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GDF-15和sST2與慢性心力衰竭相關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血清GDF-15和sST2與慢性心力衰竭相關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生長分化因子15 可溶性ST2 心力衰竭 慢性 腦鈉肽 心功能
【摘要】:目的:通過測定觀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前后血清生長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和可溶性血清基質(zhì)裂解素(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 ST2)水平變化,分析其與腦鈉肽、射血分數(shù)等指標的相關性,并探討多指標聯(lián)合檢測在心力衰竭心功能診斷和病情客觀評估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連續(xù)入選2014年11月-2015年8月于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心內(nèi)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入選標準參考第8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內(nèi)科學》和2014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按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心功能分級分NYHA III級24例,NYHA IV級46例;按基礎心臟疾病分冠心病及擴張型心肌病(簡稱擴心病)各35例。以同期臨床診斷單純高血壓及心律失常患者31例作為對照組。所有入選患者入院后在常規(guī)檢查基礎上完善GDF-15和sST2檢測,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患者出院前復查,均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并收集入選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超聲心動圖資料、腦鈉肽水平及實驗室指標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1心衰組與對照組BNP、GDF-15、sST2比較水平明顯增高,結(jié)果為1035(522,1440)pg/ml vs 58(34,78)pg/ml,850(787,998)pg/ml vs 213(98,366)pg/ml,7222(5054,10123)pg/ml vs 2796(1945,5210)pg/m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組NYHA III級與NYHAIV級患者BNP、GDF-15、sST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隨NYHA分級的增高而增加,NYHA III級與NYHA IV級各指標比較,結(jié)果為491(204,871)pg/ml vs 1195(959,1825)pg/ml,835(733,898)pg/ml vs 897(798,1083)pg/ml,5767(3570,8733)pg/ml vs2796(1945,5210)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心衰組治療前后血清GDF-15、sST2、BNP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增高,但心衰組治療后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心衰組BNP、GDF-15、sst2水平治療前后與對照組比較分別為1035(522,1440)pg/mlvs490(193,859)pg/mlvs58(34,78)pg/ml,850(787,998)pg/mlvs704(480,774)pg/mlvs213(98,366)pg/ml;7222(5054,10123)pg/mlvs4692(3443,7280)pg/mlvs2796(1945,5210)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心衰組超聲心動圖各指標水平與對照組比較,lad、lvedd、lvmi水平明顯增高,lvef、rwt水平明顯減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分別為46.2±7.4mmvs31.8±4.7mm,66.1±10.7mmvs47.7±4.4mm,178.4±54.8g/m2vs94.5±19.8g/m2,36.7±11.8%vs60.5±6.0%,0.28±0.06vs0.37±0.05。心衰組lad、lvedd、lvmi水平隨心功能分級的升高而增高,lvef、rwt水平隨心功能分級的升高而降低,nyhaiii級與nyhaiv級比較,結(jié)果分別為45.8±7.3mmvs46.5±7.5mm,62.0±11.1mmvs68.2±10.0mm,167.6±61.9g/m2vs184.0±50.6g/m2,43.0±11.6%vs33.4±10.6%,0.30±0.05vs0.26±0.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將所有入選心衰患者按心臟基礎疾病分為冠心病組和擴心病組,擴心病組年齡、bmi、血壓、lvef、rwt水平低于冠心病組,結(jié)果依次為57.9±12.9歲vs72.7±7.4歲,22.6±2.5kg/m2vs24.3±3.8kg/m2,118.2±19.8mmhgvs134.2±18.2mmhg,75.5±11.1mmhgvs82.9±12.9mmhg,30.5±9.4%vs42.9±10.7%,0.25±0.04vs0.30±0.06,擴心病組lad、lvedd、lvmi、bnp水平高于冠心病組,結(jié)果依次為48.9±7.8mmvs43.5±5.8mm,71.2±8.2mmvs61.0±10.6mm,201.1±52.5g/m2vs155.6±47.8g/m2,1090(903,1798)pg/mlvs838(292,1250)pg/m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gdf-15、sst2水平比較,結(jié)果分別為842(774,1080)pg/mlvs869(787,941)pg/ml,6913(4903,9577)pg/mlvs7634(5193,10976)pg/m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bnp、sst2、gdf-15與nyha心功能分級、lvmi均呈正相關(r=0.579,0.339,0.305;0.449,0.351,0.236;p均0.05),與lvef、rwt均呈負相關(r=-0.496,-0.380,-0.255;-0.409,-0.257,-0.298;p均0.05),sst2、gdf-15與bnp均呈正相關(r=0.289,0.300;p均0.05)。6roc曲線分析顯示,bnp、gdf-15、sst2區(qū)分心力衰竭患者nyhaiii級和nyhaiv級的roc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52、0.678和0.706(P均0.05),最佳截斷點分別為884pg/ml、855pg/ml和5947pg/ml,敏感度分別為80.4%、58.7%和76.1%,特異度分別為79.2%、70.8%和62.5%。BNP+GDF-15、BNP+sST2和BNP+GDF-15+sST2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80、0.848和0.874,靈敏度分別為78.3%、82.6%、78.3%,特異度分別為83.3%、79.2%、83.3。結(jié)論:1血清GDF-15、sST2水平能夠反映心衰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是評估心功能的有效指標,可成為判斷心力衰竭新的生物標志物。2血清GDF-15和sST2水平不易受年齡、性別、體質(zhì)量指數(shù)等因素影響,可獨立于BNP用于心力衰竭診斷及預后評估。3血清GDF-15和sST2檢測可作為BNP、超聲心動圖重要的補充手段,對心力衰竭診斷與鑒別有一定意義,且多指標聯(lián)合檢測更能有效提高心力衰竭診斷效能。
【學位授予單位】:承德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41.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義新,朱秀華,危金松;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48例[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0年08期
