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fā)事件特勤應急部隊人群的應對方式評估及干預策略研究
【圖文】:
第三軍醫(y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特勤應急分隊人員作為研究人群,受試人員納入標準:自愿參與,身體健疾病史,服役時間在10個月以上。.調查方法取整群抽樣(cluster sampling)的方式,分別從重慶市內衛(wèi)武警某部抽取2的8個特勤中隊,公安消防武警某部抽取一個支隊所轄的4個特勤中隊組成人群。由于內衛(wèi)武警的2個大隊在一個營院居住,采取集中組織的方式進行有281人參加測試;消防武警部隊以中隊為單位分散居住分別組織測試,試人數在31~40之間,共有138人。各次調查共計發(fā)出問卷419份,回收409份97.62%;剔除無效問卷13份,納入統(tǒng)計分析396份,應答有效率為96.82%。研究人員統(tǒng)一下達指導語,,面對面指導受試者對問卷進行填寫,并在規(guī)定后現(xiàn)場收回。各單位在市區(qū)分布位置及現(xiàn)場調查情況數詳見圖1-1和照片1,
32圖 2-1 SSMP 應對方式干預實驗的分組結果2.理論框架據文獻報道,Lazarus和Folkman的心理應激“交互作用”理論模型已經被廣泛運危機事件相關人員的應對方式評價、干預和治療方面的研究[40]。在這個理論體系中激反應不再被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個體機械反應,而作為個人資源與外部環(huán)求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表現(xiàn)[20,22]。從這個意義上講,個體運用哪一種或者哪一類方式處理自己遇到的突發(fā)事件并不是隨意的,而是多個心理變量相互作用的自然。基于這種心理機制,我們針對SSMP的任務與環(huán)境特點,建立了本次應對方式的理論框架體系。該框架包括有八個理論模塊,涉及影響個體應對方式形成的各節(jié),見圖2-2。主要包括:(1)SSMP可能遇到的突發(fā)事件類型、特點,以及現(xiàn)場救援和執(zhí)勤部隊可能面臨的現(xiàn)實或者潛在危險[42]。(2)SSMP完成任務必須具備性特質,比如,意志品質(volitional trait)、責任感、戰(zhàn)斗精神(combat spirit)、自信心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8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玉玲,梅錦榮;社會心理因素與糖尿病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年04期
2 李丹琳,崔玉紅;中醫(yī)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年06期
3 崔明,敖翔;中學生焦慮、抑郁與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年02期
4 張立;ICU護士工作壓力及其應對方式的調查與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年04期
5 朱衛(wèi)紅,顧永清,黃希庭;家庭支持對初中生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年04期
6 馬現(xiàn)倉,高成閣,南克俊,魏永長;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上消化道癌發(fā)生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1期
7 李玉玲,刁利華,尹秋;SARS患者應對方式與焦慮調查分析及心理護理[J];海軍總醫(yī)院學報;2004年01期
8 金燕,楊曉梅;骨折患者的焦慮情緒及應對方式[J];中國臨床康復;2004年35期
9 趙靜波,解亞寧 ,任忠文,石梅初;駐西藏高原軍人應對特點及與自測健康狀況的相關[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年03期
10 楊海英;徐朝英;;高三學生應對方式和個性因素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欣;;工作應激水平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陳紅;郭成;;中學生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的關系[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劉訓儉;;手術室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和應對方式的研究[A];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田春梅;張素珍;王素枝;;臨床護士情緒障礙及應對方式的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張正銀;;兒科新護士焦慮與應對方式的研究[A];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6 刁利華;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狀態(tài)與應對方式調查及心理干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周丹;;影響口腔科護士心理健康的常見因素及應對方式[A];全國口腔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8 章金輝;嚴偉良;;老年人應對方式與抑郁的相關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隆春玲;韓海英;熊紅芳;賀美玲;;不同類型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特質焦慮及應對方式研究[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10 趙堅;鄒玉紅;;高職大專學生應對方式與焦慮的相關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原方;尋求積極的應對方式[N];中國婦女報;2006年
2 記者 溫云楠;我區(qū)貿易出口額同比增長15.87倍[N];阿勒泰日報;2008年
3 張二虎 孟旭;從大學生應對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國教育報;2003年
4 宏宇;日本新一屆內閣組建完成[N];工人日報;2010年
5 王志銘;腫瘤病人的心理治療[N];家庭醫(yī)生報;2006年
6 本版撰文 本報記者 董毅然;腐敗導致中學生心理陰影[N];北京科技報;2005年
7 湖南醫(yī)科大學附二院醫(yī)學心理研究中心 李歡歡 程灶火;焦慮亦成疾[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8 董飛俠;兩手準備,應對田間皮炎[N];醫(yī)藥經濟報;2006年
9 中國二十冶董事長 黨委書記 李勇;拓寬產業(yè)范圍 轉變增長方式[N];建筑時報;2007年
10 霍立峰;中國搜索收購繽紛購物[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晴;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影響因素及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方正;可辯解型產品傷害危機對顧客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李楊;慢性病患兒及父母應激源、應對方式以及教育干預效果評價[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4 王文燕;個性與情志致病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5 植鳳英;西南少數民族心理壓力與應對:結構、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金慶英;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劉新建;戰(zhàn)爭設計工程中定性定量集成分析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8 鄒韶紅;夫妻暴力社會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預防性心理干預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9 吳菁;燒傷患者早期心理干預模式的構建與驗證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9年
10 何建華;心理應激人群應激損傷發(fā)生機制與中醫(yī)證候相關規(guī)律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志英;高中生應對方式、心理健康及其關系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海榮;蒙漢初中生應對方式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3 宋淑娟;大學生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及其訓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孫雄輝;大學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曉東;體育合作學習對不同人格特征大學男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影響[D];揚州大學;2010年
6 溫義媛;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陽;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與應對方式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劉珊;98例鼻咽癌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D];中南大學;2003年
9 王燕;農村中學生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影響因素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10 王大麗;新入獄罪犯的個性特征及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564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256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