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4R過表達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AT4R過表達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AT4R 動脈粥樣硬化 早期斑塊形成 晚期斑塊穩(wěn)定性
【摘要】:研究背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一類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實驗證實動脈粥樣硬化(AS)斑塊形成可導致管腔狹窄引發(fā)缺血,而斑塊破裂及血栓形成則可導致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因此,對于AS早期斑塊形成和晚期斑塊穩(wěn)定性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研究的熱點問題。腎素一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在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病理生理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血管緊張素IV型受體(AT4R)是RAS系統(tǒng)中的一員,是一種II型膜蛋白并且屬于鋅金屬肽酶M1家族。同時AT4R被認為是一種胰島素調節(jié)的氨基肽酶(IRAP)并可以通過結合血管緊張素IV (AngⅣ)發(fā)揮作用。在心內膜、心外膜、血管平滑肌細胞、心肌成纖維細胞、冠狀動脈和主動脈內皮細胞等心血管的組織和細胞中都有AT4R的存在。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AT4R可以誘導激活肺內皮細胞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活性并且參與調節(jié)肺動脈的舒張。AT4R還可協(xié)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參與血管重建。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AT4R和Ang Ⅳ共同作用可以改善AngⅡ刺激以及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功能紊亂和損傷。在晚期AS模型中, Ang Ⅳ通過結合AT4R能夠改善內皮功能,增加eNOS活性及降低超氧化物的產生,進而發(fā)揮血管保護作用。這些實驗結果提示Ang Ⅳ可通過結合AT4R,在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中起著保護作用,然而AT4R其本身在AS中發(fā)揮何種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機制尚未見報道,這為我們提供了課題思路和實驗設計方向。研究目的1.探討AT4R過表達對AS早期斑塊形成的影響;2.探討AT4R過表達對AS晚期斑塊穩(wěn)定性的影響;3.闡明AT4R過表達抗AS作用可能的機制。實驗方法1.構建ApoE-/-小鼠AS動物模型(1)早期組:8周齡雄性ApoE-/-小鼠普通飲食適應性喂養(yǎng)3天后給予高脂飲食(0.25%的膽固醇和15%的黃油)8周。高脂飲食至第4周將小鼠隨機分為Ad-AT4R組,Ad-EGFP組和Control組,每組20只。Ad-AT4R組和Ad-EGFP組分別通過尾靜脈注射攜帶有AT4R的腺病毒、空病毒載體,病毒滴度為2×109PFU,體積為200μL。 Control組同時注射等量的PBS溶液。2周后重復注射一次。繼續(xù)高脂飲食至第8周處死小鼠。(2)晚期組:8周齡雄性ApoE-/-小鼠全程高脂飲食14周。高脂飲食至第2周行右頸總動脈套管植入術,套管長度為2mm,內徑為0.3mm,外徑為0.5mmm。第10周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斑塊形成情況并將小鼠隨機分為三組:Ad-AT4R組,,Ad-EGFP組和Control組,每組20只,分別通過尾靜脈注射攜帶有AT4R的腺病毒、空病毒載體及等量的PBS溶液。病毒滴度為2×109PFU,體積為200μL。2周后重復注射一次。繼續(xù)高脂飲食至第14周處死小鼠。2.體重及血糖、血脂的檢測小鼠處死前禁食,稱量體重并于左心室穿刺取血,收集血清,檢測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糖(GLU)。3.早期斑塊面積的檢測取早期組小鼠的主動脈根部包埋成石蠟標本并常規(guī)5μm切片,HE染色。另取主動脈根部沖洗,OCT包埋,常規(guī)5μm冰凍切片,油紅o染色,同時行主動脈大體油紅o染色。使用Image-Pro Plus 6.0軟件計算陽性染色面積占相應主動脈管腔的面積百分比。4.晚期斑塊的檢測(1)易損指數(shù):OCT包埋晚期組小鼠的右頸總動脈,常規(guī)5μm冰凍切片并行油紅O染色、HE染色及天狼猩紅染色。免疫組化檢測斑塊內巨噬細胞(MOMA-2)以及平滑肌細胞(SMC)的含量。使用Image-Pro Plus 6.0軟件計算陽性染色面積占AS斑塊面積的百分比。易損指數(shù)根據(jù)以下公式計算:易損指數(shù)=(巨噬細胞百分含量+脂質百分含量)/(平滑肌細胞百分含量+膠原百分含量)。(2)免疫組化:采用免疫組化的方法檢測斑塊內促炎性因子IL-6、TNF-a及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MMP-9的表達。使用Image-Pro Plus 6.0軟件計算陽性染色面積占AS斑塊面積的百分比。(3) Western Blot:提取晚期組小鼠右頸總動脈的組織蛋白,并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檢測促炎性因子IL-6、TNF-a,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MMP-9以及RAS系統(tǒng)其他組分比如AT1R、 T2R、MasR、ACE、ACE2的蛋白表達水平。使用ImageJ軟件分析蛋白表達含量。(4)明膠酶譜:提取晚期組小鼠右頸總動脈的組織蛋白,采用明膠酶譜的方法檢測MMP-2及MMP-9的活性。使用Image J軟件分析。5.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所得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誤(mean ±SEM)表示。組間差異采用單因素的方差分析(ANOVA). 