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蓼二氯甲烷部分化學成分及其活性多樣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29 03:47
【摘要】:辣蓼(Poygonum hydropiper L.),也稱水蓼,屬蓼科(Polygonaceae)蓼屬(Polygonum)。“Persicaria hydropiper”是它另外一個常用的異名。辣蓼分布在世界各地,傳統(tǒng)用途廣泛,在歷史的舞臺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民間用藥中常用于治療腸胃炎,消化不良,腹瀉以及皮膚瘙癢等。目前研究表明辣蓼中化學成分豐富,有黃酮類,倍半萜類,甾體類,苯丙素酯類,鞣質類化合物以及揮發(fā)油類等,并擁有著廣泛的活性,抗菌,驅蟲,抗氧化,抗炎,抗癌,抗風濕等。這樣一種有著確定療效并且廣泛使用的中藥以及應用于少數民族土家族的民族藥,然而其化學和活性研究并不透徹,再加上藥品來源較紊亂,質量標準亟待完善。本文采用硅膠、葡聚糖凝膠柱色譜,重結晶等分離純化方法從辣蓼的二氯甲烷部位分離得到14個化合物,并通過光譜解析結合文獻檢索等方法鑒定了這些化合物的結構包括:vanicoside B(1),vanicoside F(2),vanicoside E(3),isorhamnetin(4),3,7-dihydroxy-5,6-dimethoxy-flavone(5),3,5-dihydroxy-7-methoxy-flavone(6),2',4'-dihydroxy-6'-methoxychalcone(7),pinosylvin(8),5,6-dehydrokawain(9),aniba-dimer-A(10),6,6'-((1R,2R,3S,4S)-2,4-diphenyl cyclobutane-1,3-diyl)bis(4-methoxy-2H-pyran-2-one)(11),(+)-ketopinoresinol(12),2-desoxy-4-epi-pulchellin(13),β-sitosterol(14)。其中化合物5、6、12、13是首次從蓼科植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7、9-11為首次從蓼屬植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2、8是辣蓼化學成分中首次報道。本研究活性篩選測試了辣蓼萃取層和各部位中分離得到單體化合物(足夠量進行活性實驗的化合物),包括抗寄生蟲活性、抗瘧活性、抗微生物活性、細胞毒性、抗炎和PPAR活性。發(fā)現(xiàn)辣蓼萃取層和眾多化合物顯示了優(yōu)良的多種活性結果,尤其對于抗錐形蟲活性,特征化合物2',4'-Dihydroxy-6'-methoxychalcone(7)抗錐形蟲的活性最強,它的IC_(50)/IC_(90)值為0.49/0.81μg/m L,比陽性對照二氟甲基鳥氨酸的IC_(50)/IC_(90)值3.02/8.05μg/mL要優(yōu)10倍。因此可以說該項工作對致力于新型、安全、有效的藥用植物來源的藥物開發(fā)有著特殊的意義。
【圖文】:
圖 1. 辣蓼代的許多醫(yī)書中都對辣蓼的功用作了描述:《別錄》曰:“氣,利中益志”。又如《唐本草》曰:“主被蛇傷,搗敷心悶;水煮浸腳捋之,消腳氣腫”。再如《本草綱目》曰有止痢止痛、解毒化瘀等功效”。《嶺南采藥錄》也記載癢消腫”。還有《全國中草藥匯編》中曰:“水蓼主治痢疾性關節(jié)痛、跌打損傷腫痛、功能性的子宮出血、若外用治6-9]。民間有著廣泛的應用,據文獻報道:①治療風濕病:孔仙花治療風濕和瘀傷,,療效顯著[10]。 曾文道等人報道了節(jié)病患者 30 例,效果顯著[11]。②治療皮膚。捍迣W嬋等性皮炎 35 例對比去炎尿素軟膏治療 29 例,其差異有統(tǒng)
并通過1H-NMR、13C-NMR、HMBC、HSQC、1H-1H-COSY 等參考文獻數據等方法鑒定了這些化合物的結構:vanicoside B e F (2) , vanicoside E (3) , isorhamnetin (4)roxy-5,6-dimethoxy-flavone (5),3,5-dihydroxy-7-methoxy-flavone (droxy-6'-methoxychalcone (7),pinosylvin (8),5,6-dehydrokawain er-A (10) , 6,6'-((1R,2R,3S,4S)-2,4-diphenylcyclobutane-1,3-diyxy-2H-pyran-2-one) (11) , (+)-ketopinoresinol (12) , 2-desoxy-4n (13),β-sitosterol (14)。物 5、6、12、13 是首次從蓼科植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 7、9-11 為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 2、8 是辣蓼化學成分中首次報道。同類型化合物所占比例的餅圖分析不難看出,在苯丙素類、黃酮類、2-吡喃酮類、倍半萜類、木脂素類和甾體類所有分離得到的化合酮含量最多(圖 4)。從物質的量角度來看,苯丙素類占比最重。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284
