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CD19和CD22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的構(gòu)建及在B系腫瘤中的聯(lián)合應用
【學位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730.51;R733
【部分圖文】:
華 中 科 技 大 學 博 士 學 位 論 文結(jié)果1、 構(gòu)建抗 CD19 和 CD22 PLVX-EF1a-CAR 慢病毒質(zhì)粒CAR 由胞外域、跨膜域和胞內(nèi)區(qū)三個部分組成.利用基因合成的方法,將信號肽,鼠源 anti-CD19 和 anti-CD22 的 scfv 分別與 CD8 鉸鏈區(qū),CD28 跨膜域,共刺激分子CD28 和 CD137,激活信號 CD3-zeta 按順序串聯(lián)起來,并構(gòu)建到 PLVX 慢病毒載體中(圖 1A,1B)。經(jīng)一代測序后,序列比對完全正確,最終獲得了成功構(gòu)建的 anti-CD19和 anti-CD22 CAR 慢病毒質(zhì)粒。
圖 2. CD19 CAR-T 和 CD22 CAR-T 轉(zhuǎn)效及凋亡以上結(jié)果表明,成功包裝的抗 CD19 CAR 和 CD22 CAR 慢病毒,能夠在健患者來源的 CD3+T 細胞上表達,可以獲得高效穩(wěn)定的病毒轉(zhuǎn)染效率,并且及培養(yǎng)后 CAR-T 細胞凋亡水平無明顯增加。 CART 細胞體外殺瘤實驗效應測定Raji 細胞是 B 系淋巴瘤細胞系,表達 CD19 和 CD22 抗原,而 K562 細胞是血病細胞,不表達表達 CD19 和 CD22 抗原。CD19 CAR-T 和 CD22 CAR-T特異性地殺傷 Raji 細胞,而對 K562 細胞無明顯殺瘤作用。以 50:1, 10:1, 2:1靶比例,未轉(zhuǎn)染對照 T 細胞,CD19 CAR-T 和 CD22 CAR-T 細胞分別與 R K562 細胞共培養(yǎng) 24 小時后,運用鈣黃綠素-AM 釋放法檢測 CAR-T 細胞體應。殺瘤結(jié)果顯示,四種效靶比下,未轉(zhuǎn)染 T 細胞(control T)對 Raji 細胞
1.52%±0.57%; CD19 CAR-T 對 Raji 細胞的殺瘤效率分別為 92.47%±6.29%、64.56%±4.25%、31.37%±2.58 %、14.39%±2.81%,對 K562 細胞的殺瘤效率分別為11.75%±4.12%、 6.42%±3.23%、 3.37%±1.44%、1.81%±0.35%;CD22 CAR-T 對Raji 細胞的殺瘤效率分別為 95.23%±4.39% 、 73.05%±4.18% 、 34.22%±3.43% 、13.66%±1.15%,對 K562 細胞的殺瘤效率分別為 14.20%±6.49%、8.72%±3.22%、3.06%±1.44%、1.21%±0.43%(圖 3A,3B)。比較四個比例下,CD19 CAR-T 和 CD22 CAR-T 細胞對 Raji 細胞或 K562 細胞的殺瘤效率,統(tǒng)計學分析后發(fā)現(xiàn) CD19 CAR-T 和 CD22 CAR-T 細胞兩者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jié)果表明,CD19 CAR-T 和 CD22 CAR-T 細胞對 CD19 或 CD22 陽性靶細胞具有很好的殺傷效果,即使是在低效靶比的情況下,依然能夠顯示出相當好的殺瘤效應。并且都顯示了良好的殺傷特異性,幾乎不對 CD19 或 CD22 陰性靶細胞產(chǎn)生殺傷效應。另外,兩者在體外的腫瘤殺傷能力相近,有利于后續(xù)比較二者在體內(nèi)的功能。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英虎;抗人CD19免疫毒素的研究現(xiàn)狀[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2002年05期
2 劉飛;亓春玲;;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在直腸癌患者外周血CD19~+B細胞上的表達及其意義[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8年21期
3 顧沐清;CD19系列電力參數(shù)顯示儀表[J];儀器儀表用戶;2001年02期
4 張玲;周振海;李小銀;歐陽涓;蘇暢;李娟;羅紹凱;;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骨髓CD19陽性細胞數(shù)值與療效的相關性[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1年01期
5 邊程;何平;王暢;劉曉亮;劉杉珊;林海;譚業(yè)輝;高素君;;AML1-ETO陽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D19的表達及其預后的意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6年12期
6 馬紅;許輝;張雪靜;閔敏;李遇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CD19~+細胞數(shù)量的變化及p16 mRNA的表達[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3年02期
7 陳建安;周靜;丁茜;何永明;朱學海;;CD3~-CD19~+ B淋巴細胞在過敏性鼻炎發(fā)病中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年09期
8 王強;周筱瓊;于小妹;王麗君;;一例成年男性CD19與CD16+56雙陽性淋巴細胞的報道[J];檢驗醫(yī)學;2010年01期
9 劉瑜;陳芳;萬楚成;夏云金;章正華;姜華;;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zhuǎn)化為CD19~+ CD41~+急性白血病1例[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9年11期
10 邱荃;朱平;王茫桔;呂旭珍;董玉君;孫玉華;王莉紅;張英;卜定方;王文生;梁賾隱;劉微;邱志祥;歐晉平;岑溪南;;初診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CD56和CD19表達與染色體核型及預后的關系[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軼楠;劉巖厚;萬繼亞;楊永廣;;利用抗人CD19分子的嵌合抗原受體修飾的巨噬細胞靶向殺傷B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的作用及機制研究[A];第九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4年
