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夏季三種天氣敏感性疾病的氣象誘因及預測研究
本文關鍵詞:北京夏季三種天氣敏感性疾病的氣象誘因及預測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暑、感染性腹瀉、蕁麻疹是北京地區(qū)夏季常見天氣敏感性疾病,嚴重影響相關人群健康和勞動效率,重者甚至導致死亡,其發(fā)病和蔓延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因此,本文收集了北京市某四家三甲醫(yī)院2008~2012年的中暑病例、感染性腹瀉病例和蕁麻疹病例資料(共23612例),以及同期逐日氣象要素資料,詳細分析了三種天氣敏感性疾病和氣象要素的分布特征;以9個氣象要素資料為基礎,派生出當天及累積共63個氣象因子,采用相關分析,探索北京夏季三種天氣敏感性疾病發(fā)病人數(shù)和氣象因子之間的關系,普查篩選出影響疾病的關鍵氣象因子;利用廣義相加模型(GAM)擬合不同氣象要素與三種疾病人數(shù)之間的暴露反應關系,并定量評估關鍵氣象因子對疾病的影響程度;采用多元線性回歸、非線性擬合、廣義相加模型預測方法分別構建北京夏季三種天氣敏感性疾病的氣象預報模型,通過對比擬合優(yōu)度和預報準確率,確立最優(yōu)預報模型并進行疾病指數(shù)等級試預報檢驗,其中中暑預報已投入業(yè)務使用,為三種夏季天氣敏感性疾病預防提供科學依據(jù)與健康保障服務。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中暑、感染性腹瀉、蕁麻疹均屬于北京地區(qū)夏季高發(fā)的天氣敏感性疾病。其中,中暑主要發(fā)生在每年的5-9月份,7月份發(fā)病人數(shù)最多,6月和8月份次之;高發(fā)年齡段集中在20~59歲,且男性發(fā)病高于女性。感染性腹瀉全年各月均有發(fā)病,其中6-8月份為高發(fā)期,8月份發(fā)病人數(shù)最多;高發(fā)年齡段集中在20~29歲,無明顯性別差異。蕁麻疹發(fā)病人數(shù)自3月份開始逐漸增加,其中6-8月份是發(fā)病高峰期,7月份發(fā)病人數(shù)最多,之后發(fā)病人數(shù)逐漸下降;高發(fā)年齡段集中在18~40歲,性別差異不大。 (2)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誘發(fā)夏季中暑的決定性因子是氣溫,并且與其連續(xù)2d累積正相關最顯著;感染性腹瀉發(fā)病與氣溫連續(xù)7d累積的正相關最顯著,與水汽壓連續(xù)7d累積呈現(xiàn)較顯著的正相關;蕁麻疹發(fā)病與當日最低氣溫的正相關最顯著,與水汽壓和風速的累積也呈現(xiàn)較顯著的相關性。表明氣象要素的連續(xù)累積作用對疾病影響更大。 (3)危險度定量評估結果表明:中暑危險度,隨著氣溫和水汽壓的上升而增加,隨著氣壓和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特別是當最高氣溫大于32℃、平均氣溫大于27℃,中暑風險顯著增加,此時平均氣溫再每升高1℃,其風險增加31.17%。感染性腹瀉發(fā)病危險度,隨著氣溫和水汽壓的上升而增加,隨著氣壓和風速的增加而降低;當平均氣溫處于25℃~27℃時,感染性腹瀉發(fā)病風險增加最大,此時平均氣溫再每升高1℃,其風險增加8.01%。蕁麻疹發(fā)病危險度,隨著最低氣溫、水汽壓的上升而增加,隨風速的增加而降低;當最低氣溫大于23℃,蕁麻疹患病風險增加最大,此時最低氣溫再每升高1℃,其風險增加3.49%。此外,溫濕協(xié)同作用對三種疾病的影響表明,氣溫和濕度同時增大會加劇三種疾病的患病風險。 (4)多元線性回歸、非線性擬合和GAM預測模型對三種疾病的擬合及預報結果表明:GAM預測效果最佳,其擬合準確率分別為69.57%、71.01%、77.17%,預報準確率分別為66.30%、67.53%、75.00%,反映出預報準確率與擬合準確率接近,表明該模型具有較好的預報性能,可用于實際業(yè)務預報。
【關鍵詞】:中暑 感染性腹瀉 蕁麻疹 氣象要素 北京地區(qū) 相關分析 定量評估 廣義相加模型 預測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122.2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錄8-11
- 第一章 緒論11-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1-12
-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12-14
- 1.2.1 國外研究進展12-13
- 1.2.2 國內研究進展13-14
- 1.3 研究目的和內容14-15
- 第二章 資料與方法15-22
- 2.1 資料來源及處理15-16
- 2.1.1 氣象資料15
- 2.1.2 疾病資料15-16
- 2.2 研究方法16-22
- 2.2.1 描述統(tǒng)計分析16
- 2.2.2 相關分析16
- 2.2.3 時間序列分析16-20
- 2.2.4 預測模型20-22
- 第三章 研究區(qū)氣象要素及三種疾病分布特征22-33
- 3.1 研究區(qū)氣象條件22-24
- 3.1.1 氣候背景特征22
