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治療效果與食管下段菌群構(gòu)成變化的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2-21 19:11
目的研究食管下段菌群變化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效果的關系。方法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給予質(zhì)子泵抑制劑規(guī)范治療,在治療前、后分別采集食管下段黏膜樣本,根據(jù)治療效果分為愈合組和愈合不良組,采用宏基因組學高通量DNA測序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術,比較治療前、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構(gòu)成變化。結(jié)果對愈合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豐度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乳桿菌科、乳桿菌屬、雙歧桿菌屬、螺桿菌屬豐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7%(1.5%~3.2%)vs 4.8%(3.0%~10.7%)、2.7%(1.5%~3.2%)vs 4.8%(3.0%~10.7%)、0.7%(0.6%~10.7%)vs 1.4%(1.0%~2.2%)、0.08%(0.04%~0.13%)vs 0.12%(0.08%~0.21%)](P=0.001、P=0.001、P=0.042、P=0.049)。同時對愈合組和愈合不良組治療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豐度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雙歧桿菌屬、螺桿菌屬豐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4%(1.0%~2.2%)vs 0.7%(0.4%~1.1%)、0.12%(0.08%~0.21%)vs 0.07%(0.03%~0....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納入標準:
2)排除標準:
3)退出標準:
1.2 研究方法
1.3 菌群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jié)果
3 討論
本文編號:3747854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納入標準:
2)排除標準:
3)退出標準:
1.2 研究方法
1.3 菌群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jié)果
3 討論
本文編號:37478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374785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