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早期組1.1 AT4R過表達對ApoE-/-小鼠體重及血糖血脂的影響Ad-AT4R組、Ad-EGFP組和Control組三組之間小鼠的體重及血糖(GLU)、血脂指標(TG、TC、HDL-C、LDL-C)之間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1.2 AT4R轉染效率的測定小鼠肝臟和主動脈根部斑塊可見明顯顆粒狀黃綠色熒光,提示病毒成功轉染至小鼠體內;Western Blot檢測Ad-AT4R組小鼠主動脈組織蛋白表達,發(fā)現(xiàn)AT4R表達量明顯高于Ad-EGFP組和Control組(P0.05),說明AT4R成功過表達。1.3 AT4R過表達對AS早期斑塊的形成的影響與Ad-EGFP組及Control組對比,Ad-AT4R組小鼠主動脈根部AS斑塊面積百分比明顯降低(P0.05),而Ad-EGFP與Control組之間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2.晚期組2.1 AT4R過表達對ApoE-/-小鼠體重及血糖血脂的影響Ad-AT4R組、Ad-EGFP組和Control組三組之間小鼠的體重及血糖(GLU)、血脂指標(TG、TC、HDL-C、LDL-C)之間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2.2 AT4R轉染效率的測定小鼠右頸動脈斑塊內可見明顯顆粒狀黃綠色熒光,提示病毒成功轉染至小鼠體內;Western Blot檢測Ad-AT4R組小鼠主動脈組織蛋白表達,發(fā)現(xiàn)AT4R表達量明顯高于Ad-EGFP組和Control組(P0.05),說明AT4R成功過表達。2.3 AT4R過表達對AS晚期斑塊的穩(wěn)定性的影響與Ad-EGFP組和Control組對比,Ad-AT4R組小鼠頸動脈斑塊內巨噬細胞及脂質百分含量降低(P0.05),平滑肌細胞和膠原含量增加(P0.05),斑塊易損指數(shù)明顯降低(P0.05),而Ad-EGFP組與Control組之間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2.4AT4R過表達對晚期斑塊內炎性因子IL-6、TNF-a的表達水平的影響與Ad-EGFP組及Control組對比,Ad-AT4R組小鼠頸動脈斑塊內炎性因子IL-6、TNF-a蛋白表達下降(P0.05),Ad-EGFP組與Control組之間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2.5 AT4R過表達對晚期斑塊內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達和活性的影響與Ad-EGFP組及Control組對比,Ad-AT4R組小鼠頸動脈斑塊內MMP-2、 MMP-9蛋白表達降低(P0.05),且MMP-2和MMP-9的活性降低(P0.05),Ad-EGFP組與Control組之間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2.6 AT4R過表達對晚期斑塊內RAS其他組分的影響與Ad-EGFP組及Control組對比,Ad-AT4R組小鼠頸動脈斑塊內RAS其它組分(AT1R, AT2R, MasR, ACE and ACE2)蛋白表達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1.AT4R過表達可通過降低斑塊內脂質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斑塊的形成;2.AT4R過表達可減少晚期斑塊內巨噬細胞和脂質含量,增加平滑肌細胞和膠原含量,從而降低斑塊易損指數(shù),增加斑塊穩(wěn)定性;3.AT4R過表達可降低斑塊內IL-6、TNF-a的表達,從而減輕炎癥、穩(wěn)定斑塊;4.AT4R過表達可降低MMP-2、MMP-9的表達及其活性,從而抑制ECM降解,穩(wěn)定斑塊;5.AT4R過表達對RAS系統(tǒng)其它成員(AT1R、AT2R、MasR、ACE、ACE2)的表達沒有影響。
【關鍵詞】:AT4R 動脈粥樣硬化 早期斑塊形成 晚期斑塊穩(wěn)定性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43.5
【目錄】:
- 中文摘要6-11
- 英文摘要11-18
- 符號說明18-20
- 前言20-21
- 材料與方法21-35
- 結果35-37
- 討論37-40
- 創(chuàng)新點與局限性40
- 結論40-41
- 附表41-42
- 附圖42-52
- 參考文獻52-57
- 致謝57-58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58-59
- 附件5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軍平;許穎智;李明;李良軍;彭立;楊萃;周亞男;張光銀;;血管新生在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地位與評價[J];實驗動物科學;2009年05期
2 任麗;王階;馮玲;王淑麗;;冠脈臨界斑塊臨床研究進展及中醫(yī)藥研究思路[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年05期
3 武變瑛;胡嬌嬌;劉福林;許金鵬;;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的影響[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0年06期
4 ;冠心2號方對家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脂的影響[J];新醫(yī)藥學雜志;1972年01期
5 汪鐘,胡艷華,安巖,黃如松,朱國強,夏人儀,蔡春波,劉連生,李艷萍,張璧姿,劉法錦;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 Ⅰ.中藥有效成份8501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1988年05期
6 韓志華,王彬堯,厲錦華,王長謙,張清,劉建平,何奔,鄭道聲;冠脈造影無明顯狹窄患者斑塊面積大小對血管重構的影響[J];臨床內科雜志;2005年08期
7 梁國慶;柴曉紅;陳少伯;趙季紅;姜鐵民;岳繼華;;冠狀動脈輕中度病變斑塊成分與重構指數(shù)關系的IVUS研究[J];山東醫(yī)藥;2008年42期
8 王冬梅;鄭愛萍;;PAS療法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NO水平及斑塊面積、性質的影響[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1期
