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不良反應的特點及合理用藥對策
本文選題:西藥+中藥 + 不良反應。 參考:《北方藥學》2016年11期
【摘要】:目的:探究藥物不良反應的特點及合理用藥對策。方法:對本院2015~2016年門診部開出的2000張藥物處方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藥物不良反應的特點,積極探索合理用藥對策,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用藥安全水平。結果:2000張藥物處方中,不合理用藥形式主要為:藥物制劑聯(lián)用不合理、藥物使用方法不當、選藥不合理、藥物劑量不合理、濫用藥物等,103張?zhí)幏讲缓侠?所占比例為5.15%(103/2000),藥物制劑聯(lián)用不合理的有32張,所占比例為31.07%(32/103),藥物使用方法不當?shù)挠?9張,所占比例為28.16%(29/103)選藥不合理的有25張,所占比例為24.27%(25/103),藥物劑量不合理的有11張,所占比例為10.68%(11/103),濫用藥物的有6張,所占比例為5.82%(6/103)。結論:醫(yī)院需要強化不良反應控制及監(jiān)督管理,做到科學選藥,保證藥物聯(lián)用、藥物使用方法的準確性,保證藥物劑量具有針對性(結合患者病情),嚴禁藥物濫用,才能有效的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用藥安全水平。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rational drug use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2000 prescriptions of drugs from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2015 to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analyzed, and rational drug use countermeasures were actively explore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improve the safety level of drug use. Results of the 2000 prescriptions, the main forms of irrational use of drugs were: irrational combination of drug preparations, improper methods of drug use, unreasonable selection of drugs, unreasonable dosage of drugs, and 103 prescriptions for drug abuse, etc. The proportion was 5.15 / 103 / 2000, and there were 32 irrational drug formulations, 31.07% 32 / 103%, 29 improper drug use methods, and 28.16% 29% 103.) 25 of them were unreasonable, the proportion was 24.2725 / 103C, and 11 of them had unreasonable doses. The proportion is 10.68 / 10 / 10, and there are six cases of drug abuse, and the proportion is 5.82% / 10 3 / 10.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select drugs scientifically,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drug use methods and to ensure that the dosage of drugs is targeted (combined with the patient's condition, drug abus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mprove drug safety level.
【作者單位】: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分類號】:R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飛虎;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察[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4年05期
2 ;2004年一季度上海市藥物不良反應報道[J];世界臨床藥物;2004年09期
3 孫杰;淺析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原因[J];首都醫(yī)藥;2005年10期
4 劉海山;正確區(qū)分藥物不良反應杜絕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發(fā)生[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5年16期
5 ;2004年度上海市藥物不良反應報道[J];世界臨床藥物;2005年09期
6 ;2004年上半年上海市藥物不良反應匯總分析[J];世界臨床藥物;2005年03期
7 李英;羅朝麗;;68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6年02期
8 林緒芳;秦侃;;289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6年12期
9 高永慧;陳鳳珍;;182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8年23期
10 陳萬昌;陳興長;;引起皮膚損傷的藥物不良反應56例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薇;;6例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察報告分析[A];湖北省藥學會第十一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周波波;龔燕波;;93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A];浙江省藥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鄭天雷;;藥物不良反應132例報告分析[A];第二十三屆航天醫(yī)學年會暨第六屆航天護理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賴晉智;;藥物不良反應病例討論[A];第四屆全國藥物性損害與安全用藥學術會議、心血管藥物安全應用與藥源性心血管疾病防治專題研討會會刊[C];2012年
5 李愛香;梁美鳳;;我院2007~2008年136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A];2010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0年
6 劉昶;;警惕致命性藥物不良反應的出現(xiàn)[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復蘇、災害、中毒專業(yè)聯(lián)合學術交流會資料匯編[C];1999年
7 唐志華;曹國建;丁潔衛(wèi);;79例藥物不良反應報表分析[A];2005年合理用藥與醫(yī)院藥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8 歐陽露;肖雨清;李宏亮;曹玫;;680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統(tǒng)計分析[A];湖北省藥學會第十一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李國峰;趙寧民;張磊;胡萌楠;張海峰;馬愛玲;王漪蒙;樊鵬麗;;我院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A];2011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11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1年
10 李愛香;梁美鳳;;我院2007~2008年136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A];2009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九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藥學部 丁玉峰 周文麗;藥物不良反應≠藥物不良反應事件[N];健康報;2005年
2 陳華;建立藥物不良反應補償機制[N];寧夏日報;2007年
3 呂乃群;藥物不良反應分類[N];家庭醫(yī)生報;2008年
4 陳金偉;醫(yī)院規(guī)避藥物不良反應風險案例分析[N];健康報;2007年
5 施文;各國藥物不良反應 監(jiān)測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一)[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2年
6 鄧聿文;完善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管機制迫在眉睫[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7 陜西省人民醫(yī)院內科主任醫(yī)師 李增烈;如何避免藥物不良反應[N];健康報;2007年
8 李中東;如何判斷藥物不良反應[N];家庭醫(yī)生報;2008年
9 吉軍;藥物不良反應概念別被偷換[N];健康報;2005年
10 陳志春;藥物不良反應有快慢[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趙明珍;基于文本挖掘的潛在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現(xiàn)[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2 王怡;生物信息學方法輔助藥物不良反應預測[D];廈門大學;2007年
3 黨大勝;藥物不良反應標準術語檢索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及考察[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4 傅政;Bayes方法篩選藥物不良反應信號及利益風險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5 陳文;上海市ADR報表質量分析及藥物不良反應因果關系評分系統(tǒng)構建[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347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83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