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戰(zhàn)備狀態(tài)下軍人抑郁及其影響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soldiers at pre-war level.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hirty-eight soldiers of a group army in a pre-war readiness state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76 soldiers in peacetime as control group. (SDS), Eysenck Adult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SSRS), Social support scale (SSR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rol scale (Nowicki- Strickland), (ANSIE),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SI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Results: the detectable rate of depress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35.29%,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9.31%), the scores of P and N in the EPQ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jective support of the social support sca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support utilization facto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outside-controlled psychological tendency was m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ositive coping style was les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neurotic personality, control tendency and coping style we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pression of soldiers. Conclusion: there are obvious depression in some soldiers in the state of rank combat readiness.
【作者單位】: 陜西寶雞解放軍第三醫(yī)院精神科 陜西寶雞解放軍第三醫(yī)院精神科 陜西寶雞解放軍第三醫(yī)院精神科 陜西寶雞解放軍第三醫(yī)院精神科 268046部隊衛(wèi)生隊 陜西寶雞解放軍第三醫(yī)院精神科 陜西寶雞解放軍第三醫(yī)院精神科
【基金】:軍區(qū)醫(yī)藥衛(wèi)生科研資助項目 LXH - 0 2 - 0 3
【分類號】:R8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錢令嘉;關于應激與軍事應激醫(yī)學研究的思考[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1年04期
2 鄭全全;社會認知中與心理控制研究[J];應用心理學;199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存利;孫玉衡;張伯松;何維;;骨科創(chuàng)傷后精神障礙的評估與干預[J];北京醫(yī)學;2006年09期
2 杜萬君;遲勇;牛光勝;;酒依賴急性戒斷期中醫(yī)辨證治療研究[J];北京中醫(yī);2006年08期
3 李秉泉,黨仁,張捷,李麗琴,張靈娥;精神分裂癥發(fā)病相關因素分析[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4 周彩;胡佳怡;肖濤;;高校學生應激反應探討[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5 張秀華;王玲玲;楊蘭菊;;心臟監(jiān)護病房中患者睡眠障礙的護理干預[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6年05期
6 姚陽;麻宏偉;盧瑤;戴曉梅;;氟西汀和氟哌啶醇對DOI誘導頭部抽動的小鼠模型的作用[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7年05期
7 胡蓉;曹亞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失眠的臨床護理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1年24期
8 李麗;凌敏;單慧華;;骨折住院患者自殺態(tài)度與焦慮抑郁的相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年13期
9 楊向新;;413例精神發(fā)育遲滯及精神障礙殘疾分析[J];地方病通報;2008年04期
10 姚躍英,李云南;45例短暫性抽動障礙誤診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求實;王升旭;;刺五加總甙穴位貼敷抗睡眠剝奪作用的實驗研究[A];首屆中國中醫(yī)藥實驗動物科技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2年
2 劉繼芳;;甜夢膠囊(口服液)在神經科的臨床應用[A];第九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崔勇;彭虹;魏志云;曲成毅;施繼良;邵翠霞;;北京市精神殘疾人的康復需求分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七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4 白國瑞;鞏兆泉;;醫(yī)源性苯二氮卓類藥物依賴成因分析及對策[A];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促進吉林經濟發(fā)展——啟明杯·吉林省第四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云波;青年軍人心理應激及其管理干預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1年
2 李漫松;PGN在大鼠應激性高血壓發(fā)病中的作用及中樞機制[D];吉林大學;2004年
3 姚陽;Tourette綜合征動物模型腦內5-羥色胺和多巴胺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4 張紀梅;七情學說的歷史與心理學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5 董惠娟;地震災害與心理傷害的相關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江琦;大中學生考試心理問題及考試績效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7 蔡理;大學生業(yè)余體育鍛煉行為的預測:基于心理控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郭素芹;兒童精神分裂癥與神經發(fā)育異常關系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9 郭紅陽;山羊應激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的自主神經機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8年
10 羅培芬;多巴胺D2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的關聯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珂;四氫原小檗堿類化合物千金藤啶堿的合成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宋洪運;經前期綜合征肝氣郁證大鼠模型血清遞質、激素和代謝組學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高進遼;軍事應激狀態(tài)下心血管系統(tǒng)改變的機制及防護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1年
4 王海娜;中西方醫(yī)學中癔癥的演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高婷;心理訓練對心理應激大鼠血清蛋白質譜特征的影響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6 劉金鵬;兩種造模方式致抑郁癥大鼠模型的腦PET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1年
