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失重對成體側腦室下區(qū)OX42陽性細胞表達的影響
本文選題:模擬失重 切入點:尾部懸吊 出處:《神經解剖學雜志》2008年03期
【摘要】:為了觀察大鼠模擬失重后側腦室下區(qū)(subventricular zone,SVZ)OX42陽性細胞的表達變化,本研究采用雄性SD大鼠尾部懸吊法建立模擬失重模型,按體重配對原則隨機將20只大鼠分為4組:即模擬失重2周組(TS2W),模擬失重4周組(TS4W)和相應的正常對照(CON2W和CON4W)2組。用特異性標記小膠質細胞的OX42抗體行免疫組織化學ABC法染色,觀察大鼠模擬失重后OX42陽性細胞在SVZ的形態(tài)和數(shù)量變化。結果顯示:TS2W和TS4W組側腦室下區(qū)OX42陽性小膠質細胞數(shù)顯著增多,并呈顯著活化狀態(tài),表現(xiàn)為阿米巴樣小膠質細胞。本研究結果提示小膠質細胞可能參與失重的病理生理過程。
[Abstract]:In order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SVZOX42 positive cells in subventricular subventricular area after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in rats, a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tail suspension in male SD rat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body weight pairing, 20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group (2 weeks),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group (4 weeks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CON2W and CON4W)2 groups). Immunohistochemical ABC staining was performed with specific OX42 antibody labeled microglia. The morphologic and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OX42 positive cells in SVZ were observed after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in ra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OX42 positive microglia in the subventricular region of the rats in the TS4W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OX42 positive microglial cells in the subventricular region of the rats was significantly activated.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microglia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weightlessness.
【作者單位】: 第四軍醫(yī)大學航空航天醫(yī)學系臨床教研室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神經內科 第四軍醫(yī)大學航空航天醫(yī)學系臨床教研室
【分類號】:R8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承珉,張汝果,付宏偉;尾懸吊模擬失重對大鼠肺臟的影響[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95年04期
2 毛秦雯,張立藩,張樂寧,馬進;模擬失重大鼠不同部位動脈血管壁超微結構的變化[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琦;高云芳;樊小力;;尾部懸吊對達烏爾黃鼠比目魚肌形態(tài)及mATP酶活性的影響[J];動物學報;2007年01期
2 曹新生,張樂寧,吳興裕,張立藩,吳燕紅,郝衛(wèi)亞;間斷性頭高位45°對抗措施對模擬失重大鼠股骨生物力學特性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年06期
3 高蓓,蘭莉,饒志仁;脂多糖誘導大鼠延髓神經元FOS和小膠質細胞OX42表達水平的變化[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年08期
4 孫會品,孫喜慶,王冰,姚永杰,耿捷,石菲;間斷性頭高位45°對模擬失重兔頸靜脈及腸系膜靜脈順應性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5 馬進,陳杰,,丁兆平,張立藩;模擬失重九十天對大鼠長骨生物力學特性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1994年03期
6 余志斌,張立藩;模擬失重大鼠裸露心肌纖維的張力-pCa關系[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1995年04期
7 譚雄進,孫永建,王前,鄭磊;模擬失重對不同發(fā)育階段大鼠骨代謝的影響[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年07期
8 周繼斌,樊小力,吳蘇娣,許臨平;模擬失重對大鼠比目魚肌肌重和形態(tài)結構的影響[J];解剖學研究;1999年02期
9 張汝果,王承珉,付宏偉;模擬失重條件下高濃度氧對大鼠肺臟的影響[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95年04期
10 余志斌,張立藩;失重/模擬失重對心肌結構與功能的影響[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95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樂寧;模擬失重下腦血管的適應性變化及間斷性重力作用的對抗效果[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2 孟慶軍;模擬失重下血管分化性改變的局部調節(jié)機制—L-RAS與收縮蛋白[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3 羅冬梅;運動對大鼠長骨發(fā)育作用機理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4 付兆君;短、中期模擬失重大鼠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鉀與鈣離子通道功能的改變[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5 暴軍香;模擬失重大鼠血管、心肌與腎組織局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改變[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6 周立霞;大鼠腦膠質瘤伽瑪?shù)吨委煹寞熜в^察及穹隆下器的變化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3年
