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皮移植治療皮膚色素脫失相關問題的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微粒皮移植治療皮膚色素脫失相關問題的實驗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微粒皮 琥珀酸脫氫酶 氧耗 黑色素細胞 細胞注射
【摘要】:目的:1.通過觀察不同剪切時間下微粒皮形態(tài)和活力的比較,來確定微粒皮移植中最佳的剪皮時間;2.在裸鼠背部表皮內注射一定濃度培養(yǎng)好的入表皮黑色素細胞,觀察其局部是否出現(xiàn)色素區(qū),該區(qū)域能否隨時間擴大,最大擴展范圍等,為臨床應用積累理論依據(jù)。方法:第一部分:不同剪切時間下微粒皮形態(tài)和活力的比較隨機選取患者8名.每名選取大腿外側刃厚皮(電動刀刻度定為厚0.25mmm)5cm2,切割成五等分,每份1cm2·,其中4份剪成微粒,剪切時間分別為5、10、15、20分鐘,另一份不剪,作為正常對照組。然后對各組進行組織琥珀酸脫氫酶(SDH)和氧耗量的測定。測定完畢后,送部分組織作常規(guī)HE染色.第二部分:人表皮黑色素細胞裸鼠皮內注射后皮膚組織學的初步觀察細胞實驗:購買美國ScienCell公司的人表皮黑色素細胞-深色(HEM-d)原代細胞,復蘇并培養(yǎng)、傳代、凍存等,在倒置相差顯微鏡觀察HEM-d原代及各代細胞的形態(tài)并拍照;首批細胞主要用來觀察和積累培養(yǎng)經(jīng)驗。第二批HEM-d,原代細胞復蘇并傳為一代后,一部分細胞用來做動物實驗,另一部分細胞繼續(xù)傳代培養(yǎng).動物實驗:雄性SPF級裸鼠(BALB/c-nu)5只,背部表皮下注射培養(yǎng)良好的HEM-d一代細胞,此注射的為含有培養(yǎng)基的細胞,濃度為4×104個/ml;設置對照試驗,皮下注射HEM-d的完全培養(yǎng)基.注射后連續(xù)觀察裸鼠表皮是否出現(xiàn)色素變化,色素區(qū)域是否隨時間擴大;并分別于第1d、15d、30d、60d取注射細胞部位的全層皮膚,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保存,做HE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黑色素細胞或黑色素顆粒是否存在及其存在的位置。結果:1.微粒皮剪切有個最佳時間點,時間過長微粒皮的活力逐漸減低。2.人表皮黑色素細胞-深色(HEM-d)注射裸鼠表皮內能夠使其皮膚顯黑色,HE染色顯示裸鼠表皮內存在黑色素細胞,且注射后的細胞已成活,黑色著色區(qū)域實驗期間內逐漸擴大。結論:1.微粒皮剪切有一個最合適的時間,剪切時間過長,顆粒大小變化不大,但其活力逐漸降低。2.體外培養(yǎng)的人表皮黑色素細胞注射裸鼠表皮內能夠使其皮膚顯黑色,并隨著時間逐漸變大;HE染色可見種植部位黑色素細胞形態(tài)正常。這為臨床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微粒皮 琥珀酸脫氫酶 氧耗 黑色素細胞 細胞注射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622
【目錄】:
- 英文縮略詞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部分:不同剪切時間下微粒皮形態(tài)和活力的比較10-16
- 前言10
- 材料與方法10-12
- 結果12-14
- 討論14-15
- 參考文獻15-16
- 第二部分:人表皮黑色素細胞裸鼠皮內注射后組織學的初步觀察16-26
- 前言16
- 材料與方法16-21
- 結果21-24
- 討論24
- 參考文獻24-26
- 全文總結26-28
- 文獻綜述28-41
- 參考文獻36-41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文章情況41-42
- 致謝4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Westerhof W.,Dingemans K.P. ,Hulsmans R.F.H.J. ,羅素菊 ,馮義國;點狀黑色素細胞增多及節(jié)段性黑色素減少斑[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5年02期
2 El-Darouti M.A.;Fawzi S.A.;Marzook S.A. ;羅素菊;;家族性巨大黑色素細胞增生癥[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6年03期
3 李瓊英;程駿;;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一例[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任愛軍;杜鵬;花焱;王亞明;郭勇;;顱內黑色素細胞腫瘤的影像學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9年04期
5 趙光;楊文信;;黑色素細胞的研究近況[J];西南軍醫(yī);2013年02期
6 芮菊生;陳海明;李次蘭;;兩種黑色素細胞染色法的介紹[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年03期
7 何遂鑾;表皮分離——多巴染色顯示黑色素細胞技術[J];廣東解剖學通報;1989年02期
8 Natsuga K.;Akiyama M.;Shimizu T.;李政霄;;1型Hermansky-Pudlak綜合征的黑色素細胞痣中運輸缺陷的超微結構特征顯著[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5年11期
9 Zalaudek I.;Grinschgl S.;Argenziano G.;R. Hofmann Wellenhof;劉艷;;獲得性黑色素細胞痣皮膚鏡檢類型的年齡相關分布[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6年Z1期
