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增齡對力竭運動后血壓恢復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男性增齡對力竭運動后血壓恢復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男性增齡對遞增負荷力竭運動后血壓恢復的影響。方法:150名健康男性,分為青年組、中年組和老年組。受試者進行一次遞增負荷力竭運動實驗,分別測定運動前安靜時、運動中以及運動后恢復期的血壓(BP)和心率(HR)。BP恢復參數(shù)包括運動后第1 min、第3 min收縮壓恢復速率(SBPR)和舒張壓恢復速率(DBPR),分別計作SBPR(1 min)、SBPR(3 min)、DBPR(1 min)和DBPR(3 min);運動后第3 min的SBP與運動后第1 min SBP的比值(第3 min SBP恢復比,r SBPR)以及SBP恢復時間。結果:1)運動前安靜狀態(tài)下,中年組和老年組SBP高于青年組(P0.05);力竭運動即刻青年組SBP_(max)低于中年組和老年組(P0.05);運動后恢復期各時間點SBP青年組低于中年組(P0.05),中年組低于老年組(P0.05);三組DBP在運動前后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2)SBPR(1 min)、SBPR(3 min)、DBPR(1 min)和DBPR(3 min)在青年組高于中年組(P0.05),中年組高于老年組(P0.05),而r SBPR和SBP恢復時間在青年組低于中年組(P0.05),中年組低于老年組(P0.05)。3)偏相關分析顯示,年齡與r SBPR(R=0.366,P0.05)和SBP恢復時間(R=0.410,P0.05)呈正相關。結論:1)運動后SBP從峰值下降至安靜水平的時程變化存在年齡差異,而增齡對于運動后DBP的時程變化則無顯著影響;2)隨著年齡增長,BP恢復速率減慢;3)年齡是r SBPR和SBP恢復時間的獨立預測變量。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基金】: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編號:152102310117
【分類號】:R87
【正文快照】: 運動時血壓(blood pressure,BP)水平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力竭時達峰值,運動后逐漸恢復至安靜水平。目前,關于運動后血壓恢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恢復及其在心血管疾病診斷中的作用上[1]。例如運動后SBP恢復延遲與冠狀動脈疾病、中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牛進平;;中老年人運動后收縮壓恢復延遲與心血管危險因素關系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2 尹琳;李波;張麟;王月;張紅珊;納志英;;活動平板運動試驗對診斷冠心病準確性的影響因素[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3 周紀寧;左進;陳芳;楊波;;活動平板試驗中收縮壓恢復比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年02期
4 于宗良;朱建中;谷惠敏;王國強;楊向軍;蔣文平;;運動試驗恢復期收縮壓異常升高對老年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年03期
5 肖春梅,童麗平;老年女性不同年齡組運動前后心血管系統(tǒng)變化比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偉峰;徐振中;趙潔;;-社區(qū)醫(yī)院開展慢病長處方治療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年24期
2 陳yN;;男性增齡對力竭運動后血壓恢復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04期
3 高耀銘;吳蔚;;平板運動試驗恢復期ST段下移對冠心病診斷價值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年11期
4 巢為農(nóng);吳晶晶;王炳銀;李小婷;何振山;劉峰;;平板運動試驗假陽性相關因素的分析[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5年01期
5 逯勇;高璨;梁辰;常曉紅;武寶梅;馬云;;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運動耐量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4年11期
6 蘇海霞;宋濤;胡美瑛;;平板運動試驗時U波倒置的臨床意義[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4年05期
7 謝惠;;活動平板運動試驗陽性與冠狀動脈造影的檢查結果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4年24期
8 蔣蕾;張獻博;孫明曉;;心電圖運動平板試驗評價2型糖尿病的運動安全性研究[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4年03期
9 常穎;陳磊;朱榮;;8周有氧運動對單純性肥胖患者運動后收縮壓恢復、體成分和運動能力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3年12期
10 杜天敏;孫明霞;;運動平板試驗陽性行冠脈造影100例結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年30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紀寧;左進;陳芳;楊波;;活動平板試驗中收縮壓恢復比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年02期
2 沈毅;沈愛東;李虹偉;鄭平渝;顧復生;李莉;沈潞華;馬立永;趙淑艷;;運動試驗血流動力學反應異常輔助診斷冠心病[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年02期
3 朱建中;惠杰;王國強;;運動試驗收縮壓恢復比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6年19期
4 楊靜;劉志華;;平板運動試驗后心率恢復情況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6年04期
5 陳婧,舒茂琴,宋治遠,張松濤,莊國強,何國祥;活動平板運動試驗對冠心病診斷準確性影響因素的探討[J];重慶醫(yī)學;2005年10期
6 于宗良,楊向軍,高美雯,王國強,李勛,惠杰,蔣廷波,宋建平,劉志華,蔣文平;運動試驗后收縮壓異常升高對冠心病診斷價值的初步探討[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年03期
7 黃海云,陳明,姚雨凡,姚金秀;高血壓病患者運動血壓與動態(tài)血壓關系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年05期
