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薊苷微乳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及生物利用度
本文選題:田薊苷 + 微乳; 參考:《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5年20期
【摘要】:目的:研究田薊苷微乳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過程并考察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檢測大鼠血漿中田薊苷的HPLC方法,考察大鼠經灌胃和靜脈途徑給予田薊苷單體及田薊苷微乳后田薊苷的藥動學過程,DAS 2.0軟件擬合藥動學參數(shù)并計算生物利用度。結果:田薊苷在0.027~43.200μg·ml-1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r≥0.999),田薊苷微乳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過程符合二室模型,當灌胃劑量由25 mg·kg-1增至50 mg·kg-1時,t1/2β顯著降低,而K、AUC(0-t)和Cmax顯著增加;大鼠灌胃25 mg·kg-1和50 mg·kg-1田薊苷微乳后田薊苷的絕對生物利用度分別為3.4%和3.2%,相對于等劑量田薊苷單體的相對生物利用度分別為147.2%和168.2%。結論:微乳給藥系統(tǒng)作為田薊苷的載體顯著增加了田薊苷的生物利用度。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artichoside microemulsion in rats. Methods: a HPLC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rtichoside in plasma of rat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daidzein were fitted by DAS 2.0 software. Results: the linear range of daidzein was 0.027 ~ 43.200 渭 g / ml-1. The pharmacokinetic process of daidzein microemulsion in rats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wo-compartment model. When the dosage was increased from 25 mg / kg-1 to 50 mg / kg-1, t1 / 2 尾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the KAUC _ (0-t) and C _ (max)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of 25 mg kg-1 and 50 mg kg-1 were 3.4% and 3.2, respectively, and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was 147.2% and 168.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icroemulsion delivery system as a carrier of artichosid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bioavailability of artichoside.
【作者單位】: 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U12032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81360671,81460638) 兵團博士基金(編號:2013BB014)
【分類號】:R96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立萍;李偉;袁勇;王新春;;微乳對田薊苷增溶作用的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6期
2 袁勇;邢建國;王立萍;姚佳茗;王新春;;香青蘭總黃酮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3 馮長根;李瓊;;香青蘭化學成分研究[J];中成藥;2006年01期
4 呂娟麗;李彥;沈丹;劉振華;;微乳促進藥物口服吸收的機理及應用概述[J];中國藥師;2008年05期
5 邢建國;曹文疆;王新春;金家貴;彭克軍;;田薊苷對TNF-α誘導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遷移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1年04期
6 姚瑤;丁從珠;葛衛(wèi)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甲氨蝶呤對來氟米特在大鼠體內藥動學的影響[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2年23期
7 郭新紅;曹文疆;樊鑫梅;邢建國;袁勇;王新春;;田薊苷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年05期
8 王婷婷;李偉;袁勇;王麗萍;王新春;;大鼠單向灌流模型研究田薊苷的在體腸吸收[J];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07期
9 李偉;袁勇;邢建國;王立萍;陳衛(wèi)軍;王新春;;田薊苷微乳在大鼠小腸吸收特性的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4年02期
10 饒子超;斯陸勤;關延彬;徐佳強;李高;;含Cremophor RH40的自微乳化給藥系統(tǒng)對大鼠體內CYP3A酶的抑制作用[J];醫(yī)藥導報;2010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睿;金傳山;周亞偉;;維藥香青蘭的研究進展[J];安徽醫(yī)藥;2010年03期
2 阿布卡德;田友清;尚靖;;香青蘭研究進展[J];北方藥學;2011年02期
3 王玉亮;郭美麗;張戈;薛芊;;毛裂蜂斗菜根莖的化學成分及抗炎活性[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年11期
4 鄧振濤;陳佳亮;李澤琳;李霄;;大孔吸附樹脂純化香青蘭中田薊苷成分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5年03期
