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丁對重度急性胰腺炎保護作用的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icotine on (SAP)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distribution, the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SAP group and nicotine intervention group (0.1, 0.2, 0.3 mg / kg). The changes of serum cytokine level, the differentiation ratio of dendritic cell (DCs) subsets in spleen and the effect on mortality of SAP mice were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0.3mg/kg nicotine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SAP (P 0.05). In addition, nicotine coul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regulatory DCs in spleen of mice (P 0.05) and decrease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SAP. Conclusion nicotine can reduc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mortality of SAP, and has certain protective effect on SAP.
【作者單位】: 河北北方學院研究生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1醫(yī)院普通外科;
【基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1醫(yī)院院內(nèi)課題(KT2014003)
【分類號】:R57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胡蘭;鄢麟;朱榮濤;龔建平;;Kupffer細胞在急性胰腺炎發(fā)病中的作用[J];重慶醫(yī)學;2014年20期
2 王興鵬;李兆申;袁耀宗;杜奕奇;曾悅;;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3,上海)[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3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洪流;姜錦林;;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輕癥急性胰腺炎療效觀察[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4年01期
2 劉大晟;羅羽宏;李接興;;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手術(shù)與延期手術(shù)治療效果Meta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4年04期
3 張靜;;胰腺炎患者抗菌藥物的合理選用[J];當代醫(yī)學;2014年22期
4 王立娟;查君敬;黃利娟;方長太;;BISAP評分對急性胰腺炎嚴重度及病死率評估的應(yīng)用價值[J];安徽醫(yī)學;2014年10期
5 張代義;陳衛(wèi)昌;;免疫細胞在急性胰腺炎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5年01期
6 潘濤;付國川;劉芙成;;黃芪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胰腺炎并發(fā)腸麻痹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5年02期
7 霍光同;任建東;田伏洲;程龍;駱助林;王瑞豐;向珂;;血漿胰蛋白酶原激活肽濃度與高脂血癥性胰腺炎嚴重程度的相關(guān)性研究[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3年05期
8 朱珊玲;;奧曲肽聯(lián)合烏司他丁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3年23期
9 黎音亮;張峰;孫愛軍;葛均波;;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樹突狀細胞前體的數(shù)量變化及意義[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4年01期
10 李洪燕;馬嫦梅;李星梅;;重癥胰腺炎病人腸內(nèi)營養(yǎng)治療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4年17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潘志遠;膽堿和阿司匹林協(xié)同抗炎作用及其藥理學機制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4年
2 張文斌;PKC信號通路在樹突狀細胞介導(dǎo)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yīng)中作用及機制探討[D];復(fù)旦大學;2013年
3 巫世瑤;從T輔助細胞的分化探討膽堿能抗炎通路對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的保護作用機制[D];中南大學;2014年
4 李佩盈;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移植對實驗動物腦缺血損傷的保護作用[D];復(fù)旦大學;2013年
5 朱武暉;PARP抑制劑5-AIQ對重癥急性胰腺炎肺損傷的保護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6 周宏斌;香煙煙霧暴露誘導(dǎo)的小鼠肺部損傷模型中嗜酸性粒細胞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佳;L選擇蛋白介導(dǎo)人單核細胞源性樹突狀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金冬霞;免疫球蛋白及共刺激分子在冠心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3 楊亭;鹽酸青藤堿誘導(dǎo)血管內(nèi)皮細胞自噬的機制及在抗炎中的作用[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3年
4 李徽徽;選擇性激動黑皮質(zhì)素4型受體對膿毒癥大鼠急性腎損傷的保護作用和機制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李福菁;激活α7nAChR對小鼠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D];南昌大學醫(yī)學院;2013年
6 崔美健;山莨菪堿和新斯的明聯(lián)合治療小鼠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的作用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7 姜海;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診治分析[D];蚌埠醫(yī)學院;2014年
8 王巖巖;甘露糖受體及TLR4信號通路在尼古丁增強樹突狀細胞抗原交叉提呈中的作用[D];廈門大學;2014年
9 賈云飛;急性胰腺炎的中醫(yī)證候特點分析[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10 王當讓;益生菌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D];山東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Sabrina Gea-Sorlí;Daniel Closa;;Role of macrophages in the progress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10年05期
2 Roland Andersson;;Acute lung injury and ARDS in acute pancreatitis: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intervent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年17期
3 Pratima Shrivastava;Madhav Bhatia;;Essential role of monocytes and macrophages in the progress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年32期
4 Juan Vaz;Hamid Akbarshahi;Roland Andersson;;Controversial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s in acute pancreatit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明軍;樹突狀細胞的形成、功能及可能的應(yīng)用[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2001年04期
2 戴盛明,楊春旭;樹突狀細胞異質(zhì)性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生理、病理科學與臨床分冊);2001年04期
3 龔樂羅 ,蘇建中 ,馮久賢;肺癌患者外周血樹突狀細胞的體外擴增及生物學特性的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1年10期
4 時宏珍,戚春建,朱一蓓,席泓,古濤,時文彪,張學光;重組人可溶性CD40配體對樹突狀細胞體外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響[J];上海免疫學雜志;2002年02期
5 周燕瓊,劉小輝;樹突狀細胞的分離擴增與培養(yǎng)技術(shù)研究進展[J];解剖學研究;2002年03期
6 史敦云,汪明春;樹突狀細胞功能亞群及其調(diào)節(jié)因子的研究進展[J];深圳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2年05期
7 王全楚,馮志華;樹突狀細胞基礎(chǔ)研究及其在免疫治療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02年06期
8 姚莉,梁曉俐;樹突狀細胞的凋亡與調(diào)控[J];免疫學雜志;2003年S1期
9 孟哲峰;樹突狀細胞來源的趨化因子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4年01期
10 趙雪倩;樹突狀細胞:可作為免疫抑制劑的藥理學靶點[J];國外醫(yī)學(藥學分冊);2004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濤;杜智;朱爭艷;;樹突狀細胞瘤苗的研究進展(綜述)[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29屆學術(shù)年會暨首屆生物醫(yī)學工程前沿科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潘建平;張明徽;倪衛(wèi)琴;王青青;夏大靜;張立煌;余海;曹雪濤;;γ—干擾素在樹突狀細胞表型和功能成熟中的作用[A];中國免疫學會第四屆學術(shù)大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翁霞;鄧曉輝;馬靜秋;余金妹;梁輝;;不同來源樹突狀細胞的培養(yǎng)研究[A];第三屆全國血液免疫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03年
4 成翔;汪曉鶯;季玉紅;韓毓;吳瓊;;β-1,4-半乳糖基轉(zhuǎn)移酶-Ⅰ在樹突狀細胞中的表達及對其功能的影響[A];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5 劉曉霞;陳育民;;體外誘導(dǎo)生成樹突狀細胞成熟度和激活性的調(diào)控[A];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6 包晶晶;林海霞;馬t,
本文編號:24912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49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