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失弛緩癥臨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achalasia in 10 years in 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o provide more evidenc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halasi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56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5 in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The general data,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method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1.A total of 156 achalasia inpatients were admitted in recent 10 years, 9 in 2006, 16 in 2015, an increase of 1.78 times. 2156 cases of achalasia, including 63 males and 93 females,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1: 1.48, the average age of diagnosis was 39.81 鹵15.86 years. The mean course of disease was 7.03 鹵6.47 year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chalasia were dysphagia (100%), reflux (92.31%), retrosternal pain (42.31%), weight loss (30.77%), dry cough (6.41%), anemia (3.85%). Esophageal stricture (100%), esophageal dilatation (100%), cardia mouth sign (97.44%), food retention (48.08%), esophagitis (3.21%), esophageal diverticulum (1.92%), gastroscope (100%), esophageal dilatation (84.62%), food retention (49.36%), esophageal mucosal congestion and edema (35.90%), fungal esophagitis (2.56%), esophageal diverticulum (2.56%) .5. The patients received balloon dilatation (43.58%), stenting (30.76%), endoscopic myotomy (10.29%), surgery (8.33%),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2.56%), oral medication (4.49%). The postoperative Eckardt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P0.05), and the effective remission rate was 92.85 after 6 months follow-up. Conclusions 1. The incidence of achalasia was mainly in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and the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had difficulty in swallowing. Reflux i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arium meal and gastroscopy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achalasia.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treat achalasia.
【學位授予單位】:寧夏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7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斌,蔡洪培,張忠兵;賁門失弛緩癥的內鏡治療進展[J];臨床薈萃;2001年01期
2 陸飛鵬;中西藥結合治療賁門失弛緩癥[J];江西中醫(yī)藥;2001年03期
3 朱德禮,褚愛連;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賁門失弛緩癥[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1年04期
4 路小玲,陳忠玉;賁門失弛緩癥誤診1例[J];四川醫(yī)學;2002年09期
5 蘇海燕,王邦茂,劉文天,楊玉龍,呂宗舜,姜葵,張潔,方維麗,汪培山,李海欣;探討賁門失弛緩癥病因的回顧性研究[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03年S1期
6 蘇海燕,劉文天,王邦茂,楊玉龍,呂宗舜,姜葵,張潔,方維麗;賁門失弛緩癥治療療效的對比觀察[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03年S1期
7 孟繁萍,孫春梅,裴惠蘭;兒童賁門失弛緩癥1例[J];黑龍江醫(yī)學;2003年10期
8 吳耀光,孫玉桂;賁門失弛緩癥44例肺功能改變的臨床分析[J];護理研究;2003年14期
9 袁鶴鳴,張國政,何池義,汪玉蘭,吳萬春,韓真;經內鏡球囊擴張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擴張持續(xù)時間的研究[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10 帥曉瑋,謝鵬雁;賁門失弛緩癥[J];中國醫(yī)刊;2003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虞潔;郭繼中;;賁門失弛緩癥的治療策略[A];第二十二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暨消化疾病診治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2 陳焰;宋震亞;唐訓球;錢可大;杜勤;;賁門失弛緩癥患者的食管運動功能障礙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2001年全國胃電圖和胃腸動力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3 張宏博;吳開春;丁杰;樊代明;;內鏡球囊擴張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療效的前瞻性研究-附415例隨訪觀察結果[A];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5年全國胃腸激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野;王俊峰;楊春文;徐進志;張學峰;;復發(fā)性賁門失弛緩癥的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次全國胸心血管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胸外科分冊)[C];2006年
5 李弼民;朱萱;鐘名榮;劉志堅;呂農華;徐萍;喻國花;何懷純;陳幼祥;;賁門失弛緩癥球囊擴張治療10年回顧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6 朱敬松;王傳平;宋靜;;球囊擴張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76例結果分析[A];第八屆全國腫瘤介入診療學術大會、第一屆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介入學護理專業(yè)學組會議暨國家級介入診療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腫瘤介入治療新進展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朱敬松;王傳平;宋靜;;球囊擴張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76例結果分析[A];第二屆全國非血管性與血管性介入新技術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介入放射學新技術提高班論文匯編[C];2005年
8 胡曉鋼;;大球囊擴張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35例體會[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孫桂華;李有志;黃小讓;曾海平;張連軍;;賁門失弛緩癥的內鏡治療[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三次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10 竺楊文;王躍東;謝志杰;;腹腔鏡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A];2006年浙江省微創(chuàng)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特約記者 李君;治療賁門失弛緩癥 腹腔鏡手術有優(yōu)勢[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8年
2 江蘇南京明基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 王壽九 劉洋 程守勤整理;兩法合一治賁門失弛緩癥[N];健康報;2009年
3 高國起;賁門失弛緩癥治療有高招[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4 齊賀彬 徐慧媛;賁門失弛緩癥證治探討[N];健康報;2006年
5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內鏡中心 姚禮慶 周平紅 陳惠芬 整理;經口內鏡技術根治賁門失弛緩癥[N];健康報;2010年
6 于磊 宮小飛;北京同仁醫(yī)院完成全國首例3D腹腔鏡治療賁門失弛緩癥[N];光明日報;2013年
7 靖九江;賁門失弛緩癥腹腔鏡治療有優(yōu)勢[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8 保健時報特約記者 陳惠芬;治療賁門失弛緩癥有新招[N];保健時報;2010年
9 高國起;應用胸腔鏡治療賁門失弛緩癥[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10 周嶸;賁門失弛緩癥的中醫(yī)治療[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湯小偉;粘膜下隧道內鏡技術用于治療賁門失遲緩癥與上消化道粘膜下腫瘤的系列臨床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徐恩斌;乙酰膽堿酯酶基因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4年
3 任渝棠;賁門失弛緩癥飲熱水治療研究[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0年
4 寧守斌;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轉移治療實驗性賁門失弛緩癥[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3年
5 崔釗;超聲內鏡及定時吞鋇檢查在賁門失弛緩癥診療中的應用價值[D];復旦大學;2013年
6 劉慶森;內鏡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彩鳳;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療效分析[D];石河子大學;2015年
2 毛艷會;經口內鏡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近期療效分析[D];四川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馬蓉霞;經口內鏡下食管環(huán)形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效果評價[D];蘭州大學;2015年
4 李紅敏;31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POEM術后臨床癥狀與生活質量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宋子穎;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臨床評價[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俞海艷;改良后的球囊擴張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價值探討[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7 胡萬辛;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治療30例賁門失弛緩癥療效觀察及隨訪[D];山東大學;2016年
8 任博宇;姜樹民教授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經驗擷英[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9 馬曉冰;內鏡下賁門失弛緩癥治療史對POEM術安全性和有效性影響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10 李婉君;賁門失弛緩癥臨床分析[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1907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19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