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治療經(jīng)驗
本文關鍵詞:消渴病,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漫云口渴多燥熱 每需溫陽用真武
桑景武(1912—1993),長春市名中醫(yī)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桑氏注意到很多消渴病人,久施養(yǎng)陰清燥之品罔效。細審其證,確無陰虛之明證。雖口渴無舌紅少津,反多舌淡齒痕、苔滑之象,且每多陽衰諸癥。其口渴者乃因腎陽虛衰,氣化失職,氣不化津,津不上達所致;有降無升,故小便清長;脾不散精,精微不布,隨小便排出,故多食善饑。于此,仲景《金匿要略》已見端倪:“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币运帨y證,顯系腎陽虛衰,不能蒸騰律液,氣虛不能化氣攝水,溫腎健脾以化飲,消除致渴之源。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桑氏認為救治腎陽虛衰,未過仲景真武,在《傷寒論》太陽病篇用于治太陽病誤汗,傳入少陰,乃為救誤而設;少陰病篇則用于治療腎陽衰微,水氣不化。氣不化則津不行,津不行則渴不止。陽回則津回,津生則熱除。方用大辛大熱之附子,溫腎助陽化氣;茯苓、白術健脾滲濕,白芍斂陰和陽,生姜味辛性溫,既可協(xié)附子溫腎化氣,又能助苓術健脾和中,共奏溫和化氣之功?芍^不生津而津自回,不滋陰而明自充,初學者實難領悟,細細研揣則回味無窮。
陽氣者,身之瑰寶也.陽生則草木以榮,陽衰則草木凋萎。對于年過不惑,多病體衰之人尤須刻意調養(yǎng),陰津精血再生較易,其陽氣耗損卻難恢復,故助陽則陽生陰長,精血自沛;伐陽則陰盛陽歿,氣乃消亡。消渴者燥熱為標,陽虛為本,為其病機之眼目,知此者鮮矣。即用腎氣九者。亦思過之半矣。更況一見口渴,多投清滋之品,以陰抑陽,陰陽格拒,上熱下寒,寒熱交錯,必致陽衰陰凝。
氣是人身之本,凡病皆因正氣衰餒引起,奈世人不恒風寒以護衛(wèi)氣,節(jié)生冷以護胃氣,謹房事以護腎氣,戒怒郁以護肝氣,坐令正氣伐傷而致諸疾蜂起。消渴病大多有氣虛之證,如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勞,少氣懶言,面色恍白,頭暈耳鳴,心悸氣短,舌淡苔滑膩,有齒痕,脈沉細無力等癥。故無論內(nèi)傷、外感必是“氣虛乃病”。所以治療上總要審寒熱之真?zhèn)危嫣搶嵵愋,以護養(yǎng)正氣為要。
清·柯琴認為真武湯有“壯元陽以消陰霸,逐疏垢以清水源”之功,桑氏取真武溫腎陽以化氣,利水濕以止渴。
桑氏體會用量過小則杯水車薪,無濟于事。附子,用量多在20g以上,最多用到50g,方可奏效。茯苓、白術亦多在50g至100g。經(jīng)方無需有大的增減,對于陽虛而陰竭者,需配人參,氣陰雙補,乃克有濟。配伍適宜,效果方佳,神而明之,存乎于人。
桑氏于臨證中,凡消渴無明顯熱證,舌不紅者,皆以真武湯治之。
例1:王某。男性,36歲。
曾因口渴多飲在某醫(yī)院查空腹血糖10.32mmol/L(186nlg/d1),尿糖(十十十)。診斷為“糖尿病”,口服各種降糖藥,并求中醫(yī)治療,病情時好時壞,1983年10月求余診治;颊呙嫔獍,精神不振,頭暈目眩。口渴欲飲,飲而不解,夜間尤甚,尿頻,腰膝冷痛、陽痿,氣短懶言、脈沉細無力,舌苔白膩質淡。查空腹血糖15.26mmol/L(275mg/d1),尿糖(十十十)。此屬氣虛腎虧之證,治宜益氣溫陽,方用真武湯:
附子20g 干姜20 茯苓50g 白芍50g 白術30g
守方服lO劑,諸癥漸消,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脈沉緩,舌淡苔白,囑其服用金醫(yī)腎氣九2個月以鞏固療效。
本患者口渴欲飲,夜間尤甚乃腎氣不足,命門火衰,氣不化律,津不上朝所致,故用溫腎益氣壯陽之法。如不加洞察,沿用常法,妄用寒涼則謬之千里。正如《醫(yī)門法律》所言:“凡治消渴病,用寒涼太過,乃至水勝火消,猶不知反,漸成腫滿不效,醫(yī)之罪也!
