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論濕熱病機及《濕熱論》方劑配伍特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30 19:31
濕熱病是因脾胃傷損導致的常見疾病,臨床中高脂血癥、冠心病、糖尿病、手足口病、慢性肝病、艾滋病等病癥都與濕熱有關。因此,深入、仔細地研究濕熱病,是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質量、構建合理有效的濕熱病防治與康養(yǎng)機制、弘揚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的重要途徑。歷史以來,醫(yī)家們對濕熱病都極其重視,《黃帝內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jīng)典上均有述至,而在浩瀚的傳世醫(yī)學著述中,又以薛生白的《濕熱論》尤其凸出,該著以對濕熱病的病機論述更為詳備、用藥精簡、配伍精到,對后世醫(yī)家理解并治療濕熱病裨益甚大。同時,薛生白《濕熱論》中對濕瘟(瘟疫)的關聯(lián)論述,對防治因濕熱所致的流行性疾病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稘駸嵴摗芬粫膶W術思想特點有:論濕熱重脾胃、三焦辨濕熱、重視舌診、重視保護津液。這些學術思想對后世醫(yī)家的影響較大,且在當代也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稘駸嵴摗芬粫灿袧駸岵〔C三十四條,可分為濕熱主證與濕熱變證兩大類,濕熱主證病機有邪滯中焦、陰濕傷表、陽濕傷表等20條,濕熱變證病機有濕熱化風為痙、濕熱化火致厥、濕熱蘊結昏痙等14條!稘駸嵴摗匪d的方劑可分為治療濕熱主證與變證兩大類。治療濕熱主證方劑的配伍特點有...
【文章來源】: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一、與濕熱相關的疾病較多,《濕熱論》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1.濕熱所致疾病的種類較多、發(fā)病趨勢升高
2.濕熱所致的疾病不易治愈、所致重癥死亡率較高
3.《濕熱論》對濕熱病機的認識及方劑配伍特點對臨床有重要價值
4.《濕熱論》對流行性疾病(瘟疫)治療及預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薛生白生平及后世對其學術思想繼承
1.薛生白生平
2.《濕熱論》學術思想來源
3.《濕熱論》學術思想特點
3.1 論濕熱重脾胃
3.2 三焦辨濕熱
3.3 重視舌診
3.4 重保胃中津液
4.薛生白《濕熱論》對后世的影響
5.現(xiàn)代對《濕熱論》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揮
第二部分 濕熱病機沿革及濕熱致病特點研究
一、濕熱病機歷史沿革
1.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
2.晉至隋唐時期
3.宋金元時期
4.明清時期
5.民國至現(xiàn)代
二、濕熱致病特點
1.濕熱之邪的來源
1.1 外之濕熱
1.2 內之濕熱
2.濕熱致病的基本特點
2.1 濕邪致病特點
2.2 熱邪致病特點
2.3 濕熱致病特點
第三部分 薛生白論濕熱病機研究
一、濕熱主證
1.濕熱提綱
2.濕熱初起-邪滯中焦
3.陰濕傷表
4.陽濕傷表
5.濕重于熱
6.濕熱參半
7.濕熱蒙閉上焦
8.濕熱俱重濕熱阻于中上二焦
9.濕熱阻遏膜原
10.濕滯下焦
11.濕熱劫津木火犯胃
12濕熱挾痰飲
13.濕熱犯上焦肺胃不和
14.暑濕入肺
15.濕熱暑邪閉腠理
16.濕邪傷陽
17.濕困脾陽
18.濕熱中虛升降悖逆
19.余邪蒙閉清陽胃氣不舒
20.下后正傷胃氣不輸
21.余邪滯絡
二、濕熱變證
1.濕熱化風為痙
2.濕熱化火致厥
3.濕熱蘊結昏痙
4.濕熱化火充斥表里三焦
5.濕熱傷營風陽上逆
6.濕熱大汗亡衛(wèi)陽
7.熱深厥深下體客寒
8.胃津劫奪邪熱內據(jù)
9.熱邪入營迫血妄行
10.邪入厥陰主客交渾
11.余邪內留膽氣不舒
12.熱入厥陰
13.熱犯少陰
14.熱入血室
第四部分 《濕熱論》方劑配伍特點
一、《濕熱論》方劑考證
二、濕熱主證方劑配伍特點
1.相反相成
1.1 寒熱并用
1.2 升降相因
1.3 潤燥并用
1.4 辛開苦降
2.相輔相成
2.1 同類配伍
2.2 辛甘化陽
2.3 酸甘化陰
三、濕熱變證方劑配伍特點
1.相輔相成
1.1 同類配伍
1.2 引經(jīng)配伍
2.相反相成
2.1 寒熱并用
結論
問題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件一: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專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帶狀皰疹臨證驗案二則[J]. 李元聰.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02)
[2]黃世林從濕熱論治過敏性紫癜經(jīng)驗[J]. 車穎,單新軍,陳楠楠,黃世林.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8(02)
[3]翁葛秦連湯治療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 李巖,俞志武,王健. 中國中醫(yī)藥科技. 2018(01)
[4]余仁歡辨治慢性腎臟病濕熱證經(jīng)驗介紹[J]. 張榮融,梁昌昌,郎睿,趙雯,王新慧,余仁歡. 新中醫(yī). 2017(12)
[5]甘露消毒丹治療濕熱型高血壓病前期40例臨床觀察[J]. 曾娟,唐欣寧,齊密霞.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7(11)
[6]國醫(yī)大師盧芳治療濕熱浸淫型濕疹的經(jīng)驗[J]. 李倜,趙金坤,李姣.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7(26)
[7]瀉濁止哮湯治療支氣管哮喘腸胃濕熱型60例臨床觀察[J]. 孫艷平,仕麗,胡少丹.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7(33)
