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與小腸細菌過生長關系的臨床研究
本文關鍵詞:腸易激綜合征與小腸細菌過生長關系的臨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鄭州大學》 2012年
腸易激綜合征與小腸細菌過生長關系的臨床研究
時利可
【摘要】:背景與目的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種全球性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人們普遍認為IBS的癥狀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最近有一些資料提示IBS可能與腸道細菌過生長(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 overgrowth, SIBO)有一定的相關性。本實驗應用葡萄糖呼氣氫試驗(glucose hydrogen breath test, GHBT)診斷IBS患者SIBO發(fā)病情況,了解IBS患者SIBO發(fā)生率和正常人間有無差別;了解腹瀉型和便秘型IBS患者的SIBO發(fā)生率有無不同;來分析IBS與SIBO相關性。 研究對象與方法 選擇2011年3月到2012年1月到本院消化內科門診診治及住院治療,符合實驗標準的IBS患者42例,來自本院身體健康的職工13例。對42例IBS患者(試驗組)及13名健康志愿者(對照組)進行研究,按大便性狀將42例IBS患者分為腹瀉型IBS(IBS-D)組、便秘型IBS(IBS-C)組,全部受試者均接受GHBT檢測SIBO情況,分別記錄患者的癥狀,SIBO陽性率和呼氣氫所有濃度值,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陽性率和呼氣氫濃度值比較,進一步證實IBS和SIBO之間的關系。 結果 IBS組42例中檢出30例存在SIBO,陽性率為71.43%;對照組13例檢出1例患者存在SIBO,陽性率為7.69%;兩組統(tǒng)計學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IBS-D組、IBS-C組陽性率分別為68.18%和75.00%,兩組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結論 SIBO在IBS病人中發(fā)生率很高,IBS與SIBO關系密切;但IBS分型與SIBO相關性無差異。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57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兆申;腸易激綜合征內臟高敏感性研究現(xiàn)狀和展望[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2 楊云生,周殿元,張萬岱,宋于剛,張振書,馮福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道電活動和胃腸激素[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1999年09期
3 劉雁冰 ,劉菲 ,袁耀宗;腸道炎癥與腸易激綜合征[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4年06期
4 陳忠龍;吳小南;;腸粘膜屏障與胃腸疾病[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7年02期
5 孫剛,楊云生,彭麗華,王巍峰;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5-羥色胺能神經(jīng)通路的研究[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03年S1期
6 張細元;腸易激綜合征病因研究進展[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3年04期
7 丁元偉,何興祥,趙英恒,陳德;便秘型和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肛門直腸運動及直腸感覺功能的檢測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年08期
8 林金坤,陳旻湖,陳祺,李初俊,胡品津;腸易激綜合征電子氣壓泵(barostat)肛門直腸運動感覺功能測定[J];胃腸病學;2003年S1期
9 潘國宗;;腸道感染在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中的作用[J];胃腸病學;2006年06期
10 查慧;謝小平;侯曉華;;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直腸順應性[J];胃腸病學;2006年0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淑英;于洪川;王寒;;試驗性趾葉炎小鼠腸組織中P物質的表達[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16期
2 左戎;王巧民;;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黏膜肥大細胞與IL-2、IFN-γ的表達及意義[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3 左戎;王巧民;張旭;胡聞;楊清峰;;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黏膜超微結構的變化與腸黏膜屏障功能障礙的關系[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4 欽丹萍;康年松;韓建新;任永葆;占永標;;痛瀉要方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內臟高敏感性及肥大細胞活化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5 屈景輝;楊向東;;影響直腸順應性的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8年01期
6 楊向東;趙向東;岳朝馳;陳小朝;;影響肛管直腸動力的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8年04期
7 翟俊山,李楠;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胃腸激素與免疫細胞變化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5年09期
8 董文珠,鄒曉平,鄒多武,李兆申,許國銘,朱愛勇,龔燕芳;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黏膜神經(jīng)肽陽性纖維與肥大細胞的關系[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9 趙菊輝;董蕾;郝筱倩;;多種胃腸激素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小腸運動功能的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10期
10 林咸楚;黎宏章;曾萬里;;副傷寒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情況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yī)學;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儲浩然;丁義俠;薛西林;孔紅兵;;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臨床及機理研究概況[A];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全國第十九屆針灸臨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儲浩然;丁義俠;薛西林;孔紅兵;;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臨床及機理研究概況[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3 尹小君;;從腦-腸軸角度探討腸易激綜合征及其中醫(yī)治療[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4 甘淳;徐義勇;;疏肝理氣潤腸法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及其調節(jié)胃腸激素的研究[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第十九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暨國家級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7年
