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海水中火器傷細菌感染定量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acterial proliferation and the time limit of infection in gunshot wound tissue in seawater,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tim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the debridement of gunshot wound tissue in this special environment. Methods Sixteen do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eawater injury group (n = 14) and ground injury group (n = 2). Gross observation and bacteriological quantitative detection were carried out at 0, 6, 12 and 24 hours after firearm injury.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kinetic model of bacterial proliferation in gunshot wound tissues was establish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bacteria in the unit tissue of the injured dogs in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time, and the number of bacteria in the seawater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nd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oint, and the degree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in the immediate injury group was heavier than that in the ground group, and reached the critical level of infection at 6 hours. The kinetic model of bacterial growth in the two groups can be summarized by the following formula: Y (1) = 9.12 脳 10 (30.247X), Y (2) = 1.35 脳 10 (30.227X). The formula (1), (2) was the kinetic model of bacterial growth in gunshot wound tissues of seawater group and ground group, respectively, and the bacterial content per gram of tissue (per gram / g), X) was the phase after firearm injury. According to this model, we calculated that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seawater group and the surface group to reach the infection criticality was 4.2 h and 8.2 h, respectively, and that the seawater group reached the critical state of infection 4 h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ground group. Conclusion the pollution of firearm injury in seawater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firearm wound on the ground, the bacterial reproduction is fast, the infection appears early, the wound passage should be thoroughly washed and antibiotics should be used in time. These treatment measures should be completed within 4 hours.
【作者單位】: 第一軍醫(yī)大學病理學教研室 第一軍醫(yī)大學病理學教研室 珠海市公安局衛(wèi)生局 第一軍醫(yī)大學病理學教研室 第一軍醫(yī)大學病理學教研室 第一軍醫(yī)大學病理學教研室 第一軍醫(yī)大學流行病學教研室
【基金】:全軍醫(yī)學科研“十五”計劃項目(01MA126)~~
【分類號】:R826.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黃宏,王正國,周萍,賴西南,王麗麗,張良潮;海水浸泡彈道傷骨骼肌組織的超微結(jié)構(gòu)改變[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沈宏亮;王強;錢方;李揚;范列英;;左氧氟沙星殼聚糖微球?qū)ν煤K輨?chuàng)傷的早期治療作用[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6年03期
2 倪云志;郭樹忠;王巖;王大太;張旭東;張林西;;海水浸泡爆炸傷延期植皮最佳時機的研究[J];中華航海醫(yī)學與高氣壓醫(yī)學雜志;2006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沈宏亮;左氧氟沙星羧甲基殼聚糖緩釋微球的研制及其對海水浸泡創(chuàng)傷的早期治療作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卜海激;海水中火器傷創(chuàng)傷彈道組織細菌感染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2 房文峰;大鼠海水淹溺性肺水腫對創(chuàng)傷性腦水腫影響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3 倪云志;延期植皮在海水浸泡爆炸傷和普通外傷的應用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4 鄭四化;不同沖洗液對海水浸泡軟組織傷影響的實驗研究[D];福建中醫(yī)學院;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賴西南,王麗麗,陳蕾,陳志強,吳國萍,王大田,李兵倉,李曙光;海水浸泡肢體火器傷骨骼肌一氧化氮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1999年01期
2 賴西南,陳蕾,王麗麗,陳志強;海水浸泡彈道傷骨骼肌組織TNF含量變化及意義[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99年03期
3 賴西南,陳志強,陳蕾,王麗麗,張良潮,王大田,李兵倉;兔肢體火器傷受海水浸泡后傷道周圍骨骼肌Na~+-K~+-ATP酶活性變化[J];中華航海醫(yī)學雜志;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景栻;沈天爵;;火器傷後的肩肱融合圫[J];人民軍醫(yī);1955年11期
2 何世俊;;71例顏面部火器傷處理的體會[J];人民軍醫(yī);1983年11期
3 許新復;李妍瑜;李允先;羅永禎;王其源;;501例戰(zhàn)傷X線表現(xiàn)分析[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1986年01期
4 王庚寅;腮腺火器傷33例[J];人民軍醫(yī);1999年09期
5 陸明雄;爆炸性顱腦火器傷26例急救處理[J];廣西醫(yī)學;2000年05期
6 熊國忠,陶麗,白劍莉;高原一期內(nèi)固定治療火器傷骨折[J];西藏科技;2001年02期
7 曾可君;火器傷術(shù)后肢體壞死的教訓分析[J];右江醫(yī)學;2001年04期
8 范新民 ,鐘軍 ,陳伯成 ,吳波 ,楊天明 ,梁承吉;火器傷364例麻醉處理體會[J];人民軍醫(yī);2002年07期
9 李全岳,劉偉信,曲海燕,農(nóng)江,周立,付小兵,周本成;火器傷死亡病例尸體解剖問題淺析[J];人民軍醫(yī);2003年08期
