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流出道間隔射頻消融的動物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心室流出道間隔射頻消融的動物實驗研究 出處:《第二軍醫(yī)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肥厚型心肌病 室間隔 心室流出道梗阻 經導管消融 犬
【摘要】:研究背景:肥厚型心肌病是并非完全由心臟異常負荷可以解釋的心室室壁結構和功能異常的心肌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心血管疾病,人群中發(fā)病率為1/500,具有家族遺傳性特征。伴發(fā)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的肥厚型心肌病稱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HOCM患者常見臨床癥狀包括不能耐受運動、呼吸困難、心絞痛、頭暈、暈厥和猝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醫(yī)療和經濟負擔。目前針對HOCM患者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減輕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預防猝死。藥物治療是基礎,藥物治療之外的治療方法包括雙腔起搏器植入治療,外科手術切除肥厚心肌和經皮室間隔心肌化學消融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循證醫(yī)學證據表明,HOCM患者植入雙腔起搏器有助于降低壓差,但不能改善患者活動耐量帶來真正獲益。外科手術切除肥厚心肌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但手術切除治療創(chuàng)傷大,操作復雜,死亡率約1%-5%。PTSMA需要有合適的靶血管,也不推薦應用于室間隔彌漫性明顯增厚患者,技術上不適用于兒童。經導管射頻消融技術發(fā)展迅速,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心律失常。射頻消融用于心臟消融,具有定位精確,損傷灶局限和易于控制等優(yōu)點。因此有研究經導管射頻消融肥厚心肌來治療HOCM患者。射頻消融用于HOCM患者的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可精確定位肥厚處心肌,不受靶血管的限制,可用于治療兒童以及成人無合適靶血管的HOCM患者的優(yōu)點。但相關報道較少,故考慮經導管射頻消融實驗犬流出道間隔,觀察手術前后左心室結構與功能變化,對實驗犬進行隨訪觀察,為經導管射頻消融應用于治療HOCM提供實驗依據和相關的應用參數。研究目的:體外實驗探索心室流出道間隔心肌射頻消融的適宜條件,動物實驗觀察射頻消融術后左心室結構與功能變化,探討心室流出道間隔心肌射頻消融的相關參數、療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實驗探討心室流出道間隔射頻消融的適宜條件:(1)麻醉實驗犬,暴露實驗犬腿部肌肉,固定輸出溫度,若消融時導管和組織界面發(fā)生凝血性壞死引起阻抗上升≥10Ω時停止消融。(2)比較普通消融導管和冷鹽水灌注消融導管可引起的最深消融深度和最大損傷直徑。(3)探索出適宜消融條件后,采用新鮮實驗犬離體心臟,暴露實驗犬離體心臟左心室室間隔流出道。在主動脈瓣膜下消融,消融后觀察大體標本是否累及主動脈結構,病理切片驗證損傷是否累及主動脈。(4)左心室造影輔助定位下,實驗犬在體消融驗證體外實驗探索出的消融條件是否同樣適用于在體實驗,觀測消融時和消融術后是否有心律失常并發(fā)癥發(fā)生。消融術后即刻處死實驗犬,大體觀測在體實驗是否同體外實驗結果相似,病理切片觀測損傷是否累及主動脈結構。2.心室流出道間隔射頻消融的動物實驗研究:以實驗犬為動物模型,行心室流出道間隔射頻消融。(1)實驗犬術前檢查左心室流出道寬度、收縮期室間隔厚度和射血分數。(2)超聲輔助定位情況下將消融導管頭端定位至左心室流出道間隔處心肌行射頻消融,消融成功后即刻復查超聲指標。(3)觀察隨訪:若實驗犬圍手術期意外死亡,即刻解剖死亡的實驗犬,觀察大體標本,明確死亡原因,以便為下一步實驗總結經驗教訓,積累實驗經驗。完成消融后存活的實驗犬按照術后1、3個月的時間點進行隨訪,隨訪內容包括犬的一般情況、心電圖、血壓、經胸超聲心動圖、大體標本觀察及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內容,初步評價射頻消融心室流出道間隔在動物實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所有測得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1、實驗探討心室流出道間隔射頻消融的適宜條件:(1)消融時間定為180秒,固定輸出溫度55℃,60℃,65℃完成設定消融時間,未出現產生凝血性壞死使阻抗上升≥10Ω需停止消融的情況。固定輸出溫度70攝氏度,在消融至91秒時出現了阻抗上升≥10Ω的情況。普通消融導管本實驗中損傷深度最深3.2mm,最大損傷直徑9.2mm。鹽水灌注情況下,固定輸出溫度至80℃,導管頭端溫度可保持在50℃以下。使用鹽水灌注系統,本實驗中肌肉組織損傷深度最深可至12.1mm,最大損傷直徑15.1mm。(2)在主動脈瓣下10mm-20mm處消融心室流出道間隔心肌。新鮮實驗犬離體標本消融后肉眼可見損傷范圍均未累及主動脈結構。病理切片損傷范圍也未累及主動脈結構。(3)實驗犬在體預實驗:左室造影輔助定位心室流出道間隔心肌射頻消融,共消融3只實驗犬。一只實驗犬消融開始11秒鐘時發(fā)生室顫。余兩只實驗犬順利完成實驗,術后即刻處死實驗犬,流出道間隔處心肌可見明顯損傷,損傷范圍肉眼觀未累及主動脈結構,取損傷區(qū)心肌行病理切片檢測。消融處心肌可見明顯損傷,細胞排列紊亂,炎癥細胞浸潤,與周圍正常心肌細胞明顯不同同正常心肌界限較明顯。分析室顫實驗犬原因,可能為消融時經驗不足,未固定消融導管,使導管頭端移位,刺激引起室顫發(fā)生。心室流出道間隔射頻消融的動物實驗研究:(1)10只實驗犬9只成功行射頻消融術,第三只實驗犬術中發(fā)生室顫死亡。第五只實驗犬術中發(fā)生一過性房室傳導阻滯。第九只實驗犬雖成功施行了射頻消融術,術后因麻醉過深,出現呼吸抑制死亡。余8只實驗犬術后存活至預定隨訪時間點,手術即刻成功率為80%。(2)存活的實驗犬術后復測心電圖、血壓較術前均未發(fā)生明顯改變。