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CTRP3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及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關系
本文選題:C1q/腫瘤壞子因子相關蛋白3(CTRP3) 切入點:冠心病 出處:《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rono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指冠狀動脈因狹窄或阻塞導致供血不足從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機能障礙和(或)器質性疾病,而冠脈嚴重粥樣硬化或者痙攣在狹窄、阻塞病變中最為常見。冠心病是世界范圍內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美國國家健康統(tǒng)計中心1987年進行的一項全國死因統(tǒng)計,結果表明:心臟病占總死因的35%,位居死因之首,其中冠心病死亡率占據(jù)24.1%。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侵襲,繼發(fā)完全或不完全的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臨床綜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其中AMI又分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眾所周知,ACS的發(fā)生發(fā)展與高血壓、高脂血癥、高黏血癥、糖尿病、內分泌功能低下及高齡、吸煙、肥胖、久坐、遺傳等密切相關,脂質代謝紊亂是冠心病最重要預測因素。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以其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顯著特點成為治療冠心病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近二十年來,隨著介入治療手段的迅速發(fā)展,再灌注措施的改善,使得AMI的死亡率顯著下降,但AMI后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卻逐年上升,5年生存率只有30%~70%。然而很多患者術后發(fā)現(xiàn)存在多支冠脈的血管彌漫性病變,對其行介入治療比較復雜,且術后存在很高的冠脈再狹窄風險,這些病人冠脈狹窄致心肌供血不足,對其行介入治療及現(xiàn)有的藥物治療難以取得顯著的療效。因此,尋找經濟、高效、依從性好的評估及輔助治療方法成為新世紀心內科醫(yī)師亟需解決的問題。有研究證實,在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coronary collatcral circulation,CCC)充分的病人發(fā)生心肌梗死的概率小,即使發(fā)生心肌梗死,梗死面積也比側支循環(huán)差的病人小的多。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及時廣泛的建立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行冠脈造影時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同樣病變程度病人其側支的發(fā)展程度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研究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C1q/腫瘤壞子因子相關蛋白3(C1q/TNF-related Protein 3,CTRP3)是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與脂聯(lián)素高度同源的脂肪細胞因子。CTRP3由246個氨基酸序列組成的蛋白質,分子量26k Da,由分泌信號肽、膠原結構域及C端的球狀結構域構成,在人類和鼠類中發(fā)現(xiàn),又名CORS-26,Cartonectin和CIATNF3。研究發(fā)現(xiàn),CTRP3對機體具有正性作用,在調節(jié)代謝、保護心肌、促進血管新生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而CTRP3是否與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及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同時相關,目前尚且未知。本研究旨在觀察CTRP3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表達水平,分析其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及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關系,探討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可能機制,從而為冠心病的治療尋找新的治療靶點。方法:1根據(jù)200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修訂的診斷和治療指南,入選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心內科就診并經冠狀動脈造影術確診,滿足冠動脈主要血管(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狀動脈)至少一支血管狹窄50%的ACS患者133例。詳細記錄患者的病例資料,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體重指數(shù)等一般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檢查結果。2抽取患者術前空腹8小時內肘靜脈血,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測定上述病人血清CTRP3水平。3 SYNTAX評分及Rentrop評分以SYNTAX評分為標準評價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并依據(jù)其結果將ACS患者分為SYNTAX輕度病變組(n=36)、SYNTAX中度病變組(n=56)和SYNTAX重度病變組(n=41)。按照Rentrop分級方法觀察側支形成情況,133例患者中主要四支冠狀動脈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至少一支狹窄≥90%共71例,依據(jù)評分由低到高將ACS患者分為0級(n=17)、1級(n=14)、2級(n=21)、3級(n=19),評分越高,側支循環(huán)越豐富。將0級、1級設為側支循環(huán)不良組(n=31),2級、3級設為側支循環(huán)良好組(n=40)。實驗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和分析。連續(xù)變量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正態(tài)分布以t檢驗。各組間比較用SNK多因素比較的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雙變量相關性分析,相關程度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雙尾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方法探討患者血清CTRP3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及側支循環(huán)之間的關系。結果:1 ACS組患者中,冠脈重度病變組CTRP3水平顯著低于冠脈中度病變組及冠脈輕度病變組(P0.01),冠脈中度病變組CTRP3水平顯著低于冠脈輕度病變組(P0.01);CTRP3水平與冠脈病變嚴重程度呈負相關(r=-0.712,P0.01)。2 ACS組患者中,冠脈側支循環(huán)較差組CTRP3水平顯著低于冠脈側支循環(huán)較好組(P0.01);CTRP3水平與冠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呈正相關(r=0.746,P0.01)。結論:血清CTRP3水平受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影響,冠脈狹窄程度越高,患者血清CTRP3表達水平越低,CTRP3表達水平與冠脈病變嚴重程度呈負相關;冠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情況同樣影響血清CTRP3水平,冠脈側支循環(huán)越豐富,CTRP3水平越高,CTRP3表達水平與冠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呈正相關。
[Abstract]: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includ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STEMI ) and non -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 NSTEMI ) . In this study , it was found that CTRP3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the form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The levels of CTRP3 were measur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ELASA ) .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synTAX score as the standard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variance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 Conclusion : The level of serum CTRP3 is affected by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 the lower the level of CTRP3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CTRP3 expression and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the more the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s , the higher the CTRP3 level , the higher the CTRP3 expression level and the formation of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4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Nathoe H.M.;Koerselman J.;Buskens E. ;P.P.T. de Jaegere;寧寧;;冠狀動脈血運重建術后患者側支循環(huán)的決定因素及預后意義[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心臟病學分冊);2006年11期