例2:于某,女性,23歲。
1979年格患糖尿病,住本市某醫(yī)院治療,曾用降糖靈及中藥治療1個月,出院時空腹血糖10.55mmol/l(190mg/d1),尿糖(十十),出院后由于不能控制飲食,過于勞累,病情逐漸加重,消瘦,盜汗,胸片診斷:“浸潤型肺結核”。于l981年4月來診,面色蒼白,兩顴發(fā)紅,精神疲憊,氣短乏力.動則尤甚,心悸頭暈,口渴多次,納差,大便稀溏,下肢微腫,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查空腹血糖8.88mmol/L(160mg/d1),尿糖(十十十)。此屬腎氣虛衰,命門之火不足,治宜溫腎壯陽,化氣益肺,方選真武湯加減:
附子20g 茯苓50g 白芍50g 桂枝50g 當歸50g 細辛5g 甘草lOg 木通lOg 干姜20g
服藥15劑
二診:患者仍咳嗽胸悶,心悸氣短,其余諸癥皆消,查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脈沉細,此宜益氣健脾,溫肺養(yǎng)陰以善其后。取造遙散加味:
柴胡15g 白芍40g 當歸l 5g 白術15g 黃芪50g 五味子15g 山茱萸20g 枸杞子20g 附子20g 龍牡各20g 玄參30g
守方服20余劑,查空腹血糖正常,尿糖正常。胸片:肺部陰影縮小,自覺一切正常,囑停服上藥,服金匿腎氣九1個月鞏固療效。 本患者口渴多飲,納差,大便稀溏,下肢浮腫為腎氣虛弱,命門火衰;兩顴發(fā)紅,咳嗽盜汗為虛火上浮。若見渴止渴,實為南轅北轍,故治以溫腎益氣壯陽之品,選用黃芪、附子益氣壯陽,化氣生津,茯苓、白芍健脾益陰,桂枝、細辛通陽化氣,引藥人腎。逍遙散加味舒肝健脾調肺益氣,龍牡沉潛固陰,以使陰平陽秘,三焦通利,病體痊愈。
例3:宗某,女性,47歲。
患糖尿病13年,于1975年、1981年曾2次住院治療,癥狀有所改善。l983年3月請余診治;颊呙嫔S,全身乏力,善饑多食口渴多飲,尿頻口甜,四肢逆冷。脈沉無力,舌苔白膩,舌質淡,查空腹血糖17.54mmol/L(316mg/dI),尿糖(十十十)。辨證為脾腎陽虛之證,急救其陽,真武湯合四逆湯加減:
茯苓50g 白芍100g 白術50g 附子20g 干姜20g 桂枝50g 麻黃20g
服上藥2劑口渴大減,四肢得溫,諸癥改善,效不更方,連服4劑,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后以金匱腎氣丸口服1個月。隨防3年末見病情反復。 仲景在太陽篇用真武湯治療太陽病誤汗,轉入少陰,乃為救誤而設;少陰篇則用于治療腎陽衰微,水氣不化,陽衰而不用四逆,緣于陽虛挾水,水盛而重用溫陽,本于腎中陽微,故用真武溫陽利水而收功。本例病人久病體衰,腎氣虧餒,氣不化津,津凝液斂,而表現(xiàn)為一派津液不布之證。方用大辛大熱之附子溫腎助陽,化氣布津。茯苓、白術健脾運濕,白芍斂陰和陽,干姜味辛入氣分,可協(xié)附子溫腎化氣。由此可見消渴非皆燥熱,每屬飲證。