5 李擁軍;陳實;李春遠;鄧思娟;谷文祥;;薇甘菊化感活性成分的分離與鑒定[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6 邊麗梅;張雄杰;盛晉華;;施氮量對香青蘭生長、產量及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7 姜建萍;甄漢深;曹音;馬雯芳;林廣蓮;王熙珍;;匙羹藤根部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醫(yī)藥導報;2012年09期
8 楊再波;龍成梅;劉康蓮;毛海立;孫成斌;郭治友;;都勻樓梯草正丁醇和石油醚部位化學成分的研究[J];精細化工;2013年09期
9 田春雨;薄海美;喇孝瑾;朱亮;;滋腎清肝代平方化學成分初步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年06期
10 楊斌;董俊德;楊志浩;張燕英;;中國南海藍細菌的化學成分研究[J];熱帶海洋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額登塔娜;盛晉華;張雄杰;李紅慶;李維敏;;不同播種期、密度和施肥量對香青蘭生長及產量的影響[A];第六屆肉蓯蓉暨沙生藥用植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額登塔娜;盛晉華;張雄杰;李紅慶;李維敏;;不同播種期、密度和施肥量對香青蘭生長及產量的影響[A];第六屆肉蓯蓉暨沙生藥用植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姝麒;四種藥用植物和一種真菌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郭文娟;真菌對三種中藥生長發(fā)育和有效成分影響的物質基礎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鄭承劍;黃荊子的抗炎活性物質基礎及其品質評價[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4 李海軍;林下參化學成分及SD大鼠皮下注射Rh2藥理和藥動學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陳泣;大薊炭止血藥效物質基礎及止血增效作用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6 田樹革;異常黑膽質成熟劑及其組方藥材破布木果質量控制與體外活性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久嚴;蟾酥自微乳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金桂林;檸條籽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3 阿衣努爾·熱合曼;新疆香青蘭抗血栓作用及其質量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4 王李梅;青蘭屬植物異葉青蘭化學成分及活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謝元昊;甘青青蘭乙酸乙酯部位化學成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6 尚朋朋;地克珠利納米乳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7 龍飛;響鈴草(假地藍Crotalaria ferruginea Grah.)生藥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8 鄭洪婷;藏藥甘青青蘭脂溶性化學成分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7年
9 張家俊;麻瘋樹葉和烏骨藤的化學成分研究[D];貴州大學;2007年
10 郝彩琴;小花假澤蘭化學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磊;張茜;金涌;李俊;;來氟米特活性代謝產物A771726在小鼠體內的藥動學研究[J];安徽醫(yī)藥;2006年10期
2 宋睿;金傳山;周亞偉;;維藥香青蘭的研究進展[J];安徽醫(yī)藥;2010年03期
3 葉海英,張忠義,高申,魯瑩,汪艷;法莫替丁微乳的研制及其質量評價[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4 張偉霞,周宏灝;P-糖蛋白介導的藥代動力學及其藥物相互作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4年02期
5 楊麗娜;邢建國;何承輝;楊培明;;維藥香青蘭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評價[J];世界臨床藥物;2013年04期
6 馮亮;蔣學華;;三七總皂苷在大鼠體內的藥物動力學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10年01期
7 覃禹;仇峰;韋日偉;張坤;楊美華;覃潔萍;;中藥多組分藥代動力學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1年06期
8 邊麗梅;張雄杰;盛晉華;;施氮量對香青蘭生長、產量及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9 劉絳光;王俊敏;何應;;微乳在口服多肽類藥物中的應用[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6年01期
10 張永軍;王科燕;樊蓮蓮;李高;;阿苯達唑自微乳的研制及穩(wěn)定性分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玉香;馮廣義;;淺談中藥生物利用度的影響因素[J];中醫(yī)藥導報;2008年03期
2 梅世昌;劉桃云;孟志云;朱曉霞;孫文種;吳卓娜;竇桂芳;;飲食對單次口服樂福昔布后生物利用度的影響[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9年06期
3 宋娟;;影響中藥泛制丸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探討[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年16期
4 李倸,蒙進學,劉定遠,朱淑芳,陸勝章,高新瑜,沈連蘭,楊文淑;國產四環(huán)素片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藥學學報;1981年11期
5 陳訓武,王志明,夏曉蓮;呋喃T~啶栓的試制及其生物利用度的測定[J];醫(yī)院藥學雜志;1981年02期
6 朱家璧;生物利用度測求方法的進展[J];國外醫(yī)學.藥學分冊;1986年01期
7 張秀勤;;關于生物利用度幾個問題的解答[J];中國藥學雜志;1987年09期
8 石萬貴;;配方對靜注安定生物利用度的影響[J];藥學情報通訊;1987年03期