本文編號:2686338
【圖文】:
圖 1. 辣蓼代的許多醫(yī)書中都對辣蓼的功用作了描述:《別錄》曰:“氣,利中益志”。又如《唐本草》曰:“主被蛇傷,搗敷心悶;水煮浸腳捋之,消腳氣腫”。再如《本草綱目》曰有止痢止痛、解毒化瘀等功效”。《嶺南采藥錄》也記載癢消腫”。還有《全國中草藥匯編》中曰:“水蓼主治痢疾性關節(jié)痛、跌打損傷腫痛、功能性的子宮出血、若外用治6-9]。民間有著廣泛的應用,據文獻報道:①治療風濕病:孔仙花治療風濕和瘀傷,,療效顯著[10]。 曾文道等人報道了節(jié)病患者 30 例,效果顯著[11]。②治療皮膚。捍迣W嬋等性皮炎 35 例對比去炎尿素軟膏治療 29 例,其差異有統(tǒng)
并通過1H-NMR、13C-NMR、HMBC、HSQC、1H-1H-COSY 等參考文獻數據等方法鑒定了這些化合物的結構:vanicoside B e F (2) , vanicoside E (3) , isorhamnetin (4)roxy-5,6-dimethoxy-flavone (5),3,5-dihydroxy-7-methoxy-flavone (droxy-6'-methoxychalcone (7),pinosylvin (8),5,6-dehydrokawain er-A (10) , 6,6'-((1R,2R,3S,4S)-2,4-diphenylcyclobutane-1,3-diyxy-2H-pyran-2-one) (11) , (+)-ketopinoresinol (12) , 2-desoxy-4n (13),β-sitosterol (14)。物 5、6、12、13 是首次從蓼科植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 7、9-11 為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 2、8 是辣蓼化學成分中首次報道。同類型化合物所占比例的餅圖分析不難看出,在苯丙素類、黃酮類、2-吡喃酮類、倍半萜類、木脂素類和甾體類所有分離得到的化合酮含量最多(圖 4)。從物質的量角度來看,苯丙素類占比最重。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28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柳春梅;呂鶴書;師光祿;馬蘭青;王有年;;辣蓼不同種間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種類及差異[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12年S1期
2 林聰明;王道平;崔范洙;朱海燕;楊小生;;貴州產辣蓼揮發(fā)性成分分析[J];廣西植物;2012年03期
3 黃健;侯朋藝;吳立軍;高慧媛;;水蓼化學成分的分離與鑒定[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4 劉信平;張馳;譚志偉;劉應煊;余愛農;;辣蓼揮發(fā)性活性成分的GC/MS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09年04期
5 劉瑜新;秦俊鋒;張貝貝;康文藝;;GC-MS法分析辣蓼脂肪酸成分[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1期
6 王普善;;天然產物仍是發(fā)現(xiàn)新藥的一個重要領域[J];中國新藥雜志;2006年12期
7 張國英,曾韜;辣蓼主要化學成分的研究[J];林產化學與工業(yè);2005年03期
8 張鐘寧,方宇凌;昆蟲拒食劑蓼二醛的合成及其對害蟲的拒食活性[J];昆蟲知識;2001年03期
9 姚祖鳳,周亮成,劉家欣;湘西辣蓼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1999年02期
10 鄧精華,饒楚奎;辣蓼粉在國庫儲糧中的應用[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199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曾維愛;辣蓼殺蟲活性成分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6863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26863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