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宮頸癌EBRT自適應調強放療劑量學分析及初步臨床療效與毒副反應評價
本文關鍵詞:局部晚期宮頸癌EBRT自適應調強放療劑量學分析及初步臨床療效與毒副反應評價
更多相關文章: 局部晚期宮頸癌 放射治療 自適應放療 毒副反應
【摘要】:目的:研究局部晚期宮頸癌體外放療中自適應調強放療計劃中靶區(qū)及危及器官的受照體積和劑量變化特點;對比采用自適應調強放療策略或單程調強放療策略兩種不同體外放療模式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的初步臨床療效及毒副反應差異,探索合理治療模式。材料與方法:1、收集2010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間于四川省腫瘤醫(yī)院接受同步放化療的112例局部晚期(FIGO:IIB-IVA期)宮頸癌病例,根據患者外照射模式不同分為兩組。(1)單程放療組,共62例患者,外照射全程未更改放療計劃。(2)自適應放療組(ART組),共50例患者,均按首次放療計劃(plan1)照射完成15次(27-30Gy)后重新掃描評價,采用相同的處方劑量及限制標準設計離線自適應計劃(plan2)并且按新計劃完成后續(xù)治療。兩組患者外照射均采用IMRT或IGRT技術,處方劑量統(tǒng)一為1.8-2.0Gy/f*23-25f,腔內治療采用IMRT同步劑量補償高劑量率3D-ICBT治療,同步化療方案以順鉑為基藥。2、第一階段:比較ART組病例前后兩階段的放療計劃。分析外照射15次后離線自適應放療計劃中靶區(qū)及危及器官的體積及劑量變化特點。3、第二階段:通過定期門診復查,電話調查等形式對兩組所有患者隨訪,評價患者生存狀態(tài),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間的生存率,急慢性毒副反應發(fā)生率的差異。結果:1、ART組相關劑量學研究顯示:(1)患者治療前GTV平均體積為(107.67±32.02)cm3,治療15次后平均退縮到(63.21±25.78)cm3,平均縮小(41.12±13.02)cm3,平均退縮率為(35.48±5.16)%,p0.05;治療前p CTV平均體積為(319.86±25.96)cm3,15次后平均體積為(285.02±19.26)cm3,平均縮小(36.84+7.96)cm3,平均退縮率為(9.53+1.9)%,p0.05。兩次計劃直腸、膀胱體積變化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而小腸體積變化有統(tǒng)計學差異。(2)放療15次行離線自適應放療計劃后GTV D95劑量有升高的趨勢(plan1 VS plan2為46.14±0.77 Gy VS 46.31±0.25 Gy,p0.05),無統(tǒng)計學差異。危及器官DVH參數(shù)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plan2計劃與plan1相比在直腸Dmean(37.09±0.74 Gy VS 34.18±0.99 Gy,p=0.011)、Dmax(52.05±0.77 Gy VS 50.15±0.69 Gy,p=0.003)、D 0.1cc(51.60±5.39 Gy VS 49.17±2.22 Gy,p=0.025)、D 1cc(49.90±4.19 Gy VS48.21±2.02 Gy,p=0.045),膀胱Dmean(35.36±0.54 Gy VS 34.46±0.50 Gy,p=0.023)、Dmax(54.88±0.89 Gy VS 52.53±1.19 Gy,p=0.028)、D 0.1cc(53.82±5.20 Gy VS 51.72±3.54 Gy,p=0.041)、D 1cc(52.61±4.64 Gy VS 50.60±3.28 Gy,p=0.021)降低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而小腸Dmean、Dmax、V30、V45、V50、膀胱D50降低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外照射15次時的自適應計劃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直腸、膀胱的受照劑量。2、兩組患者生存分析顯示:ART組與單程放療組3年OS分別為95.2%和90.9%(p0.05),3年PFS分別為93.3%和80.4%(p0.05),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急慢性毒副反應評價參考CTCAE V4.0,單程放療組急性腹瀉發(fā)生率高于ART組(48.39%VS 30%,p=0.046),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間其它急性及慢性毒副反應發(fā)生率均未顯示出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1、局部晚期宮頸癌外照射過程中更新放療計劃可以降低直腸、膀胱的受照劑量,顯示出對危及器官保護有積極意義;2、局部晚期宮頸癌外照射采用調強自適應放療與單程調強放療相比3年OS和PFS無明顯差異,兩種治療模式均具有良好的療效;3、放療過程中實施自適應放療策略可能降低患者治療期間急性腹瀉的發(fā)生率,增加患者治療耐受性,但是在其它急慢性放療毒副反應方面并未體現(xiàn)出具有明顯優(yōu)勢。
【關鍵詞】:局部晚期宮頸癌 放射治療 自適應放療 毒副反應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7.33;R730.55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1
- 前言11-14
- 材料與方法14-25
- 結果25-36
- 討論36-42
- 結論42-43
- 參考文獻43-48
- 英漢縮略詞對照表48-50
- 致謝50-51
- 宮頸癌體外放射治療進展(綜述)51-68
- 參考文獻62-68
- 附表68-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黨之俊;溫樹偉;暢俊平;苑天文;;雙側髂內動脈灌注化療治療晚期宮頸癌臨床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6年05期
2 牛書懷,呂俊玲,房朝暉;晚期宮頸癌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1997年03期
3 潘麗香,潘雪珍;60例晚期宮頸癌術前~(60)鈷外照射的觀察及護理[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0年05期
4 張廣平,陳惠禎;化療結合放療在晚期宮頸癌治療中的作用[J];河南腫瘤學雜志;2000年02期
5 羅俊華;晚期宮頸癌34例取節(jié)育環(huán)體會[J];人民軍醫(yī);2001年03期
6 賀青蓉;介入治療30例中、晚期宮頸癌療效觀察[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年11期
7 董紅濤,王天昌;雙側髂內動脈灌注化療加放療治療晚期宮頸癌[J];河南腫瘤學雜志;2002年01期
8 李高文,劉素云,陳志仁,鐘俊勇,朱雪連,丘全勝;晚期宮頸癌介入治療與放射治療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2年10期
9 劉興文,魏波;晚期宮頸癌合并妊娠1例[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4年04期
10 王小京;;卡鉑輔助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的療效評估[J];國外醫(yī)學情報;2004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巴彩霞;于穎卓;;晚期宮頸癌大劑量化療后輔助放療臨床分析[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2 劉雋悅;魏麗春;石梅;范風云;王莉娜;劉曉莉;;同期放化療對晚期宮頸癌的近期療效及毒性反應分析[A];2007第六屆全國放射腫瘤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吳玉梅;鄧小虹;劉冬巖;徐小紅;;加速超分割治療晚期宮頸癌——附14例近期療效觀察[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4 高國蘭;胡愛民;周艷芳;楊運勝;;放療同期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宮頸癌的臨床研究[A];中國抗癌協(xié)會婦科腫瘤專業(yè)委員會第七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5 陳文兵;屈王蕾;;局部晚期宮頸癌介入治療后手術安全性分析[A];2008年浙江省婦產科學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師協(xié)會婦產科醫(yī)師分會成立大會論文匯編[C];2008年
6 王中凡;張家文;;腹壁下動脈插管化療治療晚期宮頸癌的臨床觀察[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7 吳緒峰;陳慧君;;新輔助化療在局部晚期宮頸癌中的療效觀察[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婦科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王麗娟;林仲秋;張丙忠;周暉;陳R,
本文編號:5339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53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