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螺旋CT與導航系統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個性化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發(fā)布時間:2018-03-10 03:29
本文選題:胸腰椎爆裂骨折 切入點:術中CT導航 出處:《吉林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過術中三維CT (Intraoperative computedtomography;iCT)掃描與導航系統對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個體化治療方案,探索術中CT與導航系統的在使用過程中標準化流程,利用兩組患者術后結果評價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導航系統的準確性,并對患者預后進行系統的回顧性分析,探討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個體化手術治療中術中CT與導航系統的應用價值。同時,針對胸腰椎椎弓根釘易損傷脊髓和血管,導致術后嚴重后果的缺陷,建立術中CT重建技術輔助胸腰椎椎弓根固定的方法,重建術中實現三維圖像的虛擬手術系統,實現術中三維影像引導手術,為下一步機器人參與手術打下基礎。 方法: 1.術前評估制定手術方案 納入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腰椎爆裂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在術前進行X線檢查、三維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三位高年資副主任以上醫(yī)師根據手術標準制定手術計劃,包括后路撐開間接復位術、后路撐開復位直接減壓術、后路撐開復位經椎弓根前路減壓術、后路撐開復位前路植骨內固定術。并提出可行的具體方案和技術路線。 2.建立術中CT觀測組和術中X線觀測組 利用西門子和BrainLab公司聯合推出的整體手術室,將所有入組病例按照就診順序進行單雙號分組,所有患者均在術前、術中間接復位后、術后進行CT掃描。按術中具體不同的手術方式將其分為A、B兩組:A組(n=45)術中根據三維重建CT結果判斷評估手術復位結果,包括A3.1型11例,A3.2型25,A3.3型9例(AO分型);B組(n=45)術中根據傳統X線正側位判斷手術復位結果,包括A3.115例,A3.224例,A3.36例。記錄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并按照ASIA神經功能評定標準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評定,隨訪6-16個月。 3.建立椎弓根螺釘術中CT導航置入組和術中X線置入組 A組行實時導航下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即通過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中的容積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術對置入椎弓根釘的相關參考指標進行個體化測量并在導航下置入螺釘,男27例,女18例,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35.3±8.2)歲,按照受傷原因分類:墜落傷15例,砸傷5例,交通事故傷25例;按照損傷部位分類:T1115例,T1213例,L1112例,L25例。 B組行傳統X線透視法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男28例,女17例,年齡(17~55)歲,平均年齡(37.4±9.5)歲,按照受傷原因分類:墜落傷9例,砸傷8例,交通事故傷28例;按照損傷部位分類:TI116例,T1213例,L1113例,L23例。記錄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并按照ASIA神經功能評定標準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評定,隨訪時間6-16個月。 結果: 1.手術療效:實驗中發(fā)現A組患者中24例(53.3%)通過間接復位椎管內骨塊回復良好,達到既定要求,無需進一步處理;6例(13.3%)患者首次復位后椎管內骨塊復位欠佳,調整復位方法后重新復位,iCT重新掃描后顯示復位良好;11例(24.4%)患者多次復位欠佳,根據骨塊形態(tài)及占位大小進行直接減壓或間接減壓,椎管達到既定要求;4例(8.9%)患者復位后仍顯示椎體骨塊持續(xù)壓迫脊髓及馬尾,改變體位后行前路減壓并融合;全部患者中21例(46.7%患者根據術中復位后情況改變術前手術計劃,達到良好療效,所有患者均無需進行二次手術。B組患者中17例(37.8%)根據術前計劃間接復位后行減壓手術,但根據術后CT掃描結果顯示,4例患者經復位后骨塊已復位良好,無需進一步行減壓手術,占比23.5%,15例(33.3%)患者根據術前計劃間接復位后無需減壓的患者中有2例術后CT掃描結果顯示骨塊復位不理想,需后路減壓,占比13.3%,治療欠當者共6例,占比13.3%,2例需進行二次手術,占比4.4%。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螺釘置入準確率:利用導航驗證的準確度平均為1.6mm(1.2-2.0mm);A組共置入螺釘204枚,置入準確度為98.8%,其中2枚(2例患者)侵入椎弓根皮質,均位于胸椎,1例為右單側T11螺釘,雖然突破了皮層內側但只有螺紋部分侵入椎弓根皮質,未超過2mm也未損傷鄰近神經血管;另一例為左側的T12螺釘微創(chuàng)椎弓根外側壁,未損傷鄰近神經血管,因此仍保留螺絲初始位置,未進行二次手術;B組共置入螺釘198枚,置入準確率為96.5%,其中7枚螺釘出現差錯,占比3.5%。其中1例病例侵入椎管,術中CT掃描后認為無需二次手術;此外,,B組中發(fā)生術后傷口感染1例,行清創(chuàng)術后痊愈。兩組手術時間和螺釘平均置入時間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 結論: 1.術中采用CT掃描系統進行實時檢測復位效果能夠顯著提高復位準確率并可指導醫(yī)生隨時調整手術方案,避免二次手術,不增加血管和神經損傷,顯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 2.對于必須減壓的病例,iCT可提供清晰的圖像以幫助判斷減壓是否徹底,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腰椎手術的治療效果。與無iCT相比,iCT可以幫助醫(yī)生實時掌握治療效果,判斷是否需要改變手術方案或進一步治療,有助于獲得最佳療效,對于提高手術定位精確度、降低手術損傷、優(yōu)化手術路徑和治療方案、提高手術成功率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術中CT導航與傳統X線透視法相比,采用影像導航技術輔助椎弓根螺釘置入,不僅降低了醫(yī)患所受的X線輻射,更大大降低了因螺釘誤值所造成手術的失誤率,使椎弓根螺釘置入更精確,同時還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的出血量,有效地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4.導航的實時監(jiān)測追蹤功能、內固定物精確制導,能使操作多維化,形象化、實時感強,避免胸腰段骨折患者因旋轉脫位變化而帶來的誤差,是微創(chuàng)理念在脊柱手術中的臨床應用,為胸腰椎爆裂骨折個性化治療提供技術支持。 本論文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 1.首次通過術中CT及導航系統對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療進行研究,不但可以在術中判斷減壓是否徹底,并可以根據椎管復位程度進一步改變術式,從根本上提高胸腰椎手術的治療效果; 2.探索性地將胸腰椎爆裂骨折復位后骨塊形態(tài)進行分型和整合,對不同類型骨折塊進行不同方法進行處理,可能啟發(fā)基于CT分型方法在的治療上的新思路; 3.總結了建立術中CT重建技術輔助胸腰椎椎弓根固定的方法,重建術中實現三維圖像的虛擬手術系統,實現術中三維影像引導手術,提高手術效果,為下一步機器人參與手術縱深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證據。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3D CT operation (Intraoperative computedtomography; iCT) scanning and navigation system burst by th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 and to explore the CT navigation system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in the use of the process,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the analysis accuracy of navigation system and,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system, burst the individualiz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operative CT and navigation system in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pedicle screw damage to the spinal cord and vascular defects, resulting in serious consequences after the operation,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CT reconstruction surgery assisted thoracic and lumbar vertebrae pedicle fixation, virtual surgery system of 3D image realization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3D image guided surgery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next step for the robot to participate in operation to lay the foundation.
Method錛
本文編號:15915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15915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