(劉立昌 桑淑賢 整理)
李孔定治療消渴經(jīng)驗 糖尿病 重用地骨皮(2009-01-06 23:05:18)
糖尿病,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主要特征。李老認為,本病是多種病因聚合而成,易伴發(fā)其他病證,就一般而言,陰虛內(nèi)燥,氣虛血瘀為其病理特點,故其始則為“消渴”實證,其變則屬“虛損”范疇。
李老指出,本病的病因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勞傷過度等諸多因素有關。嗜食肥甘則脾胃蘊熱,情志失調則肝火內(nèi)熾,勞傷過度則腎陰虛損。以上諸因均可形成上灼肺津,中耗胃液,下劫腎陰之變,最終形成陰虛內(nèi)燥,氣虛血瘀的基本病理改變。胃熱肺燥則多食渴飲;腎虛津液不攝則多尿、尿甜、消瘦;氣虛血瘀既久,三焦失其決瀆,脾氣失其運化,內(nèi)濕因之而生。此時,則見口渴不顯、食欲不佳、小便短少、大便稀塘或燥結諸癥。故強調認識本病應掌握五個要點:一是明確本病是多種病因聚合而成的綜合病證;二是本病初期多以陰津虧損為本,肺胃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三是“熱甚則食氣”,故初起即見氣虛之證,并由氣虛不運而產(chǎn)生挾瘀挾濕;四是本病中后期由于陰損氣耗,多為氣陰兩傷及陰陽俱虛的病理。改變;五是多兼瘀滯之癥,氣虛不運,致血行不暢而留瘀,而津液虧損亦可失潤成瘀,兩者即所謂“因虛致瘀”,陰虛燥熱,可灼血成瘀,此所謂“因實致瘀”也。本病至血瘀階段,常為氣受血阻不能輸布水律,或加重消渴,或津滯為濕。故后期易出現(xiàn)多種因脈絡瘀阻所致的挾瘀挾濕諸癥。
糖尿病病因復雜,患者往往多食、多飲、多尿、消渴、乏力、騷癢、肢體麻木等多種癥狀同時存在,又多兼瘀挾濕之證,若純清熱滋明,則陽氣易受伐;純溫補益氣,則陰津易耗散。根據(jù)上述特點,李老將本病分為4型論治,活血燥濕之藥,則根據(jù)不同情況隨證加入。
1.中焦?jié)駸,氣陰耗傷,用清熱燥濕,益氣養(yǎng)陰法。癥見消谷善饑,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或薄膩,脈滑數(shù)。治以清熱燥濕,益氣養(yǎng)陰,使?jié)駸岱窒,氣陰得滋。處方?/P>
地骨皮50—100g 僵蠶30g 丹參30g 玉竹30g 天花粉30g 淮山藥30g 蒼術30g 黃拍30g 知母30g 紅參10g
2.熱甚律傷,氣虛血瘀,用清熱瀉火,益氣生律法。癥見身熱心煩,大饑大渴,小便頻數(shù),氣息促急,舌紅、苔薄黃燥,脈滑大而數(shù)。治以清熱瀉火,益氣生律法,使火熱去而氣津不耗。處方:
地骨皮50g 石膏50g 紅參10g 玉竹30g 天花粉30g 淮山藥30g 僵蠶l0g 丹參30g 知母30g 玄參30g.
