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藥學論文 >

基于端粒G-四鏈體配體藥效團模型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2-27 10:12

  本文關鍵詞: 端粒酶 G-四鏈體 配體 藥效團模型 分子對接 出處:《中央民族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G-四鏈體存在于人類很多重要部位,如癌基因啟動子區(qū)域以及染色體末端的端粒。它是由富含鳥嘌呤(G Guanine)的DNA序列在某種環(huán)境條件下自身組裝而成的特殊二級結構。在癌細胞以及永生化細胞系中,端粒酶顯示活性,能夠起到對端粒的延長作用,而G-四鏈體的存在抑制了端粒酶的活性,使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端粒逐漸縮短,細胞正常走向滅亡。靶向G-四鏈體的抗癌藥物設計成為了當前十分重要手段,因此本文構建了基于端粒G-四鏈體配體、受體、受體-配體復合物構建藥效團模型,并利用含有活性和非活性的配體測試集進行藥效團模型的驗證。然后以三個藥效團模型在天然產物數據庫中進行高通量的虛擬篩選,先通過快速分子對接和半柔性對接,再通過半柔性的精準分子對接技術。在理論上確認了端粒G-四鏈體的配體化合物。本文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如下:分別基于端粒G-四鏈體配體、受體、受體-配體復合物構建了藥效團模型,并利用含有活性和非活性的測試集對藥效團模型進行驗證,選擇三個最佳的藥效團模型。以三個最佳的藥效團模型在天然產物數據庫中進行高通量的虛擬篩選,得到3600個化合物,根據類藥性原則和和Veber原則過濾掉一大部分化合物,三個模型分別剩下化合物377、359、362個化合物,這些剩下的化合物都具有成藥的可能性。先對篩選結果進行快速分子對接技術,三個模型的化合物分別剩下270、208、256個。然后利用半柔性分子對接技術對以上三個模型所剩下的化合物中打分排名前50的化合物進行一致性打分評價,根據打分情況和三個模型共有的化合物進行分析,Cimiracemate B、Cimiracemate C、Cimiracemate D、Anticancer Stilbenolignan PM V70P691-042、Anticancer Flavonoid PMV70P691-97為最佳化合物。最終通過半柔性精準分子對接技術對以上五個化合物進行分子對接并分析對接結果。最終確認以上五個化合物在理論上可作為端粒G-四鏈體的配體,為抗癌藥物的研發(fā)和設計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Abstract]:The G-quadruplex exists in many important parts of human beings. Such as the promoter region of the oncogene and the telomere at the end of the chromosome. It is a special secondary structure assembled by a DNA sequence rich in guanine under cert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cancer cells and immortalized cell lines, Telomerase activity can prolong the telomere, and the existence of G-quad inhibits the telomerase activity, which makes the telomere shorten gradually during cell division. The design of anticancer drugs targeting G-quadruplex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means, so we have constructed a pharmacophore model based on telomeric G-quad ligand, receptor and receptor-ligand complex. The pharmacophore model was verified by using the ligands containing active and inactive ligands. Then three pharmacophore models were used to perform high-throughput virtual screening in the natural product database. First, rapid molecular docking and semi-flexible docking were performed. The ligand compounds of telomere G-quadruplex were theoretically confirmed by semi-flexible precise molecular docking technique. The main contents and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based on telomere G-quad ligand, receptor, The pharmacophore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receptor-ligand complex, and the pharmacophore model was verified by test set containing active and inactive. Three best pharmacophore models were selected. Three best pharmacophore model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high-throughput virtual screening in the natural product database, and 3,600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compounds were filter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rug-like and Veber principles. There are 377,359,362 compounds left in each of the three models, and the remaining compounds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proprietary medicine. The screening results are first screened by rapid molecular docking. The compounds of the three models were 270, 208 and 256, respectively. Then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op 50 compounds of the three models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semi-flexible molecular docking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scoring situation and the common compounds of the three models, the Cimiracemate Cimiracemate Cor Cimiracemate DU Anticancer Stilbenolignan PM V70P691-042Anticancer Flavonoid PMV70P691-97 was selected as the best compound. Finally, the molecular docking of the above five compounds was carried out by semi-flexible precise molecular docking technique. Finally confirmed that the above five compounds could theoretically be used as ligand of telomeric G-quadruplex,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anticancer drugs.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9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濤,周家駒;基于藥效團的三維數據庫搜索[J];物理化學學報;2003年09期