7 孫標;不同生理系統(tǒng)對間斷性人工重力反應性差異問題的地面模擬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8 馬進;模擬失重下動脈血管反應性變化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1997年
9 毛秦雯;模擬失重下動脈血管結構及其神經支配的可塑性變化[D];第四軍醫(yī)大學;1997年
10 鮑嵐;神經肽Y的Y_1受體在心臟和血管中的定位及在模擬失重大鼠腦動脈中的分布[D];第四軍醫(yī)大學;199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標;間斷性人工重力以抗失重對骨骼肌與心肌不良影響的模擬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2 陳秉耀;成年大鼠脊髓不全橫斷后的自發(fā)運動功能恢復及脊髓全橫斷模型的建立[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3 袁林天;模擬失重大鼠牙體牙髓牙周組織的變化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4 王俊鋒;尾懸吊模擬失重對大鼠肺臟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5 付崇建;模擬失重條件下對骨髓體外成骨能力及承重骨影響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6 邱勇;直線加速器半腦照射后大鼠腦內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早期反應—Fos和S-100蛋白的免疫組織化學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7 岳勇;模擬失重條件下家兔股靜脈順應性變化及其相關組織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8 高放;萎縮骨骼肌強直收縮功能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機理[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9 王蕾;n-3多不飽和脂肪酸對模擬失重大鼠脂質代謝和骨代謝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年
10 馮漢忠;去負荷比目魚肌膜離子通道的變化及其意義[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樂寧,馬進,張立藩;模擬失重引起的大鼠基底動脈收縮反應性增強[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99年01期
2 宋為,蔡英年,鄧希賢,龔伊紅,董繼紅;缺氧時肺腺泡內動脈中膜平滑肌細胞表型變化[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憲英,潘明達,柏志華,李雨寧,俞正茂,朱應芬,侯曉玲,范樂業(yè);下體負壓對家兔血液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1985年01期
2 王向陽;;航宇局打算試驗空間站組裝設備[J];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1985年05期
3 沈羨云,孫亞志,向求魯,孟京瑞,徐立華,余和t+,閻曉霞,莊祥昌;臥床前后壓力感受性反射機能變化的研究[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1987年04期
4 沈羨云,向求魯,孟京瑞;模擬失重時家兔耳廓微循環(huán)的變化[J];空間科學學報;1988年03期
5 張其吉 ,魏金河;美國召開首屆空間生命科學討論會[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88年01期
6 沈羨云,向求魯,閻曉霞,李樹春,孫亞志,孟京瑞;幾種應激狀態(tài)下的腦阻抗圖[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88年02期
7 王金華;蘇聯(lián)航天及模擬失重條件下肌肉變化研究[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88年02期
8 向求魯,沈羨云,孟京瑞,劉光遠;模擬失重時兔臟器血流量反應特性研究[J];空間科學學報;1989年02期
9 崔希靈;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舉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89年01期
10 陸軍,劉克嘉;模擬失重對人尿皮質醇、17-OHCS及鈣離子晝夜節(jié)律的影響[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8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燕萍;李慶峰;劉仲昌;徐菊麗;鄭海春;張敏;李真;趙東;;模擬失重3周對機體膳食攝入營養(yǎng)狀況和頭發(fā)Zn、Ca、Fe、Cu含量的影響[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六屆微量元素營養(yǎng)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9年
2 童伯倫;王林杰;古華光;張新穎;;頭低位模擬失重對人體姿態(tài)平衡的影響[A];第四屆全國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地面模擬失重實驗動物模型的建立[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四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84年
4 于志深;沈士良;劉成林;李瑞先;江亞南;劉鼎新;;用~(45)Ca放射自顯影術測定模擬失重大鼠恢復期骨鹽代謝的初步探討[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四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84年
5 沈士良;;懸吊模擬失重對大鼠骨形成的影響[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四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84年