5 戚莉;周恩華;吳煥淦;馬曉芃;黃文燕;秦秀娣;;針刺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蠕動的即時效應觀察[A];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下集)[C];2009年
6 支晨陽;周建華;;腸易激綜合征的現(xiàn)代臨床研究進展[A];中醫(yī)肛腸理論與實踐——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大會暨二零一零年中醫(yī)肛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10年
7 石君杰;戴玉英;王海云;;寧腸湯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細胞因子作用的實驗研究[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研討會專輯[C];2007年
8 文學銓;;腸易激綜合征的研究進展[A];貴州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亮見;穴位埋線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遲玉花;基于腦腸相關理論的靈菇合劑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功能性便秘動力學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杜廣中;針灸足三里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機理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李晶;馮五金教授脾胃學術思想繼承及運用“六位一體”理念治療“腹瀉型IBS”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5 王利華;腸道感染、精神因素、應激與腸易激綜合征[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6 楊崇美;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食物過敏的初步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7 陳曉剛;小兒再發(fā)性腹痛的脾胃濕熱證與腸道微生態(tài)關系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8 姚欣;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黏膜蛋白質的篩選與鑒定[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8年
9 朱青艷;電針上巨虛對急性束縛應激大鼠結腸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及中樞機制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8年
10 薛冰;腸炎后腸系膜傳入神經(jīng)敏感性變化及其機制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春花;益氣健脾法治療化療后腹瀉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梁育岑;大黃對圍手術期不同時間肝部分切除大鼠腸粘膜屏障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朱力陽;四逆散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實驗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賀曉芳;白術茯苓湯及提取組分對脾氣虛泄瀉大鼠腸粘膜免疫功能的影響[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馬鋒;情志干預配合加味痛瀉要方治療D-IBS肝郁脾虛證的臨床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楊雪艷;PAR-2在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中表達的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11年
7 陳啟銘;腸三針結合灸百會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梁小霞;不同證型便秘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調查研[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董倩;加味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脾氣虛型)的臨床觀察[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郭紅;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多因素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兆申,詹麗杏,鄒多武,許國銘,滿曉華,龔艷芳;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致大鼠內臟高敏感的研究[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2 楊云生,周殿元,張萬岱,宋于剛,張振書,馮福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道電活動和胃腸激素[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1999年09期
3 王偉岸,錢家鳴,潘國宗;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1年02期
4 李延青,王艷梅,呂國蘋,顧曉萌,郭玉婷,左秀麗,張海燕,李君曼;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內臟高敏感性的研究[J];胃腸病學;2003年S1期
5 林金坤,陳旻湖,陳祺,李初俊,胡品津;腸易激綜合征電子氣壓泵(barostat)肛門直腸運動感覺功能測定[J];胃腸病學;2003年S1期
6 詹麗杏;李兆申;;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年10期
7 任一鳴,何綺娜,劉潔東,何平,馮子壇,王玉瑾;乳果糖氫呼吸試驗測定口-盲腸傳遞時間[J];新消化病學雜志;1997年01期
8 陳仕珠;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華人消化雜志;1998年12期
9 詹麗杏,鄒多武,許國銘,李兆申,尹寧,張梅琴;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結腸運輸試驗及直腸感覺閾值比較[J];中華消化雜志;2002年01期
10 穆標,王邦茂,劉之武,黃乃霞,劉文天;一氧化氮能神經(jīng)調節(jié)異常在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中的作用[J];中華消化雜志;2002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玉,周清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43例[J];國醫(yī)論壇;1998年04期
2 合一;;僅次于感冒的常見病[J];藥物與人;2001年03期
3 陳仕珠;;去郁敏治療腸易激綜合征[J];藥學實踐雜志;1988年03期
4 王振坤;;腸易激綜合征[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1988年05期
5 ;腸易激綜合征科研病例選擇標準[J];臨床薈萃;1992年02期
6 高正今;曾祥質;;中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72例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yī)雜志;1992年04期
7 陳孝明,察立勉,潘秀珍;腸易激綜合征的肛門直腸動力特征[J];中華消化雜志;1994年S1期
8 陳雅民,丁廣庭,傅清源;中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20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4年01期