9 劉運芳;趙玉霞;燕芳芳;劉艷;李曉楠;于會明;黃濤;;動脈粥樣硬化兔斑塊易損性的血管內超聲評價[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6年07期
10 周冬梅;徐重白;;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中醫(yī)藥治療現(xiàn)狀[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文高;鄭廣娟;吳敏;劉龍濤;殷鏡海;王姍姍;劉美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與中醫(yī)藥干預[A];第五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胡志希;袁肇凱;楊濤;黃獻平;明荷;;養(yǎng)心通脈片對AS白兔斑塊面積、BFGF表達和新生血管數(shù)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診斷學分會成立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李建芝;常青;唐海蘭;黃華梅;關潔賓;李自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的關系[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動脈粥樣硬化專業(yè)委員會五屆一次會議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記者 匡遠深;抗炎治療對顱外狹窄病人更重要[N];健康報;2010年
2 一鳴;40歲以上者多吃蛋黃危害健康[N];中國醫(yī)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慧慧;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前不同時程應用他汀對患者預后及斑塊自噬流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6年
2 李趙歡;血管內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評價斑塊彈性力學特征及他汀藥物療效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3 陳文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4年
4 毛天杰;頸動脈分叉形態(tài)對血流的影響及其與斑塊形成關系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李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wěn)定性及藥物干預的實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6 康晟;中老年自然人群中高敏C反應蛋白與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及斑塊性質的關系[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5年
7 馬志勇;TRPC5通道在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斑塊發(fā)生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8 王貴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MRI和病理對照及臨床應用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9 管學春;血脂異;颊吖跔顒用}重構及斑塊特征的CTA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10 歐陽秋芳;狼瘡伴動脈粥樣硬化小鼠模型中TLR4介導的免疫應答及干預效應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雪;尾加壓素Ⅱ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首都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魏丹丹;AT4R過表達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3 孫孟瓊;出血性絡風內動動物模型構建[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4 張建英;冠脈變異分析及起源變異與斑塊的相關性探討[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溫雅;43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斑塊變化的3年門診隨訪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6 許健;基于EN-MSCT圖像的心血管斑塊危險性特征分析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7 張蛟;應用虛擬組織成像技術評價冠心病患者非罪犯病變斑塊特征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8年
8 李鴻飛;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發(fā)展的免疫機制及茶多酚防治作用的初步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李安;冠心病外周血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變化特點及其與IVUS下斑塊表現(xiàn)特征相關性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09年
10 孫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血管新生及其與斑塊穩(wěn)定的關系[D];軍醫(yī)進修學院;2001年
本文編號:10264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102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