8 楊秀敏;活動平板運動試驗的臨床應用[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3年02期
9 何全,馬康華,雷寒;冠心病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yī)學;2002年11期
10 彭長虹,高崇玄,林福美,張麗申;應用直立位運動二維超聲心動圖評價運動員的心臟結構及功能[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5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文民;;長時間有氧力竭運動對線粒體膜通透性轉運通道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44期
2 黃玉川;王傳恩;許婷婷;黃道明;;力竭運動后大鼠大腦皮質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的動態(tài)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41期
3 楊曉艇;曹愛春;黃文英;張媛;;力竭運動及慢性心理應激對白細胞數(shù)量及構成成分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17期
4 傅曉龍;劉洪珍;;急性力竭運動大鼠腎組織總抗氧能力及自由基代謝的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30期
5 李梁;常蕓;;力竭運動后不同時相大鼠心肌連接蛋白43的變化[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7年04期
6 周慶功;劉偉;;力竭運動小鼠體內(nèi)部分元素含量的變化[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07年12期
7 劉東波;呂薇;鄭昊;;力竭運動對不同組別大學生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年11期
8 王瑩;常蕓;;力竭運動后不同時相大鼠心肌核呼吸因子1的變化[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8年04期
9 陳才發(fā);;不同強度急性力竭運動恢復24h大鼠白細胞計數(shù)的變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11期
10 王瑩;常蕓;;力竭運動后不同時相大鼠心肌線粒體轉錄因子A的變化[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建;高鈺琪;高文祥;;力竭運動對人外周血白細胞基因表達的影響[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及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0年
2 李建春;李嵐;端禮榮;;鋅對力竭運動時大鼠肝腦組織自由基代謝的影響[A];第十三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3年
3 潘同斌;左偉;夏素文;溫慧霞;劉躍兵;張樂;;力竭運動及鈍挫傷對大鼠骨骼肌衛(wèi)星細胞及相關調(diào)節(jié)因子的影響[A];2013年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4 徐金成;高璨;趙杰修;高頎;;熱應激條件下力竭運動對大鼠下丘腦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年
5 葉雷雷;潘同斌;韓添翼;;力竭運動及鈍挫傷對大鼠骨骼肌衛(wèi)星細胞及肝細胞生長因子的影響[A];2013年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6 林喜秀;羅自強;瞿樹林;;促紅細胞生成素對反復力竭運動大鼠腎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A];湖南省生理科學會2013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3年
7 谷紅娣;田振軍;;氫氣分子對大強度和力竭運動大鼠骨骼肌超微結構、抗氧化系統(tǒng)和細胞自噬的影響[A];2011年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yè)委員會會議暨“運動與骨骼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董柔;封文平;;高溫力竭運動對大鼠下丘腦AVPmRNA及蛋白表達的影響[A];中國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青年生理學工作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9 高曉嶙;常蕓;廉賀群;;力竭運動后不同時相大鼠心肌與血清cTnI、Mb的表達[A];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謝業(yè)琪;;有氧運動對力竭老年小鼠心肌NO的影響[A];中國生理學會第六屆應用生理學委員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立靖;大鼠腓腸肌calpains/calpastatin急性力竭運動和重復運動后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禮丹;力竭運動對大鼠血清中過氧亞硝酸陰離子生成的影響[D];湖南大學;2012年
2 張燕;氫水對大強度和力竭運動大鼠海馬組織氧化應激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探討[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汪志中;低氧復合反復力竭運動對大鼠血清相關酶學影響的實驗性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4 謝偉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對大鼠力竭運動致骨骼肌細胞凋亡的影響及其機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年
5 張志偉;不同訓練周期中等強度運動力竭后大鼠骨骼肌損傷的生物學研究[D];沈陽體育學院;2011年
6 肖曉丹;力竭運動對大鼠骨骼肌NOS活性的影響[D];湖南大學;2012年
7 熊冰;肢體缺血預處理對力竭大鼠運動時限及骨骼肌細胞損傷的作用[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4年
8 申晉波;低功率激光對一次性離心力竭運動大鼠跟腱微損傷的修復作用[D];蘇州大學;2012年
9 趙勇;基于小鼠游泳力竭模型探討紅細胞氧化損傷及發(fā)生機制[D];重慶大學;2011年
10 吳昊;力竭游泳運動對大鼠肌細胞肌動蛋白與伴肌動蛋白及其mRNA的影響[D];揚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963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129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