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過裴氏理中貼穴位貼敷聯合捏脊在小兒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的應用,評價裴氏理中貼聯合捏脊治療小兒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探索適用于臨床實際治療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型中醫(yī)藥方法,為治療小兒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選取符合脾胃氣虛型FD診斷標準的200例患兒,按照隨機方法分為4個組,對照組(給予健胃消食口服液,作為每組的基礎治療)、穴位貼敷組、捏脊組、穴位貼敷聯合捏脊組(聯合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健胃消食口服液;穴位貼敷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將調配好的藥膏貼于神闕穴;捏脊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捏拿患兒背部皮膚;聯合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穴位貼敷和捏脊同時治療。治療標準均為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分別在四組患兒入組治療前、治療1周、2周后進行中醫(yī)證候癥狀積分評分,觀察并記錄不良反應,并在所有治療結束以后1個月時,對患兒家屬進行電話隨訪,對患兒的病情及及恢復情況進行調查,以便評價其遠期療效;對四組患兒治療前、后的體重進行測量。通過對四組患兒的資料收集整理,運用SPSS2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1.中醫(yī)證候癥狀體征總積分比較:在治療各階段對照組和穴位貼敷組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四組治療1周、2周、治療后1個月中醫(yī)證候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1周時,發(fā)現聯合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穴位貼敷組、捏脊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時,聯合組療效要優(yōu)于穴位貼敷組、捏脊組和對照組(P0.05),穴位貼敷組、捏脊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進行電話回訪,評價臨床癥狀總積分改善的遠期療效,結果顯示聯合組的遠期療效要優(yōu)于對照組、穴位貼敷組、捏脊組(P0.05),且穴位貼敷組和捏脊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2.四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1)對照組:治療前后,患兒在食欲、食量、腹脹這三方面積分變化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惡心嘔吐、大便稀溏、體倦乏力、面色、汗多、夜寐欠安這六方面的變化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穴位貼敷組:治療前后,患兒在食欲、食量、惡心嘔吐、腹脹、噯氣這五方面的積分變化差異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大便稀溏、體倦乏力、面色、汗多、夜寐欠安這五方面的變化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捏脊組:治療前后,患兒在食欲、食量、腹脹、體倦乏力、夜寐欠安這五方面的積分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惡心嘔吐、大便稀溏、噯氣、面色、汗多這五方面的變化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聯合組:治療前后,患兒在食欲、食量、惡心嘔吐、腹脹、大便稀溏、體倦乏力、噯氣、汗多、夜寐欠安這九方面積分變化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面色方面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四組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聯合組的食欲、食量、惡心嘔吐、噯氣、體倦乏力、汗多、夜寐欠安積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的食量、噯氣、汗多、體倦乏力、夜寐欠安積分與穴位貼敷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的食量、腹脹、噯氣、汗多積分與捏脊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總體療效比較:治療2周時,聯合組的總有效率95.8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5.61%、穴位貼敷組80.00%和捏脊組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穴位貼敷組、捏脊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復發(fā)率比較:在治療后1個月隨訪得出,對照組的復發(fā)率為35.48%;穴位貼敷組27.78%;捏脊組29.03%;聯合組10.87%。四組比較,聯合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穴位貼敷組和捏脊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穴位貼敷組、捏脊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體重比較:組內比較,發(fā)現四組患兒體重在治療結束較治療前變化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四組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安全性評價:治療過程中,穴位貼敷組和聯合組分別有3例和2例患兒出現局部皮膚潮紅,潮紅部位為輸液貼貼敷部位。對照組和捏脊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8.療效影響因素分析:四組療效均與療程相關(P0.05);對照組病程長短與治療效果有關(P0.05),穴位貼敷組、捏脊組和聯合組病程長短與治療效果無關(P0.05);四組療效均與年齡段無關(P0.05)。結論:1.裴氏理中貼聯合捏脊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FD,可以有效改善患兒的中醫(yī)癥狀總積分,且臨床療效顯著;2.裴氏理中貼聯合捏脊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FD,可以有效地改善其食欲、食量、惡心嘔吐、腹脹、大便稀溏、體倦乏力、噯氣、汗多、夜寐欠安的癥狀,且在改善食量、噯氣、汗多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穴位貼敷組、捏脊組;3.裴氏理中貼聯合捏脊治療安全性較高,且能減低脾胃氣虛型小兒FD的復發(fā)率;4.裴氏理中貼聯合捏脊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FD,對患兒體重變化無統(tǒng)計學意義;5.裴氏理中貼聯合捏脊治療在不同療程的療效存在顯著差異,而不同病程(除對照組)和年齡段的療效無差異。
