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航人員心理疲勞的中醫(yī)證候及相關因素研究
本文選題:長航人員 切入點:心理疲勞 出處:《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理論研究研究一、心理疲勞的中醫(yī)文獻研究目的:對心理疲勞的中醫(yī)病名進行梳理,以回顧本病診療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方法:不限年代對《中華醫(yī)典》(第五版)進行順序檢索。檢索詞包括“疲”、“勞”、“倦”,檢索范圍分別為書名、目錄和正文,檢索完成后,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進行手工提取。結果:檢索條件設定后,對心理疲勞古代中醫(yī)藥相關文獻進行初步篩選,共篩查出79588條。通過閱讀各條目全文文獻,整理后得出:涉及本草類文獻12119條,臨床類文獻12694條,綜合類文獻20570條,醫(yī)經(jīng)養(yǎng)生類文獻32699條。按照排除標準,對所有文獻進行評價,最終4442條文獻納入本研究。結論:中醫(yī)學將本病稱為“疲”、“勞”和“倦”。以“勞”字應用最廣。同時,疲、勞、倦的產生與中醫(yī)五臟中脾的關系最為密切,并受情緒影響較大,且與工作壓力有一定的關系,這與心理疲勞的現(xiàn)代研究相吻合。研究二、心理疲勞的現(xiàn)代文獻研究目的:對已發(fā)表的心理疲勞相關現(xiàn)代文獻進行梳理,探究其文獻的具體類型,以拓展中醫(yī)治療心理疲勞的治療思路。方法:不限年代對中、英文數(shù)據(jù)庫分別進行檢索。結果:通過各檢索條件篩查后,初步篩選出與心理疲勞相關中醫(yī)藥文獻29585篇,并通過閱讀題目、文獻摘要和全文,依據(jù)排除標準進行文獻評價,最終1736篇文獻納入本研究。其中理論研究文獻318篇、病例分析文獻422篇、方藥報道文獻375篇、專家經(jīng)驗文獻173篇、其他療法文獻160篇、心理疲勞機理研究文獻64篇、藥物學機制研究文獻104篇、綜述文獻120篇。結論:心理疲勞的產生是由于勞神過度導致,其原因為長期從事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或持續(xù)的情緒不穩(wěn)定波動,或精神受到重創(chuàng)后情緒持續(xù)低落。中醫(yī)學認為,心理疲勞與五臟之中的肝、脾、心三臟關系密切。同時,在有關心理疲勞機制的研究中,心理疲勞的發(fā)生有個體差異,高神經(jīng)質者和內傾者更容易感到心理疲勞。臨床研究研究一、海軍長航人員航后心理疲勞狀態(tài)評測研究目的:以期探討長航人員睡眠質量與疲勞二者之間的關系。方法:所有調查對象填寫心理疲勞量表、疲勞自評量表以及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由研究人員就心理疲勞量表、疲勞自評量表結果評估長航人員心理疲勞狀態(tài)。結果:分析評價量表結果,根據(jù)程度分級評分得出:患有心理疲勞的海軍長航后人員97例;無心理疲勞者13例。心理疲勞組的FSAS各因子分值中,疲勞的情境性與無心理疲勞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其余各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無心理疲勞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無心理疲勞的海軍長航后人員的睡眠狀況存在差異,在睡眠質量、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和睡眠指數(shù)等因子上,有心理疲勞者PSQI得分均顯著高于無心理疲勞者(P0.05),兩組人群在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時間和催眠藥物四因子上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海軍長航后人員的心理疲勞程度受到軀體疲勞程度、精神疲勞程度、疲勞后果程度、總體疲勞程度、睡眠/休息不能緩解的疲勞程度等各因子的影響。睡眠相關因子(睡眠質量、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和睡眠指數(shù))與心理疲勞關系尤其密切。因此應重視對海軍長航人員睡眠狀況的調整,以有效緩解長航人員的心理疲勞。研究二、海軍長航人員航后體能評測研究目的:初步了解海軍長航人員航后的體能狀態(tài),為積極預防、治療相關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據(jù)和保障。方法:整群抽取某艦艇長航后人員118人,采用身高體重測量儀、電子肺活量儀、指甲采集儀、耳穴探測儀、視覺頻閃儀等工具對其進行現(xiàn)場測量。結果:共納入研究對象海軍長航后人員112例。所研究對象平均身高為174.84±5.00 cm;平均體重為71.50±9.20 kg;克托萊指數(shù)平均為408.7±46.5;心率平均為80.34±10.44次/分;肺活量平均為4970.20±1361.59 mL。研究選取的耳穴中,口穴、皮質下、額穴、神門穴、神衰區(qū)所測定的電阻值均明顯低于標準值(P0.01-0.05),其中神門穴數(shù)值最低;神衰點電阻值與標準值相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視覺閃光融合頻率最小值為27.15Hz,最大值為39.5 Hz,平均32.78±1.90 Hz。結論:心理疲勞的產生、發(fā)展與身體形態(tài)(身高、體重)、身體機能(心肺功能)、心理智能(聽覺、視覺)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中醫(yī)學認為心理疲勞多與肝、脾有關,脾主肌肉,脾氣失司則肌肉不充,后天乏源,則精髓難填,骨骼生長遲緩。