10 張強,趙春榮,劉立峰,王平山,曹學成,蔡錦方;腹壁淺動脈皮瓣一期治療軟組織火器傷動物模型的建立[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年Z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志明;林井副;姜加權(quán);張岫竹;劉大維;王旭輝;張良;王伍超;代維;蔡雙霜;張偉國;張良潮;周繼紅;;MSCT灌注在肢體火器傷軟組織活性判定中的價值[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shù)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2 李全岳;農(nóng)江;劉偉信;周立;周本成;萬友華;左大鎰;曹振凱;;火器傷尸解29例資料分析[A];第五屆全國生物醫(yī)學體視學學術(shù)會議、第八屆全軍軍事病理學學術(shù)會議、第四屆全軍定量病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3 許川;李兵倉;張良潮;康建毅;黃宏;陳志強;張潔元;;豬火器傷后金屬異物存留對豬機體影響的實驗研究[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shù)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4 高志明;林井副;姜加權(quán);張岫竹;劉大維;王旭輝;張良;王伍超;代維;蔡雙霜;張偉國;張良潮;周繼紅;;MSCT灌注在周圍神經(jīng)火器傷診斷中的價值[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shù)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5 劉軍;周中華;劉寶林;王鑫源;;ZL-8在狗頜面部火器傷損傷牙髓組織中的免疫組化表達[A];FDI、CSA臨床口腔進展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1999年
6 高志明;張岫竹;劉大維;王旭輝;林井副;姜加權(quán);張偉國;何躍;張良;王伍超;代維;蔡雙霜;張良潮;周繼紅;;豬坐骨神經(jīng)火器傷早期MSCT診斷:與病理學的關(guān)系[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shù)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7 肖茂明;陳雪松;王元山;管力;張黎明;江泯;;肢體血管獵槍傷的治療與探討[A];第六屆西部骨科論壇暨貴州省骨科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8 鄒賽英;陳建常;;短時間骨骼肌火器—凍復合傷實驗病理學觀察[A];第六屆全國生物醫(yī)學體視學學術(shù)會議暨第九屆全軍軍事病理學學術(shù)會議、第五屆全軍定量病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9 陳兆芬;周永霞;孫長菊;楊曉靜;;頜面火器傷急救的處理配合[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學會第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1996年
10 楊靜波;譚會新;;創(chuàng)傷性隔疝13例診斷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學會第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199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援布隆迪共和國醫(yī)療隊 葉謝智華;燙瘡油治療火器傷[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5年
2 趙東海 劉國治;地雷傷救治出新招[N];解放軍報;2006年
3 特約記者 張獻懷;確保官兵戰(zhàn)時獲高效救治[N];中國國防報;2000年
4 劉東 朱廣平 鄒爭春;三軍醫(yī)大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驗收[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5 熊學莉 秦后彬 劉遠橋 ;戰(zhàn)場救治新景觀[N];解放軍報;2003年
6 云南省云龍縣漕澗辦事處衛(wèi)生所 林永貴;處理外傷的幾點體會[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6年
7 張力偉 朱麗麗;發(fā)生意外時怎樣保護頭部[N];健康報;2006年
8 陳松邋本報特約記者 戴岳;衛(wèi)勤尖兵上“戰(zhàn)場”[N];解放軍報;2008年
9 洪金;醞釀核聚變 電信與網(wǎng)絡處臨界狀態(tài)[N];中國企業(yè)報;2001年
10 王忠 本報特約通訊員 向剛爾;科學發(fā)展結(jié)碩果[N];解放軍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劍侯;脊髓火器傷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2 黃柒金;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顱腦火器傷后HSP70、p38 MAPK變化及其作用機理[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2年
3 田磊;牽張成骨術(shù)修復犬下頜骨高速投射物傷性骨缺損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4 梁朝革;不同彈速椎體火器貫通傷對機體早期影響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5 張敬良;高溫高濕環(huán)境肢體火器傷初期外科處理的實驗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年
6 李鋼;生物可降解輸尿管支架在輸尿管戰(zhàn)創(chuàng)傷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9年
7 孫紅振;火器性周圍神經(jīng)損傷后神經(jīng)元凋亡的特點及CIDE-B基因?qū)ι窠?jīng)元凋亡的影響[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8 范滌;犬穿通性顱腦火器傷模型的建立及繼發(fā)性腦損害機制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陳建梅;T淋巴細胞在火器性坐骨神經(jīng)斷裂傷修復中作用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10 王建忠;HuVEGF_(121)基因修飾復合材料修復兔橈骨火器性骨缺損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德杰;高原兔肝臟火器傷后機體應激性變化的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1年
2 楊臣禮;火器—凍復合傷后早期血液心肌酶組合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王麗姿;L-W型火器傷清創(chuàng)沖洗機的研制及其效能檢測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4 劉鵬;海水浸泡兔股動脈火器傷的病理學及外科處理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2年
5 卜海激;海水中火器傷創(chuàng)傷彈道組織細菌感染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6 朱紅勝;高溫高濕環(huán)境對貓顱腦火器傷時生命體征及病理損害的影響[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7 馬德選;濕熱環(huán)境對貓顱腦火器傷早期血液流變學和血腦屏障的影響[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8 盧青軍;海水浸泡火器傷合并失血性休克傷情特點及溫度、滲透壓對其的影響[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2年
9 張旭輝;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犬肢體火器傷后HSP70、TNF-a、氧自由基含量變化的實驗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10 武弋;犬顱腦火器傷后瞬間及繼發(fā)性腦損害機制探討[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5217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252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