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絡聯(lián)合阿托伐他
發(fā)布時間:2017-11-06 18:39
本文關鍵詞:通心絡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對新西蘭兔動脈粥樣硬化早期頸動脈外膜滋養(yǎng)血管新生相關炎癥機制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動脈粥樣硬化 外膜 通心絡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滋養(yǎng)血管 血管新生 炎癥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過采用單側頸動脈硅膠管包裹聯(lián)合高脂飼料喂養(yǎng)[16]的方法,建立新西蘭兔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早期模型并進行藥物干預,通過觀察新西蘭兔AS早期頸動脈形態(tài)、血脂變化、頸動脈外膜與滋養(yǎng)血管(Vasa Vasorum VV)新生相關因子和炎癥因子的表達等,以深入探討“金三角”方案(ATS方案[17])即阿托伐他汀+通心絡+阿司匹林聯(lián)合應用對新西蘭兔AS早期模型及管壁VV新生相關炎癥機制的干預作用,為中西醫(yī)結合防治AS早期病變提供新思路,開辟新途徑。方法:1“金三角”方案對新西蘭兔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模型的干預作用將90只健康雌雄各半新西蘭白兔適應性喂養(yǎng)2周后,隨機地分為:對照組;模型組;通心絡組(TXL);阿托伐他汀組(ATO);阿司匹林組(ASP);“金三角”組(ATS);每組15只,對照組給予普通飼料,模型組及各用藥組動物均實施單側頸動脈硅膠管包裹術復合高脂飼料喂養(yǎng)。根據(jù)人與動物用藥量體表面積計算法及有關文獻報道:臨灌胃時用0.5%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將通心絡超微粉、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配成相應濃度的混懸液,體積均為3ml·Kg-1,其中TXL組以通心絡超微粉混懸液0.3g·Kg-1·d-1灌胃;ATO組予阿托伐他汀混懸液2.5mg·Kg-1·d-1灌胃;ASP組給予阿司匹林混懸液12mg·Kg-1·d-1灌胃;ATS組給予通心絡超微粉混懸液0.3g·Kg-1·d-1加阿托伐他汀混懸液2.5mg·Kg-1·d-1加阿司匹林混懸液12mg·Kg-1·d-1灌胃,對照組和模型組給予等體積的0.5%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灌胃,連續(xù)喂養(yǎng)4周后取材,HE染色后利用光鏡觀察包管處頸動脈病理形態(tài)變化;生化法檢測血清TC、TG、LDL-C水平;彩色微球檢測AS早期頸動脈血流灌注情況。2“金三角”方案對新西蘭兔動脈粥樣硬化早期頸動脈外膜滋養(yǎng)血管新生的干預作用在成功建立AS早期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ATS”方案對頸動脈外膜上與VV新生相關因子表達的影響,實驗造模、分組、給藥及取材方法同第一部分。于實驗末,免疫組化法檢測頸動脈外膜CD34表達情況;RT-PCR、Western blot檢測頸動脈組織血管生長因子及其受體(VEGF、VEGFR-2)的表達情況;ELISA法檢測血管外膜內皮抑素(Endostatin ES)的表達水平。3“金三角”方案對新西蘭兔動脈粥樣硬化早期頸動脈外膜炎癥機制的干預作用本部分是在前兩部分實驗的基礎上,對ATS方案干預AS早期頸動脈外膜上與血管新生相關炎癥因子及與頸動脈外膜VV新生相關炎癥機制涉及分子信號轉導通路的作用進行更深層次的觀察。實驗造模、分組、給藥及取材方法同第一部分,實驗末,RT-PCR檢測頸動脈組織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白介素-8(IL-8)、NF-κB的表達情況;ELISA法測定各組頸動脈包裹段外膜白介素-6(IL-6)表達水平,免疫組化法檢測血管外膜MCP-1、IL-8、NF-κB表達情況,Western blot檢頸動脈組織NF-κB的表達水平。結果:1“金三角”方案對新西蘭兔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模型的干預作用1.1各組頸動脈形態(tài)觀察1.1.1頸動脈HE染色結果對照組:內皮細胞完整,胞核扁平,與內彈力板貼合緊密。中層平滑肌細胞排列整齊;模型組:內膜層不完整,內皮細胞部分脫落,內膜層明顯增厚,可見少量泡沫狀巨噬細胞形成;各用藥組內膜層部分增厚,但較模型組程度減輕,以ATO組、TXL組及ATS組改善明顯。1.2各組血脂變化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血清中TC、TG、LDL-C表達水平顯著升高(P0.01),除阿司匹林組外,與模型組比較,各用藥組血清TC、TG、LDL-C表達水平降低(P0.01,P0.05);ATS組與TXL組、ATO組、ASP組比較,血清TC、TG、LDL-C表達水平降低(P0.01),其余各用藥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3彩色微球檢測AS早期微血管灌注情況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頸動脈微血管血流量增加(P0.01);其余各用藥組較模型組頸動脈微血管血流量減少(P0.01);與其他各用藥組比較,ATS組微血管血流量明顯減少(P0.01);ATO組與ASP組比較微血管血流量減少(P0.05),TXL組、ASP組組間比較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性(P0.05)。