10 王國良;林健;公方和;王卓才;;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伴彌漫性黑色素細胞增多癥惡性變1例報道并文獻復習[J];中國神經(jīng)腫瘤雜志;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唐建兵;程飚;李勤;柳大烈;吳燕虹;廖元興;齊向東;;黃褐斑皮膚中黑色素細胞的體外培養(yǎng)[A];中華醫(y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第十一次全國會議、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形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胡文波;顏曙升;;面部黑色素細胞痣的整形手術治療[A];第四屆華東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學術會議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3 羅丹;;根據(jù)病灶的大小和厚度對先天性和后天性黑色素細胞痣的組織學研究[A];2013年全國激光醫(yī)學學術聯(lián)合會議暨2013年浙江省醫(yī)學會整形美容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4 進邦恒雄;j口和彥;佐野友彥;廣部知久;;控制黑色素細胞生命周期的信息傳遞物質鑒定與在其美白技術上的展望[A];第八屆中國化妝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吳春;安曉靜;石群立;周航波;馬恒輝;王海;李南云;周曉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黑色素細胞病變臨床病理觀察[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日程及論文匯編[C];2010年
6 王國良;林健;公方和;王卓才;;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伴彌漫性黑色素細胞增多癥惡性變1例報道并文獻復習[A];2011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7 劉寶國;C.R Goding;;鼠Tbx2基因組結構及其在正常、惡性黑色素細胞的表達[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8 章小曼;吳淑蓮;李暉;;強脈沖光對美白祛斑藥物作用下的鼠皮黑色素細胞的影響[A];中國遺傳學會第十屆全國激光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葉輝、陸健、徐錦庚;溫州醫(yī)學院首次培育成功黑色素細胞[N];光明日報;2002年
2 盧蘇燕;法國:發(fā)現(xiàn)黑痣癌變的機制[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7年
3 安文;如何讓你更加白皙動人(上)[N];中國消費者報;2000年
4 平谷;正確認識美容化妝品[N];大眾科技報;2001年
5 張可喜;日本化妝品公司揭示黑發(fā)變白的深層原因[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1年
6 胡志勇邋王亞寧;載體基因分離技術消退皮膚白斑成現(xiàn)實[N];消費日報;2008年
7 姜允申;皮膚美白的奧秘[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8 吳源;美容,不妨試試中醫(yī)藥[N];大眾衛(wèi)生報;2003年
9 本刊記者 建法;中國,讓細胞核導彈提前發(fā)射[N];中國國門時報;2011年
10 韓冰;只有孕婦才有“蝴蝶斑”嗎[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雷敏;魷魚墨黑色素及黑色素鐵生物活性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樊蕊蕊;毛囊源性黑色素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鑒定[D];吉林大學;2016年
2 王超;微粒皮移植治療皮膚色素脫失相關問題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3 石占全;小鼠黑色素細胞體外分離培養(yǎng)及生物學特性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陳士國;魷魚墨多糖和黑色素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5 姬凱元;α-MSH和lpa-miR-nov-66在羊駝黑色素細胞內的作用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6 楊姍姍;Lpa-miR-nov-66在羊駝黑色素細胞中的作用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4年
7 顧敏舟;一株高產(chǎn)黑色素菌的篩選培養(yǎng)及黑色素的初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6年
8 謝光躍;黑素細胞分布規(guī)律及基因差異表達[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4年
9 申曉亮;慢性應激誘導小鼠毛發(fā)顏色改變及其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10 時黎明;xCT缺陷的Sut黑色素細胞蛋白質組學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142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91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