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苦苷脂質(zhì)體包封率測定方法探討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of olivopicrin liposomes by microcolumn filtration method. Methods: the dextran gel was filled with 20 ml syringe. After 40 渭 l sample was added to the column, the column was washed with purified water of 2 times volume, then washed with 50% ethanol solution. The eluate was collected and the absorbance value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lution curve, the content of free olive glycoside in liposomes was calculated and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t the peak of olive glucoside, liposomes di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determination, and olive glycoside was in the range of 1 ~ 16 渭 g ml-1. The over column recoveries were (110.00 鹵2.35)%, (109.75 鹵2.63)% and (97.97 鹵1.82), respectively, when the absorbance and concentration were linear (r _ 2 ~ (0.999 ~ 6) ~ (1.5) and ~ (2) mg ml-1 / liposome, respectively, and the RSD of 6 times of encapsulation rate was 1.76% for the same batch of olivopicrin liposomes, and the recovery was (110.00 鹵2.35)%, (109.75 鹵2.63)% and (97.97 鹵1.8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accurate, simple and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ntrapment efficiency of olivopicrin liposomes.
【作者單位】: 藥食同源植物資源開發(fā)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成都大學;
【分類號】:R9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召紅;劉皈陽;魏亞超;;微柱離心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鹽酸阿霉素磁性熱敏脂質(zhì)體包封率[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0年06期
2 陳召紅;劉皈陽;魏亞超;;脂質(zhì)體包封率測定方法研究進展[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1年01期
3 李爭艷;毛春芹;曾莉;陸兔林;;川芎嗪聚乳酸納米粒的包封率測定[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4 王娜;鄧英杰;王敏;曹金娜;張睿智;劉顏;;洛莫司汀脂質(zhì)體包封率的測定[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5 連文元;何承輝;邢建國;王新春;黃川生;;阿苯達唑殼聚糖納米粒包封率的測定[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年47期
6 熊非,朱家壁,王維,華小兵;燈盞花素納米脂質(zhì)體包封率測定方法研究[J];藥學學報;2004年09期
7 宮金巖;胡連棟;劉洋;唐星;楊更亮;;維甲酸固體脂質(zhì)納米粒中主藥的含量及包封率測定[J];中國藥房;2008年16期
8 宋金春;黃嶺;陳佳麗;;羥基喜樹堿脂質(zhì)體的制備及其包封率測定[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7年10期
9 常桂民,段芳齡,楊淑英,盛劍秋;脂質(zhì)體阿霉素的制備及包封率測定方法的研究[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1999年06期
10 陳軍;蘇璇;蔡寶昌;王瑋;祁艷;;馬錢子總生物堿脂質(zhì)體的含量與包封率測定[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雯;張宏;盧婷利;陳濤;;水難溶性藥物的載體材料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0年09期
2 齊煉文;李萍;盛亮洪;;透析-高效液相色譜法在當歸補血湯藥效物質(zhì)基礎研究中的應用[J];分析化學;2006年02期
3 ;藥物分析(Ⅰ)[J];分析試驗室;2010年09期
4 萬東華,高瑜,周訓勝,許小平;硫酸氫黃連素脂質(zhì)體的制備工藝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1期
5 李淑梅;楊帆;李睿;;黃芪多糖脂質(zhì)體的制備[J];光譜實驗室;2008年02期
6 陳淑花;詹世平;張晶;陳理;;超臨界逆向蒸發(fā)法制備葡萄糖脂質(zhì)體實驗及性能表征[J];大連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7 劉娜;張慧;李志平;陳啟明;梅興國;;多西紫杉醇長循環(huán)熱敏脂質(zhì)體包封率測定方法的建立[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3年03期
8 王輝;鄒培培;;大黃酚脂質(zhì)體包封率測定方法的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9 張一鳴;劉靖新;周穎琳;張新祥;;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紫杉醇脂質(zhì)體的包封率[J];分析科學學報;2014年05期
10 曾誠;黃偉;何承輝;邢建國;;復合磷脂脂質(zhì)體的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劉劍利;陳紅漫;闞國仕;劉明勝;李賀民;;玉米SOD飽和磷脂質(zhì)體的制備[A];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農(nóng)業(y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第六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2 魏海;楊海軍;丁明玉;;納米藥物制劑的制備與檢測[A];第六屆全國顆粒測試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魏海;楊海軍;丁明玉;;納米脂質(zhì)體的制備與表征[A];第八屆全國顆粒制備與處理學術和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愛明;周曉星;姜偉化;楊磊;伊春芳;劉穎;王志昆;王東凱;;氟尿嘧啶PLGA-TPGS納米粒含量及包封率的測定[A];醫(yī)藥導報(2013年8月第32卷增刊)[C];2013年