肝開竅于目,循經(jīng)于耳,肝氣升降無權,則耳目不明。研究三、海軍長航人員航行前、后的心理疲勞狀態(tài)對比研究目的:本研究比較海軍官兵長航前后的人口學特征、生理指標、疲勞自評結果及心理疲勞程度,以期為后期治療長航人員心理疲勞提供有效的流行病學調查依據(jù)。方法:采用體能調查表、疲勞自評量表(FSAS)對2015年某批次護航編隊的258名人員進行調研。結果:航前與航后相比,長航人員在年齡、軍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航后人員的體重、克托萊指數(shù)、肺活量等均顯著低于航前水平(P0.01-0.05),而心率則明顯高于航前(P0.01)。航前與航后人員的耳穴電阻值相比,長航后人員的口穴、皮質下、額穴、神門穴、神衰區(qū)的電阻值顯著低于長航前人員(P0.01-0.05)。相較于海軍長航前人員,長航后人員的閃光融合率顯著降低(P0.01一0.05)。航前與航后比較,長航人員FSAS各因子之間均有顯著差異(P0.05),且長航后人員數(shù)值明顯高于航前。航前與航后的海軍人員心理疲勞等級分布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航前海軍官兵的心理疲勞程度明顯輕于航后。結論:長航前后的海軍作訓人員體重、克托萊指數(shù)、肺活量指數(shù)明顯小于航前,心理疲勞狀態(tài)明顯較航前嚴重。提示長航的特殊環(huán)境是造成長航人員航行前后體能與心理狀態(tài)變化乃至產生疲勞的主要病因之一。分析結果得出:心理疲勞在中醫(yī)學中主要涉及了脾、肝、心、肺多個系統(tǒng),即是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天人相應”的集中體現(xiàn)。研究四、海軍長航人員航后心理疲勞中醫(yī)證候評測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證候的研究進而探討心理疲勞的病機特點,以及對證候的基本要素進行調查,為今后更深入的海軍長航人員心理疲勞研究奠定基礎。方法:應用《中醫(yī)證候調查表》對海軍長航人員118人進行調查。結果:本次調研共收回110份有效調查表,有效回收率為93.22%。參與調研的長航人員常見的中醫(yī)癥狀(出現(xiàn)率為40%以上)有:心煩懊惱、難以入睡、急躁易怒、乏力、嗜睡、少氣懶言、多夢、關節(jié)酸痛、肌力減小、健忘、食后胃脘脹悶不適、腰部酸痛、早醒、腹瀉、背痛、身體沉重、四肢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口干、腹脹等。舌質中,以舌質淡、紅居多;舌苔中,以薄白、少苔居多;脈象中,弦脈最常見,其次為細數(shù)脈。在本研究110份有效調查表中,證候類型有26種,癥狀出現(xiàn)總頻次為110次。肝郁脾虛證和心脾兩虛證,兩者占所有證型出現(xiàn)頻次的46.36%;其余出現(xiàn)頻率在3%以上的證型有:心肝火旺證、肝胃不和證、脾陰虛證等。結論:海軍長航心理疲勞人員中,最常見的證型為:肝郁脾虛證。這與長期遠洋航行,特殊的作訓和生活環(huán)境有關。同時,由于遠航時間較長,長航人員的情緒起伏波動都可造成肝、脾失調。研究五、海軍長航人員心理疲勞與癥狀、體能的相關性研究目的:了解長航人員航行期間心理疲勞狀況的變化特點,為研究針對性的心理疲勞治療措施提供依據(jù)。方法:采用體能調查表、心理疲勞量表、中醫(yī)證候調查表對118名長航人員航后狀況進行調研。結果:共收回110份有效調查表,有效回收率為93.22%。在長航人員的癥狀中,“腹瀉”癥狀與心理疲勞相關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余癥狀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具有一定的相關趨勢。長航人員的體能指標與心理疲勞相關性研究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具有一定的相關趨勢。結論:癥狀與體能狀況和心理疲勞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lián)的內在因果關系。而這一關系是通過“人(體能)—表征(癥狀)—天(環(huán)境)”循環(huán)作用下形成的,這與“天人相應”的中醫(yī)理論息息相關。長航作訓人員心理疲勞狀態(tài)與“體能—環(huán)境”的關系密切,中醫(yī)學認為肝、脾二臟易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心理疲勞的發(fā)病與肝、脾的協(xié)調功能紊亂有關。而這種關系是通過“體能—環(huán)境”的外在癥狀體現(xiàn)的。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fatigue in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 Objective :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fatigue and fatigue . 97 cases of post - flight crew with mental fatigue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ntal fatigue group and the mental fatigue group ( P0.05 ) .
The scores of sleep related factors ( sleep quality , sleep efficiency , daytime dysfunction and sleep index )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mental fatigue ( P0.05 ) .