2 龍仕柏;乙莫克舍: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種新方法[J];國外醫(yī)學(內(nèi)科學分冊);2001年11期
3 何軍,劉曉方;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對慢性心力衰竭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活性的臨床干預研究進展[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2年06期
4 范建明;倍他樂克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病人30例[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3年02期
5 徐會強;倍他樂克治療慢性心力衰竭43例療效觀察[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6 周紅漫;輔酶Q_(10)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原醫(yī)刊;2003年10期
7 蘇哲坦;慢性心力衰竭貧血在英國的患病率及其基本原因[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3年05期
8 毛秀菊;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26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3年04期
9 芮喜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皮膚變化[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3年06期
10 韓立新;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56例[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4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溫霞;趙興勝;徐峰;付二團;賀文帥;蘇布道;馬之嘉;;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醫(yī)院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顧性調(diào)查[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8年
2 張清友;葉青;杜軍保;立萬鎮(zhèn);;紐約大學兒科心力衰竭指數(shù)在小兒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10年
3 吳永娟;;慢性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A];全國內(nèi)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4 施仲偉;;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仍然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首選藥物[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6年
5 馬依彤;李霞;王朝霞;;18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貧血的臨床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6年
6 曾潮峰;;肌氨肽苷治療慢性心力衰竭40例療效觀察[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6年
7 劉艷萍;張偉峰;魏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次入院的原因探討[A];河南省護理學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7年
8 劉玉輝;;左卡尼丁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8年
9 胡英花;楊志敏;王艷杰;錢海燕;;慢性心力衰竭發(fā)作頻率的相關因素調(diào)查分析[A];中國心臟大會(CHC)2011暨北京國際心血管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楊小芳;施小青;;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干預[A];中國心臟大會(CHC)2011暨北京國際心血管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春生;治慢性心力衰竭方[N];民族醫(yī)藥報;2003年
2 朱荻;倍他樂克安全有效[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5年
3 莎吉丹·斯拉木 熱比亞·阿不里米提;維吾爾醫(y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26例療效報告[N];民族醫(yī)藥報;2007年
4 胡大一;慢性心衰的干預基地應建在社區(qū)[N];健康報;2004年
5 ;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6 周寧人;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存活率[N];大眾衛(wèi)生報;2007年
7 李軍;急性心力衰竭與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償鑒別[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8 湖南省漢壽縣人民醫(yī)院 彭鋒;對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的調(diào)查與分析[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9 夏洪平 張步升 張楠;抗凝治療使早期心衰患者受益[N];健康報;2005年
10 劉彥兵;慢性心力衰竭有合并癥者的藥物治療[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鳳霞;超聲心動圖評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機械運動同步性及其臨床應用[D];武漢大學;2013年
2 張鋒莉;邵榮世教授從脾胃論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3 張葉祥;周宜軒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學術思想總結(jié)及臨床繼承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4 侯麗娜;慢性心力衰竭尿液蛋白標記物的篩選、鑒定及應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朱秋玲;基于復雜網(wǎng)絡技術的慢性心力衰竭證治規(guī)律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6 杜智勇;代謝組學方法評價慢性心力衰竭代謝重構(gòu)的基礎與臨床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吳曉燕;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移植與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細胞動員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8 姚耿圳;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路徑的構(gòu)建與評價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劉尊齊;骨髓單個核細胞移植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實驗和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10 伊t,
本文編號:12463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124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