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部分地區(qū)鼠類及蜱類中感染蜱類媒病毒的調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5 00:04
本文關鍵詞:新疆部分地區(qū)鼠類及蜱類中感染蜱類媒病毒的調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部,面積占全國1/6,與國內(nèi)5省毗鄰,與8個國家接壤,地理位置重要。新疆媒介種類較多,蜱類是當?shù)刂饕浇槲锓N之一,因為其分布廣泛,且與人畜及野生動物關系密切,由此推測,新疆可能存在多種蟲媒病毒(病)。已知我國有乙型腦炎、登革熱、森林腦炎和新疆出血熱4種蟲媒病毒病流行,其中森林腦炎和新疆出血熱在新疆存在自然疫源地。近年來在新疆進行的蟲媒病毒調查中已經(jīng)從蚊和蜱類中分離出辛德畢斯、東方馬腦炎、西方馬腦炎、新疆出血熱等蟲媒病毒。然而,以往的蟲媒病毒研究主要報道了璃眼蜱類可作為多種病毒的傳播媒介,但在新疆其他蜱類中是否能攜帶蟲媒病毒以及是否有未發(fā)現(xiàn)的新病毒及疫源地等都有待于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因此,本研究對新疆部分地區(qū)采集的蜱類及小型嚙齒動物標本進行多種蟲媒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檢測和分離鑒定,對了解當?shù)叵x媒病毒分布及指導病毒性疾病的預防控制提供基礎資料。本研究結果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1、新疆小型嚙齒動物攜帶蟲媒病毒的初步調查研究將2013年采集自北疆吉木薩爾縣、米東、吐魯番、布爾津、及南疆若羌地區(qū)的210只小型嚙齒動物樣本,進行分類鑒定后,取其肝、脾、肺進行蟲媒病毒的核酸檢測。通過RT-PCR的方法對其進行漢坦病毒(HTV)、乙型腦炎病毒(JEV)、西尼羅病毒(WNV)、巨細胞病毒(CMV)、蜱類傳腦炎病毒(TBEV)、禽流感病毒(Flu)、新疆出血熱病毒(XHFV)和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簡稱新型布尼亞病毒,SFTSV)核酸特異性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在78組(210只)小型嚙齒動物臟器中檢測出50組CCHFV S基因片段;54組SFTSV核酸片段。因此,后期我們主要針對新疆蜱類和小型嚙齒動物進行SFTSV和XHFV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及病毒的分離鑒定。2、新型布尼亞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及分離鑒定新疆蜱類中新型布尼亞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及新病毒的分離鑒定。將2014年采集自新疆烏蘇古爾圖南山牧場的14726只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和南疆的且末、圖木舒克、民豐、于田、尉犁、策勒地區(qū)的1277只璃眼蜱(hyalommaasiaticum)進行sftsv核酸檢測和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將蜱類分為68組(每組100-200只),用rt-pcr的方法進行sftsvs片段核酸特異性檢測;從16041只67組草原革蜱中檢測出5組sftsvs基因片段;將陽性標本進行細胞培養(yǎng)法分離病毒、間接免疫熒光(ifa)檢測、細胞病變(cpe)檢測和電鏡觀察,結果表明,我們獲得了1株vero細胞生長繁殖病毒株,該病毒株可與sftsv特異性抗體發(fā)生中和反應,電鏡下可見球形顆粒,大小為80nm。將分離的病毒株進行全基因組分段測序,用dnastar和mega5.05軟件進行同源性和系統(tǒng)進化分析,結果表明該病毒株s、m和l3個基因片段大小分別為1744、3371和6366個核苷酸;s、m和l片段核酸片段序列分別與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隸屬于白蛉熱病毒屬的sftsv流行株的序列相似性分別為74%,72%和75-76%,但與白蛉熱病毒屬中其它病毒的相關序列相比差異較大。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結果表明,該病毒與布尼亞科病毒中的白蛉病毒屬屬同一進化分支,提示該病毒屬于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成員,暫將此新病毒命名為古爾圖病毒(guertuvirus)。本研究首次從新疆烏蘇古爾圖山地草原革蜱(d.nuttalli)中發(fā)現(xiàn)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病毒,預示草原革蜱(d.nuttalli)可能是布尼亞病毒的另一媒介,新疆古爾圖地區(qū)存在布尼亞病毒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新疆小型嚙齒動物中新型布尼亞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與分離鑒定。對新疆吉木薩爾縣等5個地區(qū)的大沙鼠、子午沙鼠等7種野鼠進行sftsv核酸檢測。通過rt-pcr的方法進行sftsv的s、m、l3個片段核酸特異性檢測;用dnastar和mega5.05軟件進行同源性和系統(tǒng)進化分析。結果從210只(78組)小型嚙齒動物臟器中檢測出28只攜帶sftsv;該病毒s、m和l片段核酸片段序列均與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sftsv流行株具有較高的同源性,并且與人源和蜱類源sftsv代表株序列同源性較高,而與白蛉熱病毒屬的其它病毒相關序列相比差異較大。本研究首次從新疆吉木薩爾縣等5個地區(qū)小型嚙齒動物臟器中發(fā)現(xiàn)sfts病毒,該病毒屬sfts病毒類群,與已知其他地區(qū)分離株有一定遺傳差異,預示子午沙鼠可能是sftsv的另一自然宿主。3、新疆出血熱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及分離鑒定初步調查新疆地區(qū)蜱類和野鼠攜帶新疆出血熱病毒(XHFV)的情況。通過RT-PCR方法對采集的蜱類和小型嚙齒動物進行XHFV-S和XHFV-L核酸檢測,結果從烏蘇古爾圖南山牧場的草原革蜱中檢出1組S基因片段陽性標本。