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瓊某部新兵HIV和HBsAg三年檢疫分析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良如,J.Enzman,M.Schneider,H.Brüster,P.Wernet;應用人工合成的HIV nef蛋白肽制備抗nef單抗[J];免疫學雜志;1990年03期
2 王重;李向紅;黃文標;;HIV感染的診斷方法及其評價[J];云南醫(yī)藥;1990年06期
3 ;萘磺酸衍生物抑制艾滋病毒增殖[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1991年05期
4 郭佳,史又新;垂盆草降谷丙轉氨酶的機理探討[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1年04期
5 王云翔,董淑英,張秀榮,丁峰芹;單采血漿獻血員血清ALT升高與抗HCV檢測[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1993年02期
6 Okuda T;史玉俊;;鞣質及其有關化合物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復制作用[J];國外醫(yī)藥.植物藥分冊;1993年01期
7 李靜華;石風蘭;;乙型肝炎血清ALT和γ—GT復常時間觀察[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1993年02期
8 江建忠;;淺析入境旅游者攜帶血制品的監(jiān)測與管理[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1993年03期
9 仇洪田;王治忠;朱照安;;青島地區(qū)獻血員HCV感染情況抽樣調查[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1993年04期
10 洪運森;;艾滋病由國外傳入海南島的危險性分析[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199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志傳;馬京香;王濰;陳元峰;;微板動力學ALT快速檢測[A];中國輸血1999年年會暨紀念ABO血型發(fā)現100周年學術交流論文專輯[C];1999年
2 肖柯;孔繁儒;陳素媛;;北京地區(qū)獻血者HBsAg、抗-HCV陽性率及與ALT相關性調查[A];中國輸血1999年年會暨紀念ABO血型發(fā)現100周年學術交流論文專輯[C];1999年
3 鄧春江;張蕊芳;白燕;王淑蘭;閆安文;;北京地區(qū)不同群體獻血者血液指標檢測結果[A];中國輸血1999年年會暨紀念ABO血型發(fā)現100周年學術交流論文專輯[C];1999年
4 羅志峰;;ALT與抗-HCV的相關性分析[A];中國輸血1999年年會暨紀念ABO血型發(fā)現100周年學術交流論文專輯[C];1999年
5 王志華;;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4例分析[A];中國輸血1999年年會暨紀念ABO血型發(fā)現100周年學術交流論文專輯[C];1999年
6 張曉莉;張紅軍;唐曉云;谷鴻喜;;非細胞毒性CD8~+ T細胞應答-控制HIV感染的有效途徑[A];慶祝黑龍江省免疫學會成立十周年(1993—2003)論文集[C];2003年
7 彭傳輪;肖邦中;徐世明;楊明芳;盧戎戎;;重慶市HIV流行特征分析[A];重慶市預防醫(yī)學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8 謝俊麗;王曦;曹蘭;;HCV、HIV感染并發(fā)特發(fā)性血小板性紫癜1例[A];第四屆全國臨床檢驗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謝俊麗;劉燕婕;王曦;袁琳;曾耀;胡麗華;;HIV與檢驗科生物安全管理[A];第四屆全國臨床檢驗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10 姚雯穎;劉風華;邵輝;;患者輸血前檢測傳染性指標的意義[A];第四屆全國臨床檢驗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玉坤;對美國婦女與艾滋病的思考[N];中國婦女報;2001年
2 全國婦聯權益部 吳學華;艾滋病與婦女權益[N];中國婦女報;2001年
3 胡鋼;國外微型車發(fā)展經驗值得借鑒[N];河北日報;2001年
4 張小青;《血液連結》讓世人關注HIV婦女攜帶者[N];中國婦女報;2002年
5 王愷;新時期巡警工作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N];人民公安報;2002年
6 海飛魚;HIV疫苗蹣跚前行[N];醫(yī)藥經濟報;2008年
7 記者 鄭俊彥;東莞存活HIV感染者超1600名[N];東莞日報;2008年
8 王娣 整理;生物醫(yī)學手段預防HIV感染:失望與希望[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8年
9 記者 李學華;殺菌膠可避免婦女感染HIV[N];科技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白毅;HIV疫苗研發(fā)呼喚更多評價技術支撐[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輝;中國HCV/HIV感染與CCR5、CXCR3、CD25、CD81相關性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2 宋英今;HIV-1治療性重組DNA疫苗的構建、純化及實驗免疫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3 王琪;中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免疫學特征與疾病進展關系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4 郭亦然;基于三維數據庫搜尋的中藥信息學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5 陳小平;瘧原蟲與HIV的相互作用和關系[D];中山醫(yī)科大學;1998年
6 張洪濤;艾滋病毒顆粒樣疫苗的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7 張衛(wèi)東;血源性艾滋病高發(fā)村HIV傳播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8 金洪濤;HIV多表位重組疫苗的構建及其實驗免疫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孟亞軍;中國HIV感染者生命質量量表的編制及生命質量評估[D];四川大學;2007年
10 邵鍇;HIV-Tat蛋白和人源性抗Tat單鏈抗體的制備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小蓉;絲瓜籽蛋白Luffin-a的基因克隆和表達[D];浙江大學;2005年
2 陳暉;異丙酚對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內毒素血癥致肝損傷的保護[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3 蘇艷麗;中國暴露未感者CD4+T淋巴細胞的抗HIV活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4 代娣;中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凋亡與疾病進展關系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5 楊湘山;環(huán)境雌激素雙酚A對小鼠肝、脾的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6 朱林平;陽虛、陰虛模型大鼠應用附子毒性對比及其機制的初步研究[D];天津中醫(yī)學院;2005年
7 劉宏艷;重組vMIP-Ⅱ對SIV/HIV特異性CD8~+T細胞抗病毒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8 潘浩;SARS病毒膜融合抑制劑鑒定、S2結構域原核表達及多克隆抗體的制備[D];蘇州大學;2005年
9 楊燁;四川省西昌市吸毒人群HIV和HCV感染及其危險因素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10 戴列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家庭內傳播的調查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8188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281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