【學位單位】:甘肅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248.4
【文章目錄】: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國內外治療現狀
3 立題依據
4 相關概念
5 研究目的
6 研究意義
第二章 研究方案
1 研究類型
2 研究對象
3 樣本含量的估算
4 分組方法
5 倫理原則
6 干預方案
7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8 質量控制
9 統(tǒng)計方法
10 技術路線圖
第三章 研究結果
1 試驗病例入選情況
2 基線分析
3 療效評價
4 安全性評價
5 療效影響因素分析
第四章 討論
1 裴氏理中貼組成、功效、方解
2 臨床研究結果分析
第五章 結論
1 研究結論
2 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
3 研究不足與希望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讀期間發(fā)表論文及獲獎情況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學麗;;穴位貼敷輔助治療小兒支氣肺炎療效觀察[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9年14期
2 王軼蓉;;穴位貼敷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8年02期
3 耿瑞兵;;穴位貼敷結合西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效果研究[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8年06期
4 郭菊紅;吳際生;;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yī)藥;2018年12期
5 彭淑芳;張春亭;;穴位貼敷法預防冬季型銀屑病復發(fā)的臨床芻議[J];中外醫(yī)療;2017年08期
6 李廣智;;冬病夏治穴位貼敷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療效[J];海峽藥學;2017年09期
7 劉永平;崔蕊;;淺談穴位貼敷法在支氣管哮喘治療中的應用[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5年05期
8 包銀象;青格樂;;蒙醫(yī)穴位貼敷、蒙藥治療心刺痛(慢性穩(wěn)定性心絞痛)92例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年80期
9 李宏偉;;咳喘穴位貼敷膏現代研究[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6年10期
10 趙立君;李鳳娥;倪振英;劉穎;劉靜濤;;強心貼穴位貼敷對不同體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年3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姜受志;咳喘停穴位貼敷對哮喘緩解期大鼠INF-γ等哮喘抑制炎癥因子的影響[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2 樸漢誠(PARK HAN SUNG);咳喘停穴位貼敷對哮喘緩解期大鼠IL-4等哮喘促進炎癥因子的影響[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3 林保光;閃罐結合貼磁療法治療青少年單純性肥胖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4 閆翠環(huán);基于血漿代謝組學的“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治療緩解期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及機制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李博林;基于代謝組學的冬病夏治穴位貼敷防治支氣管哮喘作用機制及臨床療效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欒彥鶴;穴位貼敷與針刺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對照觀察[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9年
2 劉柏巖;穴位貼敷配合針刺治療老年便秘(虛秘證)的臨床觀察[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9年
3 袁月;穴位貼敷配合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血瘀證)的臨床療效觀察[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9年
4 黃蜜;裴氏理中貼聯合捏脊輔助治療小兒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護理研究[D];甘肅中醫(yī)藥大學;2019年
5 王曉東;穴位貼敷配合中藥口服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8年
6 胡懷珍;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對支氣管哮喘患者ACT量表及FEV1/FVC變化的影響[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8年
7 孟凡瓊;針刺聯合穴位貼敷法治療胃虛型妊娠惡阻的回顧性分析[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9年
8 孫玲玲;中醫(yī)內外合治延緩慢性腎臟病進展的臨床觀察[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8年
9 劉妍辰;春分秋分穴位貼敷干預纖維肌痛綜合征的療效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8年
10 撒倩;穴位貼敷運用于痔術后疼痛的療效觀察[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
28552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285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