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患者應用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效果對比
本文關鍵詞:股骨頭壞死患者應用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效果對比
【摘要】:目的:對股骨頭壞死患者應用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材料與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并給予這60例患者有效的分組,對照組30例,給予CT診斷檢查;觀察組30例,給予核磁共振診斷,對這兩組的診斷準確率以及分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檢查結果顯示確診患者共為29例,診斷正確率為96.7%,對照組檢查結果有22例確診,診斷正確率僅為73.3%,差異較大,(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觀察組患者的股骨頭壞死分級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統(tǒng)計學有意義。結論:對股骨頭壞死患者給予核磁共振診斷明顯優(yōu)于CT檢測,不僅準確率高,而且能夠有效診斷出早期股骨頭壞死,加強患者的早期防治,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以在臨床醫(yī)學中得以廣泛地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 河北省深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關鍵詞】: 股骨頭壞死 CT診斷 核磁共振診斷 效果
【分類號】:R681.8;R445.2;R816.8
【正文快照】: 作為臨床中一種極為常見的骨關節(jié)疾病,股骨頭壞死患者多伴隨股骨頭塌陷、變形等癥狀,股骨頭功能有所下降,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引起了醫(yī)學界的高度重視。傳統(tǒng)的臨床中多采用CT檢查對患者進行診斷,盡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檢出患者的股骨頭壞死病理,然而檢出率并不高[1]。近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孫健;;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年02期
2 郭鵬舉;;比較CT與核磁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年3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魏萍;;股骨頭壞死CT和核磁共振診斷的準確性與意義對比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年19期
2 鐘貽洪;;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價值對比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年21期
3 李紅蕊;;股骨頭壞死患者應用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效果對比[J];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16年05期
4 金舟;;超導磁共振與多層螺旋CT對診斷股骨頭壞死效果比較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年28期
5 馮文芬;;CT和磁共振成像在成人股骨頭壞死中的診斷價值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6年26期
6 張文革;;多排螺旋CT與MRI檢查股骨頭壞死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年18期
7 崔洪濤;李志剛;;探討CT與核磁共振用于股骨頭壞死患者診斷中的臨床效果[J];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16年03期
8 張景利;;應用MRI和CT兩種影像學技術對患有股骨頭壞死疾病患者實施診斷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年36期
9 張開祥;;核磁共振技術與CT應用于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探討[J];世界中醫(yī)藥;2015年S1期
10 楊潔萍;;CT與核磁共振對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診斷效果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5年27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麗麗;;10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比較研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年10期
2 張麗;;用CT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診斷股骨頭壞死準確性的對比[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年17期
3 劉偉平;賀新朱;雷永松;;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年03期
4 吳東輝;;磁共振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年18期
5 熊昆;;CT與核磁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治中的比較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3年01期
6 王文兵;;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比較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年06期
7 莫少錦;;CT與MRI在股骨頭壞死比較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年16期
8 李廣明;;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年03期
9 張多;李鵬;;CT與核磁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比較分析[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10 李可歆;曲曉峰;;磁共振彌散成像對早期激素性股骨頭壞死的診斷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年1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厚德;第四屆中歐臨床磁共振診斷學術報告會在上海舉行[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年02期
2 彭建平,孔祥泉;橄欖橋腦小腦萎縮的臨床和磁共振診斷[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年01期
3 ;《體部磁共振診斷學》書評[J];磁共振成像;2010年04期
4 ;《心血管磁共振診斷學》已出版[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2年04期
5 張慕騫;評《磁共振診斷學》[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1年06期
6 馬作平,劉文江,劉波,常剛;子宮肌瘤的核磁共振診斷[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2年01期
7 高元桂;磁共振診斷國人首例艾滋病[J];首都醫(yī)藥;2005年14期
8 林黎娟;;磁共振診斷肝臟間葉性錯構瘤1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年01期
9 焦玲;;磁共振診斷可逆性后部白質腦病綜合征臨床分析(附3例報告)[J];貴州醫(yī)藥;2007年02期
10 蘇素聯;;磁共振診斷肥頸綜合征一例[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劉沛武;;多發(fā)性硬化的磁共振診斷[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年
2 寧殿秀;苗延巍;趙力;張維升;孫美玉;王麗君;王紹武;劉愛連;郎志謹;;臂叢神經病變磁共振診斷技術的研究[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陳書達;;鞍區(qū)病變的磁共振診斷[A];2005年浙江省神經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4 陳書達;;鞍區(qū)病變的磁共振診斷(講稿)[A];浙江省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習班論文集[C];2012年
5 任伯緒;黃勁柏;孔祥泉;徐海波;劉定西;;先天性子宮畸形的磁共振診斷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6 袁振國;楊貞振;史浩;;主動脈夾層的磁共振診斷價值[A];慶祝山東省醫(yī)學影像學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學術論文?痆C];2005年
7 陳韻彬;;鼻咽癌磁共振診斷[A];2007第六屆全國放射腫瘤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陳敏;;前列腺癌磁共振診斷新進展[A];2003年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原聚祥 段世東;市中心醫(yī)院使用3.0T磁共振診斷更精確[N];新鄉(xiāng)日報;2009年
2 通訊員 陳天平、程瑩;王宏眼眶病磁共振診斷又出新成果[N];光明日報;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李韌;超聲及磁共振診斷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2 湯敏;肝性腦病的磁共振診斷進展[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季文斌;灌注成像分析在心肌梗死磁共振診斷中的價值[D];浙江大學;2006年
4 王慧麗;磁共振診斷頸動脈斑塊性質的應用價值[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張嘉良;核磁共振診斷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臨床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米日古麗;肝包蟲病的磁共振診斷[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1年
7 文潔;乳腺疾病的磁共振診斷及鑒別診斷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935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99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