2 張燕玲,王耘,喬延江;中藥與天然產物研究中藥效團的構建與應用[J];世界科學技術;2004年04期

3 彭濤,周家駒;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藥效團研究(英文)[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5年06期

4 肖靜;房咪;陳姣;鄭珩;;藥效團技術在抗感染新藥研究中的應用[J];抗感染藥學;2013年03期

5 方浩,盧景芬,夏霖;尿道選擇性α_1-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藥效團的構建(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3年04期

6 李嘉賓;夏霖;陳亞東;;α_(1A)-亞型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3D藥效團模型的研究[J];化學學報;2007年16期

7 季宇彬;田然;劉振明;張亮仁;林文翰;;基于蛋白質藥效團匹配的化合物功能預測[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8 鮑紅娟;張燕玲;喬延江;;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三維藥效團的構建[J];物理化學學報;2008年02期

9 董光;鄧學娟;;整合藥效團的分子對接方法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1年10期

10 艾觀華;顧月清;;采用基于結構的藥效團模型和分子對接方法用于發(fā)現新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J];藥物生物技術;201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星;張燕玲;喬延江;;藥效團技術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藥分析分會第五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2 鮑紅娟;張燕玲;喬延江;;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三維藥效團的構建[A];中醫(yī)藥優(yōu)秀論文選(上)[C];2009年

3 姜鳳超;劉玲;金華;倪廣慧;;利用天然藥物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劑構建藥效團模型[A];2006第六屆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劉小利;胡文祥;;芬太尼類化合物藥效團模型構建與應用[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有機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5 代英杰;王新宇;王大偉;康從民;;苯并咪唑類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抑制劑藥效團模型的構建與應用[A];2011年全國藥物化學學術會議——藥物的源頭創(chuàng)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鄭光輝;季興躍;易紅;李卓榮;;作用于MDM2-p53結合的小分子抑制劑藥效團的構建[A];2012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二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2年

7 鮑紅娟;唐亞林;徐筱杰;向俊峰;鄭智慧;路新華;;二氫乳清酸脫氫酶抑制劑藥效團模型的構建[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5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8 劉翎;劉宗英;孟帥;易紅;金潔;李卓榮;;作用于秋水仙堿結合位點的微管蛋白抑制劑藥效團的構建及應用[A];2011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11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1年

9 張生烈;魏寅祥;李乾;孫昊鵬;彭暉;尤啟冬;;基于藥效團模型的新型ABCB1抑制劑設計以及生物活性評價[A];2012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二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2年

10 曾露;張醉;趙娟;吳曉靈;姜鳳超;;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劑藥效團模型的構建[A];2008年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暨第八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李和平;中國醫(yī)科院藥物所整合多學科研究抗炎新藥[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英;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其活性和分子動力學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張燕玲;基于三維藥效團的活血化瘀中藥虛擬篩選方法學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3 董愛國;RXR藥效團模建和分子對接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4 郭亦然;基于三維數據庫搜尋的中藥信息學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5 許哲軍;GPCR配體藥效團模擬及其數據庫構建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6 魏靜;腺苷受體拮抗劑藥效團模建和分子對接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7 張小軼;以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整合酶為靶點的藥物設計及耐藥機理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9年

8 趙鑫;選擇性α_(1A)-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的藥物分子計算機輔助設計及細胞模型篩選研究[D];廣州醫(yī)學院;2012年

9 成碟;噻吩并吡啶類衍生物的設計、合成、活性評價及其藥效團模型[D];天津大學;2009年

10 孔韌;阻斷病毒進入細胞的抗HIV-1藥物設計[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衡;基于靶標結構和藥效團模型特征的DAPY類HIV-1 NNRTIs的設計、合成與活性評價[D];山東大學;2016年

2 王華華;基于端粒G-四鏈體配體藥效團模型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6年

3 楊曄;抗病毒相關藥效團的構建及評價方法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朱鈺;醛糖還原酶抑制劑的藥效團模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5 劉維國;抗藥物依賴功效藥效團模型的構建及其虛擬篩選[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6 李鳳麗;基于藥效團和定量構效關系模型的篩選系統(tǒng)平臺設計[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白崇亮;PI3K亞型選擇性抑制劑的藥效團分析及以PI3K為靶點的虛擬篩選[D];蘭州大學;2012年

8 馬亞瓊;一系列微管聚合抑制劑的活性評價、藥效團模型及分子對接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9 何獻卓;整合酶藥效團模型構建及芳香二酮類化合物的設計與合成[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2年

10 劉強;沙坦類抗高血壓藥物的藥效團研究及新化合物設計評價[D];中南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54223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54223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30a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