6 劉成林;李瑞先;;懸吊模擬失重對大白鼠骨成分的影響[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四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84年
7 熊江輝;李瑩輝;楊唐斌;聶捷琳;張德良;趙保路;;一氧化氮對模擬失重下心肌細胞功能的影響[A];第五屆全國自由基生物學與自由基醫(yī)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0年
8 余志斌;張立藩;金建平;;肌鈣蛋白的降解調節(jié)模擬失重大鼠心肌適應過程[A];中國宇航學會航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生命專業(yè)委員會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9 孫喜慶;Anne Pavy-LeTraon;Claude gharib;;4天頭低位臥床對腦血流及心血管自主神經調節(jié)功能的影響[A];中國宇航學會航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生命專業(yè)委員會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姚永杰;孫喜慶;吳興裕;郝衛(wèi)亞;曹新生;姜世忠;;模擬失重致心腦血管功能失調及下體負壓對抗作用的研究[A];中國宇航學會航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生命專業(yè)委員會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駐巴黎記者 宋斌;法國完成首例“太空外科手術”[N];光明日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徐建東 王靜;“新科學宮”:三項東北第一迷少年[N];哈爾濱日報;2006年
3 本報駐法國記者 毛文波;懸浮在空中的手術臺[N];科技日報;2006年
4 記者 于莘明;“神七”10月?lián)駲C實施[N];科技日報;2008年
5 孫彥新;神七10月?lián)駲C飛天,1名航天員將太空行走[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6 聞新芳;“神七”航天員五級篩選兩百挑一[N];中國改革報;2008年
7 孫欣榮 劉穎 崔寧 劉瀾 李家望 翟衛(wèi)平 陳安波 高陽;為了邁出“神七”的那一步[N];中國航天報;2008年
8 記者 李瑾邋通訊員 王艷梅;“神七”航天員乘組抵達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N];工人日報;2008年
9 記者 任意;神七航天員飛抵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N];經濟日報;2008年
10 曹紅艷;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進行在軌訓練[N];經濟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樂寧;模擬失重下腦血管的適應性變化及間斷性重力作用的對抗效果[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2 張勇;模擬失重環(huán)境下BMP-2對成骨細胞誘導作用變化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3 孟慶軍;模擬失重下血管分化性改變的局部調節(jié)機制—L-RAS與收縮蛋白[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4 暴軍香;模擬失重大鼠血管、心肌與腎組織局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改變[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5 付兆君;短、中期模擬失重大鼠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鉀與鈣離子通道功能的改變[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6 王冰;模擬失重環(huán)境對大鼠骨肉瘤成骨樣細胞MAPK信號轉導功能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7 孫標;不同生理系統(tǒng)對間斷性人工重力反應性差異問題的地面模擬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8 張林;模擬失重加輻射大鼠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變化和太空燮理湯的作用[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9 謝滿江;平滑肌離子通道機制在模擬失重致血管適應性變化中的作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10 郝從均;模擬失重肺動脈反應性變化的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標;間斷性人工重力以抗失重對骨骼肌與心肌不良影響的模擬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2 袁林天;模擬失重大鼠牙體牙髓牙周組織的變化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3 王俊鋒;尾懸吊模擬失重對大鼠肺臟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4 付崇建;模擬失重條件下對骨髓體外成骨能力及承重骨影響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5 譚雄進;模擬微重力對大鼠負重骨骨代謝及骨折愈合影響的實驗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2年
6 岳勇;模擬失重條件下家兔股靜脈順應性變化及其相關組織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7 高放;萎縮骨骼肌強直收縮功能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機理[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8 王蕾;n-3多不飽和脂肪酸對模擬失重大鼠脂質代謝和骨代謝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年
9 司建國;模擬失重對大鼠骨折愈合的實驗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2年
10 馮漢忠;去負荷比目魚肌膜離子通道的變化及其意義[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816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168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