3.氣陰兩虛,燥熱血瘀,用益氣養(yǎng)陰,清熱化瘀法。癥見食少尿多,渴欲飲水,氣息短促,語音低微。倦怠乏力,五心煩熱,舌黯紅、無苔。脈沉細數(shù)。此型多見于糖尿病中后期,治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化瘀,使氣陰復,虛熱去,瘀滯行。處方:
紅參l0g 山萸肉l5g 玉竹30g 黃精30g 枸杞子30g 丹參30g 天花粉30g 僵蠶30g 地骨皮50g
4.陰陽氣虛,兼瘀挾濕,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本型多見于后期患者,其臨床表現(xiàn)多見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飲,飲量不多,倦怠乏力,氣短懶言,形寒怕冷,面白無華,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四肢不溫;酸楚麻木,面浮肢腫,便溏或燥結。舌淡胖、苔薄白或花剝,脈沉細或細數(shù)無力。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使陽復本固,氣陰得滋,瘀散水去。處方:
紅參10g 淫羊藿15g 澤瀉15g 五味子6g 胡蘆巴30g 地骨皮30g 丹參30g 益母草30g 玉竹30g 淮山藥30g 枸杞子30g 天花粉30g
以上4型,均以地骨皮、紅參、玉竹、花粉、淮山藥、丹參等為基本方。方中地骨皮甘寒清潤,以育真陰而不傷元陽見長!妒備洝酚涊d地骨皮飲可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本經(jīng)》謂其: “主五內(nèi)邪熱,熱中消渴!薄侗静菪戮帯费云洌骸皼鲅、涼骨、益腎、生髓,因此通治三消,實非他藥可及。”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地骨皮有顯著的降低血糖作用,故為本方之君,李老每用至60—120g。而“熱甚則食氣”,故輔以人參、淮山藥補中益氣,玉竹、天花粉清熱生津,則陰陽有既濟之妙。且玉竹對“胃火熾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饑者,尤有捷效”。 (《本草正義》)天花粉“退五臟郁熱……,以補藥而治虛渴,以涼藥而治火渴,以氣藥而治郁渴,以血藥而治煩渴,乃治渴之要藥也!(《本草匯言》)由于本病多兼瘀滯之證,經(jīng)脈瘀滯則津不上承而渴,故用丹參、僵蠶化瘀通絡為佐使。在此基礎上,再依據(jù)不同證型配入燥濕清熱,清熱瀉火,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之品,故獲良效。
除藥物治療外,李老尤其重視患者的飲食控制,主張減滋味,忌肥甘,食以清淡,不可過飽;并推祟隋巢元方提出的導引和散步是治療消渴的“良藥”,主張患者選擇散步、健身跑、練太極拳等中等強度的耐力型體育活動,以及保持安靜樂觀的情緒。
例1:李某,女,48歲。1991年11月13日初診;颊8個月前始感頭暈,乏力,口渴,善食易饑,曾住院治療2個月末見好轉。近1月來病情加重,口渴而飲水量多,小便多而混濁,大便秘結。舌暗紅、苔薄黃少律,脈滑數(shù)。查空腹血糖14.3mmo1/L(258mg/d1),血壓21.3/14.7kPa(160/110mmHg)。診為糖尿病。證屬中焦?jié)駸,氣陰兩傷。治以清熱燥濕,益氣養(yǎng)陰。處方:
地骨皮30g 丹參30g 玉竹30g 天花粉30g 蒼術30g 淮山藥30g 知母30g 玄參30g 黃柏15g 僵蠶15g 紅參10g
水煎服,2日1劑,連服10劑,囑遠房事,慎飲食,暢情志,適勞逸。
l2月2日二診:藥后諸癥明顯好轉,復查空腹血糖5.3mmo1/L(96mg/d1),屬原方常服,以鞏固療效。
例2:夏某,男,62歲。1991年7月9日初診;颊2年前覺口微渴,飲水增多,末引起注意。2個月后口渴加重,飲食增多,小便多而混濁,身體日漸消瘦。查空腹血糖16.8mmol/l(302mg/d1),尿糖(十十十十)。診為糖尿病。曾服消渴九、優(yōu)降糖、等,血糖時升時降。近2個月來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飲,飲水量不多,倦怠乏力,氣短懶言,四肢不溫,酸痛麻木,下膠微腫,五心煩熱,便溏,1日2—3次。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7月5日查空腹血糖14.6mmo/l(263mg/d1),尿糖(十十)。證屬陰陽氣虛,兼瘀挾濕。治以溫陽益氣,滋陰清熱,活血燥濕。處方:
紅參10g 北五味子6g 淫羊藿15g 澤瀉15g 胡蘆巴30g 地骨皮30g 丹參30g 玉竹30g 山藥30g 天花粉30g 枸杞子30g 木瓜30g
l0劑,水煎服,2日1劑。囑節(jié)制飲食,調暢情志,,注意活動。