[8]虎杖四草顆粒治療濕熱型黃疸性肝炎的臨床研究[J]. 李潤東.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7(30)
[9]濕熱咳嗽淺談[J]. 王博.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7(25)
[10]68例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給予自擬清熱利膽湯治療的臨床觀察[J]. 馬曉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1)
博士論文
[1]方劑配伍理論框架的研究[D]. 于海艷.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258352
【文章來源】: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一、與濕熱相關的疾病較多,《濕熱論》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1.濕熱所致疾病的種類較多、發(fā)病趨勢升高
2.濕熱所致的疾病不易治愈、所致重癥死亡率較高
3.《濕熱論》對濕熱病機的認識及方劑配伍特點對臨床有重要價值
4.《濕熱論》對流行性疾病(瘟疫)治療及預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薛生白生平及后世對其學術思想繼承
1.薛生白生平
2.《濕熱論》學術思想來源
3.《濕熱論》學術思想特點
3.1 論濕熱重脾胃
3.2 三焦辨濕熱
3.3 重視舌診
3.4 重保胃中津液
4.薛生白《濕熱論》對后世的影響
5.現(xiàn)代對《濕熱論》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揮
第二部分 濕熱病機沿革及濕熱致病特點研究
一、濕熱病機歷史沿革
1.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
2.晉至隋唐時期
3.宋金元時期
4.明清時期
5.民國至現(xiàn)代
二、濕熱致病特點
1.濕熱之邪的來源
1.1 外之濕熱
1.2 內之濕熱
2.濕熱致病的基本特點
2.1 濕邪致病特點
2.2 熱邪致病特點
2.3 濕熱致病特點
第三部分 薛生白論濕熱病機研究
一、濕熱主證
1.濕熱提綱
2.濕熱初起-邪滯中焦
3.陰濕傷表
4.陽濕傷表
5.濕重于熱
6.濕熱參半
7.濕熱蒙閉上焦
8.濕熱俱重濕熱阻于中上二焦
9.濕熱阻遏膜原
10.濕滯下焦
11.濕熱劫津木火犯胃
12濕熱挾痰飲
13.濕熱犯上焦肺胃不和
14.暑濕入肺
15.濕熱暑邪閉腠理
16.濕邪傷陽
17.濕困脾陽
18.濕熱中虛升降悖逆
19.余邪蒙閉清陽胃氣不舒
20.下后正傷胃氣不輸
21.余邪滯絡
二、濕熱變證
1.濕熱化風為痙
2.濕熱化火致厥
3.濕熱蘊結昏痙
4.濕熱化火充斥表里三焦
5.濕熱傷營風陽上逆
6.濕熱大汗亡衛(wèi)陽
7.熱深厥深下體客寒
8.胃津劫奪邪熱內據(jù)
9.熱邪入營迫血妄行
10.邪入厥陰主客交渾
11.余邪內留膽氣不舒
12.熱入厥陰
13.熱犯少陰
14.熱入血室
第四部分 《濕熱論》方劑配伍特點
一、《濕熱論》方劑考證
二、濕熱主證方劑配伍特點
1.相反相成
1.1 寒熱并用
1.2 升降相因
1.3 潤燥并用
1.4 辛開苦降
2.相輔相成
2.1 同類配伍
2.2 辛甘化陽
2.3 酸甘化陰
三、濕熱變證方劑配伍特點
1.相輔相成
1.1 同類配伍
1.2 引經(jīng)配伍
2.相反相成
2.1 寒熱并用
結論
問題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件一: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專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帶狀皰疹臨證驗案二則[J]. 李元聰.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02)
[2]黃世林從濕熱論治過敏性紫癜經(jīng)驗[J]. 車穎,單新軍,陳楠楠,黃世林.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8(02)
[3]翁葛秦連湯治療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 李巖,俞志武,王健. 中國中醫(yī)藥科技. 2018(01)
[4]余仁歡辨治慢性腎臟病濕熱證經(jīng)驗介紹[J]. 張榮融,梁昌昌,郎睿,趙雯,王新慧,余仁歡. 新中醫(yī). 2017(12)
[5]甘露消毒丹治療濕熱型高血壓病前期40例臨床觀察[J]. 曾娟,唐欣寧,齊密霞.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7(11)
[6]國醫(yī)大師盧芳治療濕熱浸淫型濕疹的經(jīng)驗[J]. 李倜,趙金坤,李姣.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7(26)
[7]瀉濁止哮湯治療支氣管哮喘腸胃濕熱型60例臨床觀察[J]. 孫艷平,仕麗,胡少丹.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7(33)
[8]虎杖四草顆粒治療濕熱型黃疸性肝炎的臨床研究[J]. 李潤東.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7(30)
[9]濕熱咳嗽淺談[J]. 王博.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7(25)
[10]68例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給予自擬清熱利膽湯治療的臨床觀察[J]. 馬曉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1)
博士論文
[1]方劑配伍理論框架的研究[D]. 于海艷.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2583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325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