(3)將術前術后超聲心動圖指標進行統計學分析。8只成功消融的實驗犬術前左心室流出道寬度10.91±0.66mm,術后11.4±0.74mm,p=0.016;術前收縮期室間隔厚度11.09±0.88mm,術后9.39±0.73mm,p0.001;術前左心室射血分數67.63%±1.30%,術后67.50%±2.00%,p=0.882。4只成功消融的實驗犬術前左心室流出道寬度11.03±0.29mm,術后1月12.20±0.42mm,p=0.034;術前收縮期室間隔厚度11.25±1.11mm,術后1月8.38±1.01mm,p=0.021;術前左心室射血分數67.75%±0.96%,術后1月68.00%±1.83%,p=0.761。4只成功消融的實驗犬術前左心室流出道寬度10.80±0.96mm,術后3月12.05±0.93mm,p=0.008;術前收縮期室間隔厚度10.93±0.70mm,術后3月8.68±0.46mm,p=0.03;術前左心室射血分數67.50%±1.73%,術后3月68.25%±1.71%,p=0.608。可知術后即刻,術后1月和術后3月,左心室流出道寬度和收縮期室間隔厚度的改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左心室射血分數改變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是實驗采用的是健康實驗犬,心功能本身是正常的,射頻消融并不會使心功能進一步改善。(4)術后1月時同周圍正常心肌相比,消融壞死區(qū)可見明顯纖維組織增生、凝固性壞死,仍可見少量炎癥細胞及組織細胞反應。術后3月同周圍正常心肌相比,消融壞死區(qū)可見明顯纖維組織增生、凝固性壞死,未見明顯炎癥細胞侵潤。結論:應用射頻電流消融實驗犬心室流出道間隔心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選擇合適的射頻能量和冷鹽水灌注,損傷深度可達10mm以上,其療效與外科手術切除術和PTSMA相似,能滿足臨床治療需要。術中導管刺激和釋放射頻能量時有可能發(fā)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術后1、3月隨訪中未發(fā)現射頻消融相關的并發(fā)癥,提示射頻消融室間隔早期風險可控,后期療效可靠。該研究為進一步的動物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了有用的參數和實驗依據。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第二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4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谷小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時硝酸鹽對心排出量和心室流出道阻力的影響[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1979年09期
2 凌天佑;吳立群;顧剛;沈永初;潘文麒;金奇;;心室流出道來源特發(fā)性室性早搏的臨床特點分析[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3年04期
3 李樹巖;李淑梅;艾永順;王杰;;射頻消融治療起源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J];吉林醫(yī)學;2005年12期
4 崔麗萍;白啟才;劉春;于杰;;老年男性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臨床特點及與冠心病的關系[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陳彥靜,王有明,馬建偉,王德寶,葛賦貴;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動過速的電生理學基礎[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4年18期
6 姚娟;李國慶;任澎;王勇;;心室流出道圖形室性期前收縮的心電圖特征及射頻消融治療[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8年08期
7 高琴;侯湘嶺;;體表心電圖鑒別心室流出道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的起源[J];臨床薈萃;2007年02期
8 張勁林,王方正,馬堅,楚建民,方丕華,張澍;體表心電圖鑒別心室流出道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的起源部位[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4年08期
9 吳曉羽;李為民;譚震;梁兆光;谷宏越;王召軍;曲秀芬;劉少穩(wěn);;起源于左右心室流出道心動過速和早搏的射頻導管消融治療[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年07期
10 張勁林,王方正,馬堅,楚建民,方丕華,張澍;體表心電圖鑒別心室流出道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起源部位的價值[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葛賦貴;陳彥靜;;心室流出道的電活動與心電圖U波及特發(fā)性室速的關系[A];中國生理學會第五屆全國心血管、呼吸和腎臟生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葛賦貴;;從比較心電圖學論U波與心室流出道除極化的關系[A];中國生理學會第五屆比較生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娜;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術前體表心電圖定位分析[D];山東大學;2016年
2 闞通;心室流出道間隔射頻消融的動物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3890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138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