The average body weight was 71.50 鹵 9.20 kg .
The mean grams toller index was 408.7 鹵 46.5 ;
The average heart rate was 80.34 鹵 10.44 beats per minute .
The average value of lung activity was 4970.20 鹵 1361.59 mL . The resistance values measured in the ear cavity , mouth cavity , cortex , frontal cavity , Shenmen acupoint and Shenshuai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standard value ( P0.01 ) .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value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istance value and the standard value ( P0.05 ) .
Objective : To compare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 physiological indexes , fatigue self - assessment results and psychological fatigue level before and after voyage . The results show that psychological fatigue in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volves spleen , liver , heart and lung , and it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fatigue .
In the tongue coating , with thin white and little moss ;
In the 11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of the present study , there were 26 types of syndromes , 110 times in total frequency of symptoms , and 46.36 % of all syndrome types .
Conclusion :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fatigue and mental fatigue in the long - term voyage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mptoms and mental fatigue of the long - term navigation personn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ng - term voyage , psychological fatigue scale and TCM syndrome questionnaire .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25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靜峰;李會峰;王萍;史文晶;;淺析護士心理疲勞與對策[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7年21期
2 蘇東海;怎樣調整心理疲勞[J];北京物價;1998年05期
3 ;怎樣調整心理疲勞[J];吉林農業(yè);1998年09期
4 朱建軍;“動手動腳”──緩解心理疲勞[J];中國企業(yè)家;1998年08期
5 王家琪;中年女性如何調整心理疲勞[J];中老年保健;2005年10期
6 ;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疲勞[J];人人健康;2010年07期
7 ;如何解除心理疲勞[J];家庭醫(yī)藥;2004年11期
8 吳小平;心理疲勞與調整[J];家庭醫(yī)學;1994年12期
9 宋寧;;關于“心理疾勞”的問答[J];父母必讀;1986年09期
10 王長生;體育健身中心理疲勞及其療法[J];湖北體育科技;200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連成;陽海英;;運動員心理疲勞的評價標準[A];第3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林嶺;張力為;;可以用生理指標檢測評價運動性心理疲勞嗎?[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3 張連成;張力為;;動性心理疲勞的監(jiān)控方法[A];2007全國運動生理學論文報告會論文集[C];2007年
4 張國禮;溫昕樺;;不同心理疲勞程度運動員的知覺差異[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李靖;蔣豐;王旭東;;自選音樂與放松音樂對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療效比較[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6 張連成;張力為;;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特征及與訓練比賽滿意感的關系[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7 趙玉屏;;護士心理疲勞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A];危重病人監(jiān)測、急救技術與基礎護理暨21世紀護理理念發(fā)展與資源開發(fā)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1年
8 張力為;林嶺;趙福蘭;;運動性心理疲勞的性質測量及控制[A];首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9 周毅剛;郭玉江;;優(yōu)秀運動員社會支持與運動心理疲勞的相關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10 李靖;蔣豐;;音樂節(jié)奏的快慢對運動性心理疲勞療效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杰;長期心理疲勞致抑郁[N];保健時報;2005年
2 江梅;怎樣消除心理疲勞[N];湖北科技報;2001年
3 李英;給心理疲勞開一副減壓處方[N];湖北科技報;2002年
4 王偉;過度用腦惹上心理疲勞[N];華夏時報;2002年
5 張余康;消除心理疲勞[N];江蘇科技報;2000年
6 劉文亮;心理疲勞影響健康[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1年
7 劉曉芹;心理疲勞與用腦過度[N];遼寧日報;2000年
8 麗華;快節(jié)奏促發(fā)心理疲勞 科學家提供消解方法[N];遼寧日報;2000年
9 包建;心理疲勞,,給你亮紅燈[N];民族醫(yī)藥報;2005年
10 諶業(yè)鋒;遠離心理疲勞[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林嶺;運動性心理疲勞的概念模型、多維檢測、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2 李四化;心理疲勞下運動員反應效果監(jiān)控的ERP特征[D];北京體育大學;2013年
3 孫錦繡;運動性心理疲勞的ERP和HRV特征[D];北京體育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連成;技能類項目運動員心理疲勞的評價[D];北京體育大學;2008年
2 江一飛;六年級小學生心理疲勞的現(xiàn)狀及對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3 岳健;長航人員心理疲勞的中醫(yī)證候及相關因素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4 馬群;不同程度運動性心理疲勞心率變異性與腦電圖特征[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5 李小艷;運動性心理疲勞對運動員選擇性注意影響的實驗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6 李洋;成都公交司機心理疲勞測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7 劉方琳;運動情境中心理疲勞的性質、原因及應對[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8 趙福蘭;感知到的教練員社會支持與運動員心理疲勞之間的關系[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9 馬驍;心理疲勞影響認知監(jiān)控的外周生理機制[D];西安體育學院;2014年
10 劉羽;運動員多維社會支持與心理疲勞的關系[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770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167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