- 3.1.2 研究期間氣象要素年內特征22-24
- 3.2 三種疾病分布特征24-32
- 3.2.1 中暑疾病分布特征24-27
- 3.2.2 感染性腹瀉疾病分布特征27-29
- 3.2.3 蕁麻疹疾病分布特征29-32
- 3.3 本章小結32-33
- 第四章 夏季氣象要素與三種疾病的相關性研究33-38
- 4.1 夏季氣象要素與三種疾病的頻數(shù)分布特征33-34
- 4.2 夏季氣象要素與三種疾病的相關分析34-37
- 4.2.1 氣象因子與中暑人數(shù)的相關分析34-35
- 4.2.2 氣象因子與感染性腹瀉人數(shù)的相關分析35-36
- 4.2.3 氣象因子與蕁麻疹人數(shù)的相關分析36-37
- 4.3 本章小結37-38
- 第五章 夏季氣象要素對三種疾病的影響研究38-48
- 5.1 夏季氣象要素對中暑疾病的影響38-40
- 5.1.1 氣象要素影響中暑的危險度評價38
- 5.1.2 氣象要素變化對中暑風險的超額百分率分析38-39
- 5.1.3 溫濕協(xié)同作用對中暑的影響分析39-40
- 5.2 夏季氣象要素對感染性腹瀉疾病的影響40-43
- 5.2.1 氣象要素影響感染性腹瀉的危險度評價40-41
- 5.2.2 氣象要素變化對感染性腹瀉風險的超額百分率分析41-43
- 5.2.3 溫濕協(xié)同作用對感染性腹瀉的影響分析43
- 5.3 夏季氣象要素對蕁麻疹疾病的影響43-46
- 5.3.1 氣象要素影響蕁麻疹的危險度評價43-44
- 5.3.2 氣象要素變化對蕁麻疹風險的超額百分率分析44-46
- 5.3.3 溫濕協(xié)同作用對蕁麻疹的影響分析46
- 5.4 本章小結46-48
- 第六章 三種疾病氣象預報模型研究48-58
- 6.1 北京夏季中暑氣象指數(shù)預報模型48-51
- 6.1.1 構建中暑預報模型48-49
- 6.1.2 中暑指數(shù)等級預報及檢驗49-51
- 6.2 北京夏季感染性腹瀉氣象指數(shù)預報模型51-54
- 6.2.1 構建感染性腹瀉預報模型51-52
- 6.2.2 感染性腹瀉指數(shù)等級預報及檢驗52-54
- 6.3 北京夏季蕁麻疹氣象指數(shù)預報模型54-56
- 6.3.1 構建蕁麻疹預報模型54-55
- 6.3.2 蕁麻疹指數(shù)等級預報及檢驗55-56
- 6.4 本章小結56-58
- 第七章 總結與討論58-61
- 7.1 全文總結58-59
- 7.2 特色與創(chuàng)新點59-60
- 7.3 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計劃60-61
- 參考文獻61-67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67-68
- 致謝68-6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四清;全球氣候變化對傳染病流行的影響[J];國外醫(yī)學(醫(yī)學地理分冊);2002年01期
2 劉學恩;全球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潛在影響[J];國外醫(yī)學(衛(wèi)生學分冊);1997年03期
3 喬盛西;;武漢中暑人數(shù)與體感溫度、CDH的關系以及中暑發(fā)病的預報[J];湖北氣象;1992年02期
4 何玲玲;陳正洪;李松漢;王瑛;盧明;;城市居民中暑流行病學特征及其與氣象因子的關系[J];暴雨災害;2007年03期
5 何權,何祖安,鄭有清;炎熱地區(qū)熱浪對人群健康影響的調查[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1990年05期
6 曹毅,常學奇,高增林;未來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01年05期
7 劉利群;潘小川;鄭亞安;Wichmann HE;Franck U;;氣象因素與心腦血管疾病急診人次的時間序列分析[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08年07期
8 楊宏青,陳正洪,劉建安,陳安絡;武漢市中暑發(fā)病的流行病學分析及統(tǒng)計預報模型的建立[J];湖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9 童世廬,呂瑩;全球氣候變化與傳染病[J];疾病控制雜志;2000年01期
10 譚冠日,黃勁松;氣候影響評價的兩種統(tǒng)計學方法——論廣州天氣對死亡率的影響[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90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陶燕;蘭州市大氣顆粒物理化特性及其對人群健康的影響[D];蘭州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北京夏季三種天氣敏感性疾病的氣象誘因及預測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45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36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