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硬化是消化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病人往往有肝功能受損或者儲備不足,常常合并低蛋白血癥、腹水、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肝性腦病、脾功能亢進、門脈高壓、血小板減少、血容量不足、胃底食管靜脈曲張、腎功能損害、肝肺綜合征等。上述原因,使得肝硬化病人在行手術及各種介入操作時具有較高的風險。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是消化內科常見的介入操作,有多項研究表明肝硬化病人行ERCP操作具有較高的風險,但這種風險也跟肝硬化病人的疾病狀態(tài)相關。而目前關于肝硬化ERCP術后并發(fā)癥的相關文獻報道并不多。通過研究肝硬化病人ERCP術后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有利于對高危病人進行識別,有利于臨床上加強對高危病人的重視,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一、肝硬化患者ERCP術后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分析(一)研究目的通過對我院肝硬化病人行ERCP臨床病例進行回顧性研究,明確術后胰腺炎(PEP)、術后膽管炎、術后出血及術后總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二)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在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行膽管ERCP治療的肝硬化患者的各類資料,詳細記錄患者術前基本情況、術前合并癥、各類檢驗指標、術中操作情況、術后并發(fā)癥。分別以術后胰腺炎、術后膽管炎、術后出血、術后總并發(fā)癥作為因變量,將上述相關因素作為自變量,做相應的單因素分析。(三)研究結果1、本研究共納入223例病人,其中術后總并發(fā)癥為38例,其中包括術后胰腺炎(PEP)10次、膽管炎16次、術后出血9次、心肺并發(fā)癥6次、腦病3次。2、Child-Pugh B和C組患者總體并發(fā)癥率為21.7%,頁顯著高于Child-Pugh A組。Child-Pugh C組患者并發(fā)癥率(37.5%),高于Child-Pugh A組和B組的總并發(fā)癥率(12.6%)。3、PEP的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合并惡性、血小板計數(shù)、堿性磷酸酶(ALP)和膽紅素較高/預切開、膽管細胞刷,是PEP的危險因素。4、術后膽管炎的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ALP較高、是術后膽管炎的危險因素,而白蛋白是其保護因素。5、術后出血的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腹水、術中出血、膽紅素(TBIL)較高、PT延長、INR較高,是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6、術后總并發(fā)癥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腹水、食管靜脈曲張、合并惡性、TBIL較高、PT延長、INR較大、ALB水平較低、膽管支架植入是術后總并發(fā)癥危險因素。(四)結論總體上來說,肝硬化病人行ERCP術后并發(fā)癥比例與稍高于正常人,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患者的肝功能和一般狀態(tài)相關。二、肝硬化患者ERCP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評分系統(tǒng)的建立(一)研究目的對肝硬化患者行ERCP術后并發(fā)癥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找出影響肝硬化ERCP術后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建立一個能夠預測肝硬化ERCP并發(fā)癥的風險評分系統(tǒng)。(二)研究方法將第一部分9個P0.1的危險因素進行l(wèi)og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獨立危險因素,將連續(xù)變量轉化為分類變量后,根據(jù)各獨立危險因素的β值進行賦值,建立評估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評分系統(tǒng)。通過ROC分析,了解其效能,并計算其預測并發(fā)癥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等。(三)研究結果1、通過logstic回歸發(fā)現(xiàn)肝硬化ERCP術后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有TBIL,其OR值分別為1.003、而ALB為保護因素OR值為0.935。2、通過將TBIL可分為三段:≤31.4、[31.5-102.4]、≥102.5,用同樣的方法將ALB分為三組:≤30、[31-36]、≥37。通過將該分組進行l(wèi)ogstic回歸,根據(jù)其β值,對上述三組進行賦值,TBIL三組的分值為0、1、2,而ALB三組的分值為1、0、0。其總分為0-3分,通過ROC分析,該評分系統(tǒng)曲線下面積(AUC)為0.689,與Child-Pugh評分、MELD評分的AUC類似。3、通過上述的評分系統(tǒng),所有的病人總分為0-3分,將發(fā)生率類似的得分合并,以1.5分為界,將病人分為高危和低危組。計算其敏感度為89.4%、特異度為41.1%.準確率為49.3%,陽性預測值23.7%、陰性預測值為95%。(四)結論TBIL是肝硬化ERCP術后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而ALB是其保護因素,由TBIL和ALB建立的危險分層系統(tǒng),具有良好預測價值。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第二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57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Mu-Hsien Lee;Yung-Kuan Tsou;Cheng-Hui Lin;Ching-Song Lee;Nai-Jen Liu;Kai-Feng Sung;Hao-Tsai Cheng;;Predictors of re-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hemostasis for delayed post-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bleeding[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6年11期
2 Varayu Prachayakul;Pitulak Aswakul;;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related perforation: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14年10期
3 李德民;趙潔;趙秋;覃華;王波;李榮香;張敏G;胡繼芬;楊敏;;Safety and Efficacy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f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in Liver Cirrhotic Patients[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2014年04期
4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ERCP學組;胡冰;麻樹人;李兆申;;內鏡下逆行膽胰管造影術(ERCP)診治指南(2010版)[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0年06期
5 李琴,王寶恩,賈繼東;肝功能分級的演變及特點:從Child到MELD[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年05期
6 周益峰;張嘯;張筱鳳;郭英輝;呂文;林秀英;厲有名;;156例合并肝硬化的膽胰疾患ERCP臨床分析[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9年09期
,
本文編號:
23002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30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