不同體位下推拿旋轉手法對頸椎間盤有限元模型應力分布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2-02-20 09:00
目的探討不同體位下推拿旋轉手法對頸椎間盤有限元模型應力分布的影響,為其臨床應用奠定基礎。方法采集1例健康男性志愿者的CT和MRI數據,以逆向工程軟件Geomagic Studio 12. 0建立頸椎間盤有限元模型,并分別模擬前屈30°、中立位和后伸30°三個體位予以旋轉推拿的力學載荷,Ansys 13. 0軟件計算不同體位的力學載荷下頸椎間盤有限元模型髓核應力分布和位移變化。結果本次研究建立頸椎C4/C6有限元模型,共包括19 255個節(jié)點,96 275個單元,C4/C5、C5/C6的屈曲、伸直、側彎、旋轉力矩與實驗模型的符合程度相對滿意。前屈30°、中立、后伸30°三種不同體位下,椎間盤的內在應力分布均集中在纖維環(huán),髓內壓變化幅度小于纖維環(huán),但與纖維環(huán)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髓核位移與髓內壓變化基本一致。退變的椎間盤模型在靜止生理狀態(tài)時便有髓核位移情況,施加旋轉手法后,髓內壓和髓核位移均有所增大,其中C4/C5、C5/C6髓內壓和髓核位移在后伸30°位時最小,其次是中立位,前屈30°位最大。結論頸椎間盤有限元模型分析結果支持后伸30°位時旋轉手法對頸椎間盤髓核影響較小,安全性高。
【文章來源】: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20,15(07)
【文章頁數】:4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2 儀器與軟件
1.2.1 硬件
1.2.2 軟件
1.3 有限元模型重建方法
1.3.1 根據CT及MRI原始數據建立三維椎體模型
1.3.2 利用Ansys 13.0軟件生成有限元模型
1.4 力學載荷處理方法
2 結果
2.1 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 Solve加載求解等效應力及整體形變
2.3 不同體位下推拿旋轉手法對C4/C5、C5/C6髓內壓及位移的影響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醫(yī)整脊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研究進展[J]. 刁永帥,柳源,馮奇,暢亞鑫,李文雄,楊鋒.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8(09)
[2]基于“頸胸同治”理論推拿治療頸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 黃偉琪,薛明新.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04)
[3]中藥熱敷結合針灸、推拿療法對頸椎術后患者軸性癥狀影響的臨床觀察[J]. 趙慶,張棟,王詩云,何天翔,孫浩,張俊,吳佳俊,張漪,楊春雷.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18(08)
[4]“筋骨平衡”理論在頸椎病推拿診療中的應用[J]. 吳志偉,宋朋飛,朱清廣,孔令軍,房敏,張昊,孫武權,林志剛,徐善達,周鑫,呂智楨.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8(08)
[5]不同體位下頸椎旋轉手法對頸椎間盤位移和內在應力的影響[J]. 黃學成,葉林強,江曉兵,余偉波,梁德.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7(12)
[6]不同體位下頸椎拔伸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對比[J]. 梅紅.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7(23)
[7]腰椎間孔成形幅度對腰椎生物力學影響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 阮朝陽,何永清,曾強華,朱群威,付強. 浙江醫(yī)學. 2017(10)
[8]頸椎間盤退變對頸椎生物力學影響的有限元研究[J]. 殷德振,王元浩.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7(03)
[9]頸椎間盤退變對頸椎生物力學影響的有限元研究[J]. 王詩成,潘磊,黃必留,孔抗美,王新家. 頸腰痛雜志. 2015(03)
[10]多體位推拿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 徐明. 長春大學學報. 2014(02)
本文編號:3634708
【文章來源】: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20,15(07)
【文章頁數】:4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2 儀器與軟件
1.2.1 硬件
1.2.2 軟件
1.3 有限元模型重建方法
1.3.1 根據CT及MRI原始數據建立三維椎體模型
1.3.2 利用Ansys 13.0軟件生成有限元模型
1.4 力學載荷處理方法
2 結果
2.1 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 Solve加載求解等效應力及整體形變
2.3 不同體位下推拿旋轉手法對C4/C5、C5/C6髓內壓及位移的影響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醫(yī)整脊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研究進展[J]. 刁永帥,柳源,馮奇,暢亞鑫,李文雄,楊鋒.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8(09)
[2]基于“頸胸同治”理論推拿治療頸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 黃偉琪,薛明新.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04)
[3]中藥熱敷結合針灸、推拿療法對頸椎術后患者軸性癥狀影響的臨床觀察[J]. 趙慶,張棟,王詩云,何天翔,孫浩,張俊,吳佳俊,張漪,楊春雷.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18(08)
[4]“筋骨平衡”理論在頸椎病推拿診療中的應用[J]. 吳志偉,宋朋飛,朱清廣,孔令軍,房敏,張昊,孫武權,林志剛,徐善達,周鑫,呂智楨.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8(08)
[5]不同體位下頸椎旋轉手法對頸椎間盤位移和內在應力的影響[J]. 黃學成,葉林強,江曉兵,余偉波,梁德.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7(12)
[6]不同體位下頸椎拔伸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對比[J]. 梅紅.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7(23)
[7]腰椎間孔成形幅度對腰椎生物力學影響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 阮朝陽,何永清,曾強華,朱群威,付強. 浙江醫(yī)學. 2017(10)
[8]頸椎間盤退變對頸椎生物力學影響的有限元研究[J]. 殷德振,王元浩.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7(03)
[9]頸椎間盤退變對頸椎生物力學影響的有限元研究[J]. 王詩成,潘磊,黃必留,孔抗美,王新家. 頸腰痛雜志. 2015(03)
[10]多體位推拿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 徐明. 長春大學學報. 2014(02)
本文編號:36347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36347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