2“金三角”方案對新西蘭兔動脈粥樣硬化早期頸動脈外膜滋養(yǎng)血管新生的干預作用2.1各組頸動脈外膜CD34表達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CD34在頸動脈外膜新生VV處表達增多;與模型組比較,各用藥組頸動脈外膜上CD34表達減少。2.2各組頸動脈組織VEGF、VEGFR-2基因和蛋白表達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VEGFm RNA、VEGFR-2m RNA表達明顯升高,(P0.01);與模型組比較,各用藥組VEGFm RNA、VEGFR-2m RNA表達均明顯降低(P0.01,P0.05);與其他用藥組比較,ATS組VEGFmRNA、VEGFR-2m RNA表達降低(P0.01),TXL組、ATO組及ASP組組間比較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性(P0.05)。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VEGF、VEGFR-2蛋白表達明顯升高,(P0.01);與模型組比較,各用藥組VEGF、VEGFR-2蛋白表達均明顯降低(P0.01,P0.05);ATS組VEGF、VEGFR-2蛋白表達低于TXL組、ATO組及ASP組(P0.01,P0.05);與ASP組比較,TXL組、ATO組VEGFR-2蛋白表達均明顯降低(P0.05),TXL組、ATO組組間比較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性(P0.05)。2.3各組頸動脈外膜組織ES的表達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ES表達明顯減少(P0.01);與模型組比較,各用藥組ES表達明顯增多(P0.01);與其他各用藥組比較,ATS組ES表達增多(P0.01);與ASP組比較,TXL組、ATO組ES表達增多(P0.01),TXL組、ATO組組間比較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性(P0.05)。3“金三角”方案對新西蘭兔動脈粥樣硬化早期頸動脈外膜炎癥機制的干預作用3.1各組頸動脈組織MCP-1m RNA、IL-8m RNA、IL-6的表達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MCP-1m RNA、IL-8m RNA、IL-6表達明顯升高(P0.01);各用藥組與模型組比較,MCP-1m RNA、IL-8m RNA、IL-6表達降低(P0.01,P0.05);ATS組與其他用藥組分別比較,MCP-1m RNA、IL-8m RNA、IL-6表達降低(P0.01);其他各用藥組之間兩兩比較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性(P0.05)。3.2各組頸動脈外膜MCP-1、IL-8、NF-κB的表達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MCP-1、IL-8、NF-κB在血管外膜VV處表達增多;與模型組比較,各用藥組頸動脈外膜上MCP-1、IL-8、NF-κB表達減少。3.3各組頸動脈核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達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NF-κB基因和蛋白表達明顯升高(P0.01);與模型組比較,TXL、ATO、ASP、ATS組NF-κB基因和蛋白表達明顯降低(P0.01);ATS組NF-κB基因和蛋白表達均低于其他用藥組(P0.01,P0.05),其余組間比較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性(P0.05)。結論:本研究采用單側頸動脈硅膠管包裹聯(lián)合高脂飼料喂養(yǎng)建立AS早期模型,同時給予藥物干預,證實“ATS”方案能夠降脂、減輕AS程度,減少管壁微血管灌注量,降低促血管新生因子CD34、VEGF、VEGFR-2的表達,增加抑血管新生因子內皮抑素(ES)表達,從而間接表明該方案能夠減少頸動脈外膜新生VV數(shù)量,延緩AS進程,其療效優(yōu)于三藥單用,其機制與減少MCP-1、IL-6、IL-8等血管外膜炎癥因子表達,抑制血管外膜炎癥有關,而對NF-κB信號通路的影響可能是其抑制血管外膜炎癥反應的重要上游分子機制之一。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96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李凝旭;他汀類藥物調脂外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機制[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2年03期
2 張路,吳宗貴,廖德寧,潘曉明;通心絡對實驗性家兔主動脈粥樣斑塊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4年02期
3 鄭紡;郭茂娟;顧立彥;范英昌;;丹酚酸B對高脂高糖聯(lián)合介導的載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年11期
4 潘秀麗;代海萍;關躍;姚麗巖;;枸杞多糖對家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基質金屬蛋白酶-2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潘麗婷;陳楨s,
本文編號:11489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1489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