31日二診:藥后諸癥好轉,惟輕度口渴,下肢仍酸痛麻木,囑原方常服。
(張 耀 景洪貴 整理)
華良才三消飲(重用山藥花粉地骨皮)治療消渴 糖尿病(2009-01-06 22:49:33)
消渴一病,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已有記載,后世諸家多有發(fā)揮,其論各具特色。筆者精研前賢教誨,結合個人臨床體會,深感東垣提出“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熱為病”(《蘭室秘藏·消渴門》)和葉天士提出“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的。論斷,揭示了三消一證的本質,確屬真知灼見。針對這一病機,筆者設計“三消飲”方治療此癥,臨床應用多年,療效滿意。方劑組成:
生山藥60-100g 天花粉30-60g 地骨皮15—30g 枸杞子15—30g 生地黃15—30g 玄參15—30g 丹皮10一20g 烏梅10—20g
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15—20g,麥冬15—20g;偏重于中消者,加知母l0-0g,生石膏30—100g,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lO—l5g,山萸肉10—15g,桑螵蛸10一15g。
方中生山藥、天花粉為君藥!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謂天花粉“主消渴”;《丹溪心法·卷三·消渴》說:“天花粉,消渴神藥也”。足見此藥治療消渴之功力卓著。生山藥在古籍雖罕見治消渴之記載,但近代醫(yī)家多認為是治療消渴之必用妙藥。二藥合用,確有清熱降火,止渴潤燥之奇功。生地、枸杞子、烏梅酸甘化陰為臣藥。丹皮、地骨皮、玄參為佐藥,以清泄血中伏火。地骨皮、枸杞子二者合用有調和全身陰陽,貫通一身氣血津液之妙。本方為基礎方,針對三消“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熱為病”和“津涸熱淫”的同一性的本質,牢牢掌握清熱涼血,生津潤燥兩個關鍵,再依據(jù)三消各有側重特殊性的一面,加減化裁,靈活運用,多可速見功效。
使用本方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用量宜足,不可因藥量大而畏用,否則藥不及病,徒勞無功。本方劑中所標明藥量之幅度,臨床可根據(jù)病人體質情況,斟酌病情輕重和承受能力,確定具體劑量,在此范圍內(nèi)使用,不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
2.無典型癥狀之隱性糖尿病,凡血糖量增高者,皆可使用基礎方。因為“血糖”含大量熱能,也即“血中伏火”,筆者屢用屢效,未見偏差。
3.近世治消渴多參用“飲食療法”,筆者體會,除應禁忌辛辣、油膩肥甘及過多食糖外,不必勉強控制飲食量。只要用藥得當,燥熱一除,伏火得清,津液漸復,則飲食飲水自可調至正常,諸癥亦可隨之消除。
曾自豪白術磁石湯治療消渴驗案 糖尿病(2009-01-06 10:57:11)
選自 奇效驗案
[病者]鐘某某
[病名] 消渴
[病因] 索體陰虧陽亢,長期您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
[癥候] 頭暈而痛,口苦口渴,舌燥多飲,形體消瘦,腰及四肢酸痛、乏力,善食易饑,小便量多。
[診斷] 舌苔黃厚,脈細弦。脈癥合參,此內(nèi)熱蘊結,化燥傷律發(fā)為消渴;灆z查:空腹血糖13.88毫摩爾/升(250毫克%),尿糖定性++++,西醫(yī)診斷為糖尿病。
[治則] 健脾生律,鎮(zhèn)潛滋腎。
[處方] 白術60克、磁石50克。
[效果] 上方水煎,日服1劑,連服20劑,血糖降至l0.0毫摩爾/升(180毫克%),尿糖+。再進40劑,諸癥消失。血糖7.05毫摩爾/升(127毫克%),尿糖轉明,經(jīng)多次復查,迄今未見復發(fā)。
[按語] 筆者1961年曾治療一糖尿病患者,因進食生冷不潔之物出現(xiàn)脾虛泄瀉,予參苓白術散(白術每劑重用到30克)治療,不但腹瀉痊愈,血糖也大幅度下降?肌侗静菥V目》二十二卷術條中有白術延年不饑,生津止渴之記載。筆者平素喜用《醫(yī)方集解》白茯苓丸治療下消,磁石湯送下,凡遵囑用磁石者效顯,否則效減。筆者自擬白術磁石湯,運用體床20余年,對未使用西藥降糖者,治驗頗多。
本文關鍵詞:消渴病,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38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15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