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30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失重/模擬失重 對抗措施 體育鍛煉 立位耐力 心率變異性 肌肉萎縮 心臟功能 腦血流
【摘要】: 失重時,流體靜壓消失,體液頭向分布會引發(fā)機體各生理系統(tǒng)出現(xiàn)一系列的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化將直接導致心血管功能失調(diào)。心血管功能失調(diào)不僅會對航天員在空間的工作能力和健康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可能影響到航天員從空間返回到地面的再適應過程,其最主要表現(xiàn)是立位耐力和運動耐力下降。因此,為了保證航天員的身體健康、安全及工作效率,開展中長期失重對抗措施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的對抗措施主要包括運動、企鵝服、下體負壓、水鹽補充、抗荷服、營養(yǎng)、藥物、肌肉電刺激以及飛行前適應性訓練等。雖然空間體育鍛煉對機體的作用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與其它對抗措施相比,體育鍛煉的作用與效果更全面。因此,體育鍛是現(xiàn)有對抗措施的核心部分。迄今為止,對抗失重的體育鍛煉方案各有不同,不同方案的實際效果也互有差別。采用何種體育鍛煉方法才能夠最有效地預防和對抗航天失重環(huán)境對機體的影響,仍然是航天醫(yī)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因此,本實驗采用了-6°頭低位臥床來模擬失重,通過觀察和比較30 d頭低位臥床期間下肢肌力訓練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對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主要影響,旨在進一步闡明體育鍛煉對抗失重不良影響的效果,篩選有效的體育鍛煉方案,為制定我國載人航天飛行時航天員對抗訓練方案提供實驗依據(jù)。本研究的主要結(jié)果與發(fā)現(xiàn)如下: 1. 30 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立位耐力、運動耐力和心率變異性的影響 本實驗觀察和比較了30 d -6°頭低位臥床期間下肢肌力訓練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對立位耐力、最大運動時間、體重以及心率變異性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臥床第30 d,對照組的立位耐力較臥床前顯著降低(P0.01),而下肢肌力訓練組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組的立位耐力較臥床前有所降低,但未達到顯著水平。臥床第30 d,對照組和下肢肌力訓練組的最大運動時間較臥床前顯著降低(P0.05),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組較臥床前無明顯變化,且較對照組和下肢肌力訓練組顯著升高(P0.05)。臥床期間,對照組體重較臥床前有降低趨勢,下肢肌力訓練組有升高趨勢,自行車功量計訓練組無明顯變化;臥床第10 d,下肢肌力訓練組體重較對照組顯著增加(P0.05)。心率變異性分析發(fā)現(xiàn),臥床期間對照組歸一化低頻(LFn)、低頻功率與高頻功率的比值(LF/HF)較臥床前有升高趨勢,歸一化高頻(HFn)有降低趨勢,兩鍛煉組上述指標變化與對照組相似。結(jié)果提示,30 d頭低位臥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和運動耐力顯著降低,心血管自主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均衡性發(fā)生改變。下肢肌力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模擬失重后的立位耐力,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可提高模擬失重后的立位耐力和運動耐力。 2. 30 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下肢肌肉的影響 本實驗進行了30 d頭低位臥床,觀察和比較了臥床期間下肢肌力訓練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對小腿圍徑、小腿截面積和腓腸肌肌電平均振幅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與臥床前相比,對照組小腿圍徑在臥床第1d顯著減小(P0.05),隨臥床時間延長進一步顯著減小(P0.01);下肢肌力訓練組在臥床后期(18~30 d)以及起床后的小腿圍徑顯著減小(P0.01);自行車功量計訓練組在臥床第22~30 d及起床后顯著減小(P0.01);臥床第10 d自行車功量計訓練組的小腿圍徑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第18 d下肢肌力訓練組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組的小腿圍徑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與臥床前相比,臥床第30 d和起床后1周時三組的小腿截面積均顯著減小(P0.05)。與臥床前相比,對照組肌電振幅在第1和22 d顯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訓練組的肌電振幅在臥床第7、22、26和30 d顯著降低(P0.05),自行車功量計組在臥床第7、10、22和30 d顯著降低(P0.05)。結(jié)果提示,30 d頭低位臥床可引起嚴重的肌肉萎縮。下肢肌力訓練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對防止模擬失重所致肌肉萎縮,促進肌肉恢復有一定的作用。 3. 30 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心臟功能的影響 本實驗通過觀察和比較30 d -6°HDT臥床期間下肢肌力訓練或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對心臟收縮泵血功能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與臥床前相比,對照組LVET在第22、26 d顯著降低(P0.05),PEP/LVET、ICT、ICT/LVET在第26 d顯著升高(P0.05),EF在第26 d顯著性降低(P0.05),SV、CO在第1 d顯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訓練組LVET在臥床期間顯著降低(P0.05),SV除第5、7 d外的各時間點均顯著降低(P0.05),CO在第1、30 d顯著降低(P0.05)。