7 王凌飛;控制感在物質主義和幸福感關系中的中介效應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8 楊宏宇;抽動-穢語綜合征患者記憶特征及易感基因的關聯分析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9 李求實;穴位貼敷療法抗睡眠剝奪作用的實驗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2年
10 王守勇;酸棗仁湯組分配伍的抗焦慮作用及機理[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吳淑慶,錢令嘉;應激大鼠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變化及其對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1年03期
2 鄭全全;;歸因理論在治療抑郁癥中的應用[J];應用心理學;199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偉,黃子杰,林大熙;醫(yī)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及其與情緒狀態(tài)的相關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年07期
2 梁建春;向焱彬;;國外抑郁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現狀[J];醫(yī)學與社會;1993年04期
3 許韶君,陶芳標,張洪波,曾廣玉;大學生抑郁、焦慮癥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安徽預防醫(yī)學雜志;1999年02期
4 郭健,姜風久,潘桂榮;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抑郁癥狀調查及護理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1999年01期
5 劉會軒,薛榮亮,劉曉琴;癌癥患者心理狀態(tài)調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年02期
6 侯瑞華,陳騰,唐茂芹,高軍,高松,李傳奇;顱腦外傷患者的抑郁癥狀及相關因素研究[J];山東精神醫(yī)學;2001年02期
7 孟宏,郝晉東,圖婭,崔曉蘭;抑郁—焦慮癥的中醫(yī)藥治療與實驗研究[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1期
8 徐麗梅,關衛(wèi)屏 ,魏孝琴 ,李文彥 ,孫霞;醫(yī)學院校低年級大學生焦慮、抑郁調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年01期
9 劉玉梅,曲麗,賀永華;腦血管意外病人康復期的抑郁情緒及護理對策[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2年12期
10 張金芳,劉淑俊,張繼平,張淑英,田輝,劉婉蓉,徐光煒;247例惡性腫瘤患者抑郁和焦慮的發(fā)病調查[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文;謝珠斌;陳玲麗;邊玉芳;;抑郁情緒患者的情緒認知與情緒啟動特征[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幼虹;鄭希耕;鄭倫;;從漂浮行為看學習記憶能力與抑郁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易紅;馮正直;;望抑郁無望理論的研究現狀和展[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趙波;佟月華;;完美主義與抑郁的關系:社會分離模型的視角[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靜;陳英和;;社會支持和人性哲學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趙景欣;申繼亮;;農村留守兒童的抑郁和反社會行為:保護因素的作用[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曉巍;鄒泓;侯珂;;青少年的自我中心與抑郁:認知偏差的中介作用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黃敏兒;王筠榕;曹敏瑩;袁俏蕓;王玲芝;;不健康的情緒調節(jié)習慣:來自抑郁、藥物成癮和網絡成癮的研究依據[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在青少年負性生活事件與抑郁關系中的調節(jié)效應[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海洋;鄧慧華;皋偉;金晶;康學軍;陸祖宏;;汶川地震發(fā)生一個月后受災群眾心理健康狀況和應對方式的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馮軍軍;抑郁帶來疾病[N];云南政協(xié)報;2002年
2 朱曉山(南山區(qū)人民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控制抑郁的十大步驟[N];深圳商報;2000年
3 徐文端;解除抑郁四招[N];大眾衛(wèi)生報;2002年
4 皮丕湘;遠離抑郁有良方[N];大眾衛(wèi)生報;2002年
5 ;精神患了“感冒”“抑郁”如何排解[N];醫(yī)藥經濟報;2000年
6 何艷虹;別讓抑郁網住心[N];中國婦女報;2000年
7 李明西;別讓抑郁成“殺手”[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1年
8 張麗娟;媽媽抑郁 孩子受害[N];大眾衛(wèi)生報;2002年
9 中醫(yī)疑難病研究治療中心體壇醫(yī)院神經科主任 陳夢蘭;“小心”失眠抑郁精神障礙癥[N];浙江日報;2001年
10 袁勇貴;抑郁 無形的殺手[N];健康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麗;完美主義、應激、應對、社會支持和抑郁的關系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2 宋劍鋒;湖北省城鄉(xiāng)居民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鄒建軍;影響上海市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因素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4 張有志;小補心湯總黃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5 黎琳;大學生的社會比較與情緒健康[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j;身體鍛煉對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崔紹山;慢性單純性苔蘚皮損處表皮神經纖維數量、其與朗格漢斯細胞的關系及神經生長因子mRNA表達情況的探討[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廖琴;影響疼痛敏感性和芬太尼鎮(zhèn)痛劑量的遺傳和非遺傳因素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9 柳春紅;青少年煙草使用、心理行為與飲食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王再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腸易激樣癥狀的作用機制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虹;焦慮和抑郁對分娩方式的影響和分析[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2 陳堯菊;大學生抑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關曦;中學生認知情緒調節(jié)方式特點及其與抑郁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楊軍;帕金森病患者的情感淡漠及相關因素的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08年
5 路濤;軍人認知情緒調節(jié)方式的特點及其與抑郁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閆欣;心理干預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良情緒、生存質量的影響及相關因素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5年
7 馮秋燕;大學生身體意象及其與抑郁、社交回避苦惱關系研究[D];山西大學;2005年
8 李毅;女大學生抑郁與生活事件、壓力應付的相關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9 李海壘;受欺負兒童的心理韌性與抑郁、焦慮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曾嶸;腦卒中后抑郁與腦損傷部位相關性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2770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227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