2 艾志兵;羅國君;何國厚;張曉東;孫強;;顱內動脈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對基底動脈尖綜合征預后的影響[J];湖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3 陳晨;劉訓燦;馮加純;;腦供血側支循環(huán)建立的影響因素及評估[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1年05期
4 周化鑫;再植肢體側支循環(huán)重建的影響因素[J];國外醫(yī)學(骨科學分冊);2002年01期
5 程自平,徐巖,朱潤碩,許邦龍,陳斌;嚴重冠脈病變側支循環(huán)形成影響因素探討[J];實用老年醫(yī)學;2003年01期
6 張毓英;李為民;劉文慧;趙連東;;關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側支循環(huán)評價的思考[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8年01期
7 毛建雄;劉磊;;門靜脈海綿樣變性的側支循環(huán)[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年23期
8 Longhurst JC;冠脈側支循環(huán)的功能及其形成的影響因素[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1993年03期
9 馬守華,張亮,蘇建忠;布-加氏綜合征主要側支循環(huán)的X線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1994年02期
10 王擁軍;;腦側支循環(huán)及氧化應激對其影響[J];中國卒中雜志;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靜;李曉紅;;腦側支循環(huán)與缺血性腦卒中[A];山東省2013年神經內科學學術會議暨中國神經免疫大會2013論文匯編[C];2013年
2 楊晶晶;張梅;劉曉玲;馮民;;側支循環(huán)對局部缺血心肌節(jié)段功能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11次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斌;韓雅玲;李毅;荊全民;王守力;馬穎艷;王耿;欒波;王效增;;早期側支循環(huán)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療患者預后的影響[A];第十三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姬衛(wèi)東;徐麗君;周玉珍;;側支循環(huán)功能與缺血性腦卒中[A];第七屆全國顱腦及頸動脈超聲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5 楊鵬偉;;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經逆向側支循環(huán)途徑的介入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8年
6 劉作勤;;腦動脈側支循環(huán)建立的臨床意義[A];第二屆全國非血管性與血管性介入新技術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介入放射學新技術提高班論文匯編[C];2005年
7 王紅星;勵建安;路鵬;;缺血負荷對家兔冠狀動脈固有側支循環(huán)開放的影響[A];第六次全國運動療法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黃偉;;CT三維重建對股靜脈梗阻性病變側支循環(huán)建立的評價[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9 高晶;蘇娟;勵建安;;可控性骨骼肌缺血促進兔側支循環(huán)生成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楊煜;夏勇;潘德鋒;徐晤;張超群;錢文浩;徐通達;郝湛軍;吳建東;李東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側支循環(huán)即刻消失的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靖九江;改善側支循環(huán),藥物應用需個體化[N];中國醫(yī)藥報;2013年
2 本報記者 王海洋;側支循環(huán)“新概念”[N];醫(yī)藥經濟報;2013年
3 張翔煒 丁邦晗 張敏州;冠脈側支循環(huán)中醫(yī)藥研究新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陳輝;通透性影像評估缺血性卒中Ⅱ、Ⅲ級側支循環(huán)[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孫振;穩(wěn)定型心絞痛伴慢性冠狀動脈阻塞患者和急性下肢缺血動物模型側支循環(huán)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3 劉文華;成年型煙霧病側支循環(huán)的臨床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肖明月;生理性缺血訓練促進遠隔側支循環(huán)生成中VEGF/NO的調控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梁藝海;老年冠心病患者側支循環(huán)形成相關因素分析及對PCI術后近期療效影響[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張昌來;CO_2對犬缺血心肌側支循環(huán)建立及保護心功能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7 李傳昶;樹突狀細胞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側支循環(huán)關系及辛伐他汀干預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8 陸曉;運動誘發(fā)的短暫性心肌缺血對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生成的作用及機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林愛翠;生理性缺血訓練對兔心肌梗死的保護作用及機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武華;多模式CT評估缺血性卒中側支循環(huán)對腦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張衛(wèi)濤;主動脈球囊(NeuroFlo)促進兔腦缺血模型側支循環(huán)建立的實驗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胡崢;血清CTRP3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及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關系[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楊娟;單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側支循環(huán)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孫明裕;肌酐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對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的影響及其預后的臨床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張志良;血清hs-CRP水平與冠脈慢性閉塞患者冠脈側支循環(huán)相關性[D];鄭州大學;2015年
7 吳竹青;單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側支循環(huán)與臨床預后關系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侯勝男;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影響因素及對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5年
9 孟相君;側支循環(huán)與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急性梗死的相關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姚德斌;前循環(huán)梗死側支循環(huán)形成與臨床相關因素的分析[D];南昌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291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172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