9 吳炳輔,王小燕,田瑞泉,張殿芬,江燕芬;鋅硒在人乳與牛乳中生物利用度的差異——鋅硒的分布與形態(tài)研究[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2年06期
10 張純,王安文,何英;安乃近滴液在正常人體內的生物利用度[J];臨床藥學;199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朝暉;胡文軍;李愛紅;;三個廠家氟羅沙星片的人體內生物利用度評價[A];2006第六屆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段連山;趙偉杰;李惠文;梁桂芳;陸宇;;抗結核固定劑量復合制劑的研制Ⅱ.生物利用度實驗研究(摘要)[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屆全國結核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0年
3 魏艷瓊;孫瑋鴻;徐智儒;秦燕;劉全海;;DP009不同晶型生物利用度比較[A];中國藥學會應用藥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中國藥理學會制藥工業(yè)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會議暨2008生物醫(yī)藥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4 張能芳;商志敏;;在1,25-(OH)_2D_3正常代謝濃度下鈣劑在人體內的生物利用度測定研究[A];骨質疏松研究與防治第二卷——第四屆全國骨質疏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5 張能芳;商志敏;;在1,25-(OH)_2D_3正常代謝濃度下鈣劑在人體內的生物利用度測定研究[A];鈣劑的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96全國第一屆鈣劑研討會論文錄[C];1996年
6 莊笑梅;林慶輝;謝藍;李樺;阮金秀;;XL-4-26代謝機制研究與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探索[A];第九屆全國藥物和化學異物代謝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沈宗瀛;朱志國;宋春梅;馬洪波;;L-賴氨酸鋅中的賴氨酸生物利用度的實驗研究[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七屆全國營養(yǎng)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8 周遠大;何海霞;李娟;湯成泳;王科靜;陳萬一;;阿德福韋類似物在Beagle犬體內的生物利用度[A];2008年成渝藥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徐世希;冉黎靈;周彥彬;左英;田娟;丁勁松;;放置時間對布洛芬栓生物利用度影響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藥物和化學異物代謝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鄭莉;秦永平;徐楠;南峰;羅柱;;羅紅霉素膠囊生物利用度比較研究[A];中國藥理學會化療藥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許關煜 李敏華;篩選藥物應注重生物利用度[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2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藥品審評中心 王凌 張玉琥;重視食物對制劑生物利用度的影響[N];中國醫(yī)藥報;2011年
3 梁遠軍 劉克良;肽類藥物研究: 無限風光在險峰[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4 魯松文;山東誠創(chuàng)——開發(fā)高生物利用度阿奇霉素[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5 ;噴霧給藥的特點及應用[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8年
6 呂工;鼻腔內給藥劑型研究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7 徐錚奎;提高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藥效的新途徑[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8 武漢同濟醫(yī)院藥劑科 方建國;劑型不同 療效各異[N];健康報;2008年
9 北京地壇醫(yī)院 蔡fg東;被誤解的空腹用藥[N];健康時報;2009年
10 阮文;以新技術提升布洛芬的退熱療效[N];醫(yī)藥經濟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葉玲;外排轉運蛋白和藥物代謝酶在二萜類化合物生物利用度屏障的作用及其機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許清芳;三七總皂苷高生物利用度制劑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王梅;口服天然黃體酮給藥系統(tǒng)的設計[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左之利;基于神經網絡的藥物生物利用度與藥物結構參數(shù)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2 夏筆軍;食物對口服藥物生物利用度影響體外溶出模型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年
3 馬冠男;羥基紅花黃色素A口服制劑的設計與評價[D];武漢工程大學;2014年
4 范娜;R干乳劑的研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衛(wèi)曉曉;卡馬西平口腔速崩片的研制[D];蘭州大學;2009年
6 柳茜;抗腫瘤藥物夫拉平度腸道處置機制及代謝種屬性別差異[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崔琳;復方連翹—阿莫西林粉劑在豬體內的血藥藥動學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1年
8 楊茜;尼莫地平自微乳處方優(yōu)化及其體內外評價[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126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01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