自行車功量計訓練組心臟收縮功能指標在臥床期間無明顯變化,SV、CO在臥床第1 d顯著降低(P0.05)。結(jié)果提示,30 d頭低位臥床可引起心臟收縮泵血功能下降,下肢肌力訓練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臟收縮功能,其中自行車功量計訓練的對抗效果更佳。 4. 30 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腦血流的影響 本實驗利用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技術觀察了30 d -6°HDT臥床期間下肢肌力訓練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對腦血流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與臥床前相比,三組的腦血流速度在臥床期間基本無變化。對照組的腦血管阻力指標PI、S/D在臥床第14、26和30 d,RI在臥床第26和30 d較臥床前顯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訓練組的PI、RI、S/D在臥床第26 d顯著降低(P0.05);自行車功量計訓練組的PI、RI、S/D在臥床第3、22和30 d較臥床前顯著降低(P0.05)。結(jié)果提示,30 d頭低位臥床可引起大腦中動脈發(fā)生適應性改變。下肢肌力訓練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對腦血流無明顯影響。 總之,本實驗通過比較30 d頭低位臥床期間下肢肌力訓練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對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發(fā)現(xiàn)下肢肌力訓練和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模擬失重所致的不良影響。下肢肌力訓練在下肢肌肉和體重維持上鍛煉效果相對較好,自行車功量計訓練對心血管功能方面的改善作用較明顯。本工作對今后我國載人航天飛行時航天員失重對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失重/模擬失重 對抗措施 體育鍛煉 立位耐力 心率變異性 肌肉萎縮 心臟功能 腦血流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85
【目錄】:
- 縮略語表6-8
- 中文摘要8-13
- 英文摘要13-20
- 前言和文獻回顧20-39
- 正文39-80
- 1 30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立位耐力、運動耐力和心率變異性的影響39-56
- 1.1 引言39
- 1.2 對象和方法39-46
- 1.3 結(jié)果46-52
- 1.4 討論52-56
- 2 30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下肢肌肉的影響56-64
- 2.1 引言56
- 2.2 對象和方法56-58
- 2.3 結(jié)果58-61
- 2.4 討論61-64
- 3 30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心臟功能的影響64-72
- 3.1 引言64
- 3.2 對象和方法64-66
- 3.3 結(jié)果66-69
- 3.4 討論69-72
- 4 30d頭低位臥床期間體育鍛煉對腦血流的影響72-80
- 4.1 引言72
- 4.2 對象和方法72-74
- 4.3 結(jié)果74-77
- 4.4 討論77-80
- 小結(jié)80-82
- 1 主要結(jié)果與發(fā)現(xiàn)80
- 2 展望80-82
- 參考文獻82-92
- 個人簡歷和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92-94
- 致謝9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和海珍;;運動心臟研究進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2 楊長斌,姚永杰,孫喜慶,吳興裕,姜世忠,蔣昌林;下體負壓對21天頭低位臥床模擬失重心功能及腦血流量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年20期
3 胡燕萍,周清,王文余,焦健,彭國良;18例健康男性頭低位臥床21d水鹽代謝變化[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孫會品,孫喜慶,王冰,姚永杰,耿捷,石菲;間斷性頭高位45°對模擬失重兔頸靜脈及腸系膜靜脈順應性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5 李之俊;運動生理學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國外醫(yī)學.骨科學分冊;2004年02期
6 蔣昌林,姜世忠,李建軍,姚永杰,吳興裕,孫喜慶;21d頭低位臥床過程中套帶對抗心血管脫適應的作用[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99年05期
7 閆曉霞,張靜雪,宋孔智,張復生,任開明,周曉晶;臥床不同訓練方法對心血管自主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變化的影響[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00年05期
8 吳大蔚,沈羨云;失重或模擬失重時腦循環(huán)的改變[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00年05期
9 劉春,張立藩,張樂寧,倪鶴鸚,張遠強,孫嵐;間斷性頭高位傾斜對模擬失重大鼠肌萎縮的對抗作用[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00年06期
10 孫喜慶,姚永杰,吳興裕,郝衛(wèi)亞,姜世忠,喬宗林;21d頭低位臥床期間心功能的變化及最后一周下體負壓鍛煉的影響[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01年01期
,本文編號:7273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72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