9 王琦;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南京鐵道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10 崔新成;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腸易激綜合征96例[J];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200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年松;欽丹萍;;精神心理因素對腸易激綜合征的影響及中醫(yī)情志理論對其認識[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暨2010年脾胃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2 吳佳愉;袁耀宗;;治療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對改善腸易激綜合征癥狀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3 趙文周;安巧花;;痛瀉要方結合心理疏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92例[A];中醫(yī)肛腸理論與實踐——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大會暨二零一零年中醫(yī)肛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張楊;;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廉驗特色選析[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二十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8年
5 曾耀明;黃臘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44例臨床觀察[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四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2年
6 陳英;;辨證論治治療腸易激綜合征30例觀察[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六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7 吳允耀;;從心小腸藏象論治腸易激綜合征[A];第二十二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消化疾病診治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8 楊傳華;遲莉麗;;中醫(yī)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思路與方法[A];2011·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大會論文集[C];2011年
9 陳澤奇;邱新建;;從肝論治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療效觀察[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暨2010年脾胃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10 王小琴;;情志相關性腸易激綜合征中藥治療的臨床研究[A];第二十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消化疾病診治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朱曉京 胡曉震;[N];沈陽日報;2010年
2 關春苓;[N];消費日報;2003年
3 ;[N];中國婦女報;2003年
4 ;[N];中國教育報;2003年
5 邢遠翔;[N];健康報;2003年
6 丹文;[N];民族醫(yī)藥報;2003年
7 王文斗;[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8 王潤華 張延榮 紀平;[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9 主任醫(yī)師 龔經(jīng)文;[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4年
10 施仁潮;[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俊康;腸易激綜合征CGC致病和AWA治療的二步效應機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2年
2 魏建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抑郁焦慮狀態(tài)與中醫(yī)證候相關性分析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龍艷芹;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小鼠腸道免疫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李耿誠;加味痛瀉要方治療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5 閆興麗;蜘蛛香環(huán)烯醚萜對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作用及機理探討[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6 陳永萍;針刺對腸易激綜合征不同證型結腸電、腦腸肽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0年
7 陳錫強;易激顆粒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部分機理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8 程宏輝;疏肝健脾法對IBS內臟高敏感性的干預作用及機制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9 余穎聰;腸易激綜合征研究分析及診治新體系的構想[D];浙江大學;2009年
10 姚欣;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黏膜蛋白質的篩選與鑒定[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彬;腸易激綜合征臨床各型的精神心理因素對照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陳淑潔;浙江省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及生活質量評價[D];浙江大學;2003年
3 梁炳君;中醫(yī)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腸易激綜合征量表的研制與考核[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時利可;腸易激綜合征與小腸細菌過生長關系的臨床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5 張維;羅馬Ⅲ和羅馬Ⅱ標準診斷腸易激綜合征的評價[D];延邊大學;2010年
6 陳智豪;中藥肝脾寧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7 周德平;腸易激綜合征心理社會的綜合相關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8 莊惠三;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IBS)中醫(yī)藥治療的文獻分析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9 彭麗華;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建立及其腸道致敏機制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3年
10 浦裕美;P物質在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中的變化及意義探討[D];浙江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腸易激綜合征與小腸細菌過生長關系的臨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92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19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