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1在復發(fā)難治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中的表達及不同治療方案臨床療效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04:26
目的:檢測白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在復發(fā)難治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中的表達,分析丙種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及利妥昔CD20單抗的療效,以制定合理治療方案。方法:選擇2013-01~2015-07我院血液科收治的經一線方案治療后復發(fā)且未行切脾手術治療的ITP患者53例,其中有出血癥狀或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者分別給予IVIG治療(IVIG組,n=17)和CD20單抗治療(CD20單抗組,n=18),并于治療前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和流式細胞術測定IL-21水平,并評價療效。結果:IVIG組和CD20單抗組2周后治療有效率分別為72.22%和64.71%,4周后分別為38.89%和82.35%。兩組治療后IL-21表達均下調,且CD20單抗組下調較為明顯。結論:對于復發(fā)難治性ITP患者,IVIG治療血小板短期上升效果優(yōu)于CD20單抗,但持續(xù)時間短;CD20單抗治療血小板上升緩慢,但持續(xù)時間較長。
【文章來源】: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 2020,41(05)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治療與分組:
1.3 療效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IL-21ELISA檢測結果:
2.2 IL-21FCM檢測結果:
2.3 IVIG組和CD20單抗組療效比較: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ITP患者中IL-21及其介導的JAK/STAT信號通路的變化[J]. 張茜,白海,于曉輝,吳冰,潘耀柱,王存邦,趙麗萍,李文博,薛峰,張俊.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8(03)
[2]丙種球蛋白對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血轉化生長因子-β1、白介素-17及T細胞亞群的影響[J]. 劉曉娟.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7(06)
[3]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可溶性補體受體2的變化及意義[J]. 劉延彤,張茜,白海,王存邦,潘耀柱. 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 2016(12)
[4]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治療進展[J]. 吳冰,韋艷,張茜.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5(04)
[5]脾切除治療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02例[J]. 曹葦,朱琬瑩,汪健,徐乃元,朱麟,陳易人.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04(06)
本文編號:3197087
【文章來源】: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 2020,41(05)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治療與分組:
1.3 療效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IL-21ELISA檢測結果:
2.2 IL-21FCM檢測結果:
2.3 IVIG組和CD20單抗組療效比較: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ITP患者中IL-21及其介導的JAK/STAT信號通路的變化[J]. 張茜,白海,于曉輝,吳冰,潘耀柱,王存邦,趙麗萍,李文博,薛峰,張俊.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8(03)
[2]丙種球蛋白對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血轉化生長因子-β1、白介素-17及T細胞亞群的影響[J]. 劉曉娟.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7(06)
[3]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可溶性補體受體2的變化及意義[J]. 劉延彤,張茜,白海,王存邦,潘耀柱. 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 2016(12)
[4]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治療進展[J]. 吳冰,韋艷,張茜.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5(04)
[5]脾切除治療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02例[J]. 曹葦,朱琬瑩,汪健,徐乃元,朱麟,陳易人.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04(06)
本文編號:31970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31970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