2 賈穎;季偉;嚴永東;周衛(wèi)芳;吳軍華;黃璐;郭紅波;;白細胞表面分化抗原CD19表達升高與嬰幼兒喘息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A];第六屆江浙滬兒科學術會議暨兒科學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術班論文匯編[C];2009年
3 韋松;巫相宏;;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D19~+細胞表達水平的意義[A];第十三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李小霞;張紅宇;黃旭;趙綿松;;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CD19~+B細胞亞群的意義[A];第十屆全國風濕病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邢陳;馬寧;肖鶴;王小茜;沈倍奮;黎燕;王仁喜;;胸腺CD19~+CD5~+IL-10~+調(diào)節(jié)性B細胞參與維持免疫穩(wěn)態(tài)[A];第十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匯編[C];2015年
6 鄧小紅;唐秀鑫;辛曉萍;陳澤斌;陳斌;彭寶崗;何曉順;黃俊琪;;原發(fā)性肝癌組織中CD19~+CD38~(low)CD21~(low)B細胞的頻率降低[A];第十三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摘要匯編[C];2018年
7 張騰飛;曹玲;黃嵐;張毅;;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靶向治療CD19~+惡性腫瘤的探索研究[A];第九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4年
8 汪路曼;查兵兵;劉小明;李益明;儲以微;;CD19~+CD24hiCD27~+B細胞在Graves病中的比例和功能改變研究[A];第八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2年
9 孫慧;黃建英;牛瑞芳;龐雁;吳潔;李希;任寶柱;;CD19抗體介導動物B細胞型淋巴瘤(LB-TA287)作用的實驗研究[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七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9年
10 徐建華;王春淮;;類風濕關節(jié)炎CD19、CD27標記的外周血B細胞亞群變化及臨床意義[A];全國自身免疫性疾病專題研討會暨第十一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趙磊;抗CD19和CD22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的構(gòu)建及在B系腫瘤中的聯(lián)合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9年
2 閆慧敏;靶向攻擊TLR2或CD19防治小鼠腹主動脈瘤[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09年
3 賈明;抗人CD19單鏈抗體二價及四價多聚體的改建及功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4 馮錦山;CD19~+CD5~+CD1d~+B淋巴細胞與潰瘍性結(jié)腸炎的相關性及黃芩苷的干預作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李崴;抗CD3/抗CD19及其二硫鍵穩(wěn)定構(gòu)型的微型雙功能抗體的構(gòu)建、表達及活性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沈笛穎;人鼠嵌合型抗人CD19抗體Hm2E8b的研制及功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劉含智;腫瘤轉(zhuǎn)移的免疫生物學機制和免疫治療[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8 白曉明;WASP和Mst1在BCR信號中的調(diào)控作用及中國15例RAG病人的特征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增沛;變應性鼻炎中CD19和IL-10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張怡;重組鼠抗人CD19單鏈抗體的構(gòu)建和表達[D];浙江大學;2006年
3 成明;BAFF在胃癌患者外周血CD19~+B細胞上的表達情況及與胃癌的相關性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09年
4 王莎;結(jié)核性腦膜炎腦脊液的CD5~+CD19~+B細胞的流式分析[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賀朝霞;天皰瘡抗體滴度與疾病活動性及CD19、CD20的相關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石睿;玉屏風顆粒對變應性鼻炎模型大鼠外周血及鼻黏膜中CD19、CD23表達的實驗研究[D];山西中醫(yī)學院;2015年
7 江源;B細胞刺激因子在宮頸癌患者外周血CD19~+B細胞中表達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趙翠香;不同嚴重程度哮喘發(fā)作患兒外周血CD19~+CD23~+B細胞表達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9 袁園;一株可應用于嵌合體抗原受體基因修飾的細胞治療技術的CD19單克隆抗體的篩選與鑒定[D];蘇州大學;2016年
10 楊金華;CD19~+CD5~+B細胞、白細胞介素-10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中的變化及其意義[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8114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281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