從78組(210只)小型嚙齒動物臟器中共檢出50組S基因片段陽性標本,2組L基因片段陽性標本,對陽性標本進行乳鼠顱內(nèi)接種法分離病毒,結果可在乳鼠腦組織內(nèi)檢測到XHFV核酸。本研究首次在北疆的烏蘇地區(qū)草原革蜱和子午沙鼠中檢測到XHFV,提示在烏蘇地區(qū)可能存在XHFV的感染,有可能是新疆出血熱病毒又一新的自然疫源地,應加強做好對這一地區(qū)新疆出血熱的預防控制工作。綜上所述,本研究對2013年和2014年新疆部分地區(qū)小型嚙齒動物及蜱類開展了蟲媒病毒調查,分離到一株新的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古爾圖病毒,是國內(nèi)新發(fā)現(xiàn)的一株蜱媒病毒,烏蘇地區(qū)可能存在古爾圖病毒感染。首次證明草原革蜱和子午沙鼠感染有SFTSV和XHFV,這為掌握新疆地區(qū)蟲媒病毒的種類、了解當?shù)貍魅静≡餍胁√卣饕约盀榧膊〉念A防和控制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新疆 蜱類媒病毒 新疆出血熱病毒 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 草原革蜱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181
【目錄】: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3-34
- 1. 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FTSV)的研究進展13-26
- 1.1 SFTSV及其分子生物學、理化特征13-14
- 1.2 形態(tài)學14
- 1.3 基因組14-15
- 1.4 SFTSV的傳播媒介、動物宿主和傳播途徑15-16
- 1.5 細胞培養(yǎng)16
- 1.6 疾病分布16-18
- 1.6.1 地理分布16-17
- 1.6.2 人群分布17
- 1.6.3 季節(jié)分布17-18
- 1.7 流行病學分布特征18-19
- 1.7.1 在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血清學調查18
- 1.7.2 動物血清學調查18-19
- 1.7.3 傳播模型19
- 1.8 發(fā)病機理19
- 1.9 SFTS的臨床癥狀和診斷19-20
- 1.10 診斷方法20-21
- 1.11 預防與控制措施21
- 參考文獻21-26
- 2. 新疆出血熱病毒(XHFV)的研究進展26-34
- 2.1 流行病學27
- 2.1.1 媒介分布27
- 2.1.2 病毒分布27
- 2.2 氣候和其他因素對媒介和病毒分布的影響27-28
- 2.3 感染風險28-30
- 2.3.1 蜱類相關感染28-29
- 2.3.2 動物相關感染29
- 2.3.3 人-人傳播29-30
- 2.4 預防與控制30
- 參考文獻30-34
- 第二章 新疆地區(qū)小型嚙齒動物攜帶蟲媒病毒的初步篩查34-44
- 1. 材料與方法36-39
- 1.1 材料36
- 1.2 方法36-39
- 2. 結果39-40
- 2.1 檢測標本種類和地區(qū)分布39
- 2.2 新疆小型嚙齒動物攜帶蟲媒病毒的初步篩查39-40
- 3. 討論40-41
- 參考文獻41-44
- 第三章 新疆蜱類感染SFTSV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及新病毒分離鑒定44-69
- 1. 材料與方法45-52
- 1.1 材料45-46
- 1.2 方法46-52
- 2. 結果52-65
- 2.1 檢測蜱類數(shù)量及種類52-53
- 2.2 RT-PCR檢測結果53-54
- 2.3 病毒分離結果54-65
- 3 討論65-67
- 參考文獻67-69
- 第四章 新疆小型嚙齒動物攜帶SFTSV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及病毒分離69-83
- 1.材料與方法70-72
- 1.1 材料70
- 1.2 方法70-72
- 2.結果72-80
- 2.1 檢測鼠種及數(shù)量72
- 2.2 新疆小型嚙齒動物攜帶SFTSV情況72-80
- 3 討論80-81
- 參考文獻81-83
- 第五章 新疆蜱類感染XHFV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83-90
- 1.材料與方法84-85
- 1.1 材料84
- 1.2 方法84-85
- 2 結果與分析85-87
- 2.1 檢測蜱類標本的數(shù)量和種量85-87
- 3. 討論87-88
- 參考文獻88-90
- 第六章 新疆小型嚙齒動物攜帶XHFV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及病毒分離90-101
- 1 材料與方法91-93
- 1.1 材料91
- 1.2 方法91-93
- 2 結果與分析93-99
- 2.1 檢測種類及數(shù)量93
- 2.2 新疆小型嚙齒動物攜帶新疆出血熱病毒檢測93-97
- 2.3 組織細胞培養(yǎng)法分離病毒結果97-99
- 3 討論99-100
- 參考文獻100-101
- 結果及展望101-103
- 附錄1 英文縮略語103-104
- 附錄 2 主要儀器104-105
- 致謝105-106
- 個人簡歷106-10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盧靜;李川;張福順;蕪為;張全福;張黎;王濤;王芹;仇佩虹;梁米芳;李德新;;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布尼亞病毒結構和非結構蛋白表達研究[J];病毒學報;2011年06期
2 馬本江,杭長壽,Papa Anna,唐青,Antoniadis Antonis;三株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中國分離株糖蛋白基因的全序列測定與比較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1年02期
本文關鍵詞:新疆部分地區(qū)鼠類及蜱類中感染蜱類媒病毒的調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64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3664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