5 張煒煜;周昕琪;孫敬蒙;;銀腦通片制備工藝的研究[A];第四屆中國中藥商品學術大會暨中藥鑒定學科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董蘭鳳;附子多糖、rhIL-2與阿霉素不同靶向制劑靶向治療腫瘤的協(xié)同作用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4年
2 穆筱梅;聚乙烯醇修飾脂質(zhì)體的制備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4年
3 鐘海軍;燈盞花素脂質(zhì)體的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5年
4 李紅茹;超臨界流體在中藥雷公藤制劑中的應用及其溶解度的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5 黃煜倫;雷公藤紅素納米脂質(zhì)體的制備及抗膠質(zhì)瘤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6 江志強;穿心蓮內(nèi)酯類脂質(zhì)囊泡的研制及其抗肝癌靶向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7 張洋;納米脂質(zhì)體槲皮素對肝損傷大鼠保肝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暢敏;奧沙利鉑長循環(huán)熱敏脂質(zhì)體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王海麗;馬錢子堿對人白血病細胞株K562細胞的誘導凋亡作用的實驗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陳曉萍;仿生細胞膜技術研究中藥活性成分[D];復旦大學;2011年
4 李鑫;異長春花堿脂質(zhì)體的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郭晨煜;槲皮素納米脂質(zhì)載體制劑及其經(jīng)皮給藥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陳桐楷;氫溴酸高烏甲素固體脂質(zhì)納米粒作為經(jīng)皮給藥載體的研究[D];廣東藥學院;2010年
7 劉安剛;氟苯尼考納米乳的研制及對奶牛乳房炎的治療試驗[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8 張興華;平衡塔板理論與非平衡塔板理論的對比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9 高媛媛;大蒜素脂質(zhì)體的制備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D];武漢工業(yè)學院;2011年
10 周奕;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復合物pH敏感型脂質(zhì)體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海英;殼聚糖作為藥用輔料的應用進展[J];重慶醫(yī)學;2002年07期
2 楊成新;牛靈;張軍;;100例肝包蟲病阿苯達唑乳劑治療效果分析[J];地方病通報;2007年06期
3 洪慧,龍曉英,李力任,林丹,梁少華;葡聚糖微型凝膠柱測定辣椒堿柔性脂質(zhì)體包封率的條件探討[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羅華麗;魯在君;;殼聚糖作為藥物緩釋載體的研究進展[J];高分子通報;2006年07期
5 李唐棣;郝麗梅;梅興國;;脂質(zhì)體包封率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藥學分冊;2006年03期
6 范芳,謝瑞祥,吳國森;紫外檢測-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阿霉素濃度及其穩(wěn)定性考察[J];海峽藥學;2002年06期
7 陳曉,魏福祥,瞿延輝;莪術中有效成分——欖香烯的研究進展[J];河北化工;2003年06期
8 方偉,闞慶生,王新民,許愛榮;替尼泊苷和洛莫司汀聯(lián)合治療18例轉移性腦腫瘤[J];河南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1年02期
9 張榮,湯秋華,胡永獅,郭文勇,杜青云;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雷公藤口服液總生物堿的含量[J];華西藥學雜志;2000年02期
10 袁曉佳,張志榮,何勤;胸腺五肽三甲基殼聚糖納米粒包封率的測定[J];華西藥學雜志;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鳴建,董建軍,張海艷,郭唯,趙天增;小葉丁香組織培養(yǎng)生成橄欖苦苷(Ⅰ)[J];中草藥;2005年04期
2 黨建章;黃志立;張志安;馮麗雄;頓曉東;;橄欖葉中橄欖苦苷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J];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游雙銀;尹衛(wèi)平;張麗;王忠東;;聚酰胺膜在橄欖苦苷分離上的工藝研究[J];中成藥;2007年08期
4 郝婷;崔建玲;趙桂琴;張樹峰;;橄欖苦苷提取分離和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鄧瑞雪;劉普;袁華;趙尤曼;段文錄;尹衛(wèi)平;;小葉丁香中橄欖苦苷的純化工藝研究[J];食品科學;2010年08期
6 傅珊;萬文倩;楊文革;胡永紅;;油橄欖葉中橄欖苦苷的分離純化[J];生物加工過程;2011年04期
7 閆樹軍;王遠;蘇艷紅;饒在生;李暉;;響應面法優(yōu)化油橄欖葉中橄欖苦苷超聲輔助提取工藝[J];食品科學;2012年18期
8 黃麗紅;;橄欖苦苷的抗結腸癌作用機制[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3年05期
9 尹營松;蘇占輝;劉麗艷;趙桂琴;陳四平;;橄欖苦苷在大鼠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年08期
10 王守旭;宋杏花;鄧艷;徐曉燕;;從油橄欖葉中提取并純化橄欖苦苷的工藝方法探討[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2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黨建章;張幸生;黃曉裕;馮麗雄;;D-101大孔樹脂富集橄欖葉中橄欖苦苷的研究[A];2006第六屆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尹營松;橄欖苦苷大鼠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研究[D];承德醫(yī)學院;2012年
2 林培燕;毛冬青活性成分及其藥代動力學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3 鄭媛媛;油橄欖葉中橄欖苦苷和黃酮含量測定方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閆靜;抗病毒活性糖苷的篩選及其對TLR3及相關基因的調(diào)控[D];吉林大學;2014年
5 韓晶;紫丁香和炎立消化學成分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1525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152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