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等速運動時屈伸肌力學特征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5-01-07 01:43
研究目的: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普遍存在,由于長期受疾病的困擾,下腰痛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下降,勞動效率降低,嚴重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為了尋找到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與正常人相比軀干肌的力學特征,對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等速運動條件下軀干肌的力學指標進行探究,為防止腰部損傷、進行下腰痛的臨床診斷以及指導(dǎo)下腰痛患者的康復(fù)訓練提供理論依據(jù)。 研究方法: 受試者為10名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男性青年以及10名無下腰痛的男性青年,分別作為腰痛組和正常組,利用瑞士產(chǎn)的CON-TREX軀干等速肌力測試與訓練系統(tǒng),讓受試者在不同角速度下分別做軀干等速向心和等速離心運動。將腰痛組軀干肌力學指標PT/BW、F/E、AP、T@0.2和TPT與正常組進行對比,分析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肌的力學特征。 研究結(jié)果: (1)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軀干屈肌的PT/BW、AP、T@0.2在不同角速度時與正常組相比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TPT在90°/s和120°/s角速度時略長于正常組,在30°/s和60°/s角速度時略短于正常組,與正常組相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選題依據(jù)
1.2 文獻綜述
1.2.1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概念
1.2.2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流行病學
1.2.3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特點和主要危險因素
1.2.4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可能機制
1.2.5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診斷
1.2.6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評定
1.2.7 等速測試技術(shù)簡介
1.2.8 等速測試應(yīng)用于軀干肌力學評價的研究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1.1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診斷
2.1.2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2.2 研究方法
2.2.1 實驗儀器
2.2.2 實驗方法
2.3 測試指標
2.4 數(shù)據(jù)處理
3 研究結(jié)果
3.1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各指標的比較
3.1.1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峰值力矩體重比的比較
3.1.2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峰力矩比的比較
3.1.3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平均功率的比較
3.1.4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0.2 秒時的力矩的比較
3.1.5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到達峰值力矩的時間的比較
3.2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各指標的比較
3.2.1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峰值力矩體重比的比較
3.2.2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峰力矩比的比較
3.2.3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平均功率的比較
3.2.4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0.2 秒時的力矩的比較
3.2.5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到達峰值力矩的時間的比較
4 分析與討論
4.1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肌相對峰值力矩的改變
4.2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峰值力矩比的改變
4.3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平均功率的改變
4.4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0.2 秒時的力矩的改變
4.5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到達峰值力矩的時間的改變
5 結(jié)論
6 參考文獻
7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8 致謝
本文編號:4024305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選題依據(jù)
1.2 文獻綜述
1.2.1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概念
1.2.2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流行病學
1.2.3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特點和主要危險因素
1.2.4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可能機制
1.2.5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診斷
1.2.6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評定
1.2.7 等速測試技術(shù)簡介
1.2.8 等速測試應(yīng)用于軀干肌力學評價的研究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1.1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診斷
2.1.2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2.2 研究方法
2.2.1 實驗儀器
2.2.2 實驗方法
2.3 測試指標
2.4 數(shù)據(jù)處理
3 研究結(jié)果
3.1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各指標的比較
3.1.1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峰值力矩體重比的比較
3.1.2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峰力矩比的比較
3.1.3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平均功率的比較
3.1.4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0.2 秒時的力矩的比較
3.1.5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到達峰值力矩的時間的比較
3.2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各指標的比較
3.2.1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峰值力矩體重比的比較
3.2.2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峰力矩比的比較
3.2.3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平均功率的比較
3.2.4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0.2 秒時的力矩的比較
3.2.5 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到達峰值力矩的時間的比較
4 分析與討論
4.1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肌相對峰值力矩的改變
4.2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峰值力矩比的改變
4.3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平均功率的改變
4.4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0.2 秒時的力矩的改變
4.5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到達峰值力矩的時間的改變
5 結(jié)論
6 參考文獻
7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8 致謝
本文編號:40243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40243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