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瘤的治療
本文關鍵詞:經鼻內鏡巖斜坡及顳下窩腫瘤的外科治療,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垂體瘤的治療
什么是垂體瘤?
垂體位于人腦的正中位置,在鼻根和后腦海中間,與左右耳中間的交會位置。是人體的內分泌“司令部”,分泌多種激素和因子,與人體生長發(fā)育、生殖等關系密切,沒有垂體激素人不可能生存。
垂體瘤,又稱為垂體腺瘤,是一種顱內最常見良性腫瘤,腫瘤發(fā)生率為10-20/10萬,占顱內腫瘤的10%,尸檢中發(fā)現(xiàn)率為20%-30%,并且近年無癥狀小腺瘤有逐漸增多趨勢。清華大學玉泉醫(yī)院神經外科劉海生
垂體瘤是如何發(fā)生的?
人們并不明確,通常有兩種看法:一種是垂體腺瘤起源于垂體自身,,由于垂體細胞過多生長而形成垂體腺瘤;另一種認為垂體腺瘤發(fā)病與下丘腦功能有關,下丘腦功能的異常引起垂體功能亢進、增生產生腺瘤。
垂體瘤是什么樣的?
垂體腺瘤邊界清楚,通常認為無包膜。一般為灰紅色、黃白色、結節(jié)狀,供血豐富,質地隨間質成分的多少而軟硬不等,當有變性時,瘤組織可呈灰白色,可伴有瘤組織壞死、出血或者囊性變。
垂體瘤常產生什么癥狀?
垂體瘤常見癥狀有三種:
1、頭痛;
2、內分泌改變:手腳變大、嘴唇變厚、顴骨突出,皮膚粗糙,人變形了,是為生長激素型垂體瘤;女性閉經、月經紊亂、溢乳、不孕;男性性功能低下、體毛脫落,為泌乳素型垂體瘤表現(xiàn)。其它癥狀還有甲亢、肥胖等等。
3、單眼視力下降、視物范圍縮小、視物重影等。
垂體瘤的治療策略?
手術治療:適用于所有垂體瘤病人,但泌乳素型垂體瘤推薦首選藥物治療。
放射治療:伽馬刀適合于垂體微腺瘤、手術后復發(fā)或者腫瘤術后殘余小于3cm,與視交叉有一定距離者。普通放療適用于侵襲性垂體瘤或者多囊性復發(fā)性腫瘤。
藥物治療:泌乳素型垂體瘤應首選藥物治療。生長激素腺瘤及ACTH腺瘤藥物治療可以縮小腫瘤,改善內分泌癥狀。
內鏡經鼻垂體瘤切除術適合于哪些病人?
經鼻垂體瘤切除手術是治療垂體瘤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其中90%以上垂體瘤可以采用經鼻入路手術。
內鏡手術與傳統(tǒng)顯微手術比較,有明顯的優(yōu)勢:創(chuàng)傷小,腫瘤切除更徹底,病人恢復更快。適合手術的病變包括:
1、各種大小的垂體腺瘤;
2、鞍內型顱咽管瘤或者Rathke囊腫;
3、垂體瘤囊性變或者瘤卒中。
4、啞鈴型垂體瘤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
內鏡經鼻垂體瘤切除術如何做的?
收縮鼻腔粘膜,切開鼻中隔與蝶嵴交界處粘膜,切除蝶竇前壁骨質,進入蝶竇腔;確認鞍底并切除其骨質,鞍底硬膜消毒后用1ml注射器穿刺鞍內,排除動脈瘤;十字形切開硬膜,用刮匙切除腫瘤;內鏡伸入鞍內進行檢查并進一步 切除鞍旁、鞍前和鞍后隱窩處殘余腫瘤;脂肪或者明膠海綿添塞鞍內及蝶竇腔,碘仿紗條添塞術腔,結束手術。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動,術后5-7天出院。術后處理:術后應定期用內鏡檢查鼻腔;術后3~6月復查MRI及垂體激素,觀察腫瘤切除情況。
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后病人注意事項?
1、臥床:術中沒有腦脊液鼻漏,術后第二天下地;
2、鼻腔填塞物:鼻腔填塞物在術后2-4天取出;
3、出院:術后4-5天復查激素、血離子檢查,如果沒有腦脊液鼻漏和發(fā)熱,病人可安排出院。
4、隨訪:術后半年復查頭部MRI及激素檢查,評估腫瘤有無殘余,確定下一步隨訪方案。
我們可以提供的服務?
清華大學玉泉醫(yī)院神經外科擁有先進的Storz及Rudoff內窺鏡手術及影像記錄系統(tǒng),有高速磨鉆和自行研制的內鏡專用手術雙極電凝器。保障了手術療效。
根據(jù)臨床工作和研究發(fā)表的相關文章:
垂體瘤
1、劉海生,張秋航,王世杰王東,鄭佳平,梁暉,陳國強,左煥琮.內鏡經鼻垂體腺瘤切除術.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8, 24(5):331-334.
2、劉勇剛,劉海生,龔樹生,. 內鏡經蝶入路治療老年巨大垂體腺瘤的臨床應用.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10).
3、劉海生,張秋航,嚴波,劉勇剛,姚慧穎,倪志立,楊治宇. 無框架MRI導航下的內鏡經蝶鞍區(qū)腫瘤切除術.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4,(9).
4、劉海生,嚴波,劉勇剛,曲秋懿,姚慧穎,倪志立,楊治宇,張秋航. MRI導航下的內窺鏡經蝶鞍區(qū)腫瘤切除術. 中國內鏡雜志,2004,(11).
5、張秋航,劉海生,楊大章,程靖宇. 影像導航在經蝶垂體腺瘤切除術中的應用[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1).
6、劉海生,張慶豐,楊占泉,孫宇新. 鼻內鏡擴大經鼻蝶竇入路切除巨大垂體腺瘤13例[J]. 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5,(2).
7、劉海生,郭永清,楊占泉,李東源. 內窺鏡經鼻內蝶竇垂體腺瘤切除術[J].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1,(5).
內鏡經鼻顱底手術的其它研究
1、劉海生,楊占泉,張秋航,. 鼻內鏡手術并發(fā)舌下神經癱1例. 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5,(5).
2、劉海生,畢博學,鄭佳平,張秋航,趙小冬,楊占泉,陳國強,. 內鏡經鼻手術治療侵犯顱內的巨大鼻竇黏液囊腫.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6,(1).
3、曲秋懿,王星宇,張秋航,劉海生,. 空蝶鞍綜合征的鼻內鏡外科治療. 實用醫(yī)學雜志,2006,(16).
4、倪志立,劉海生,曲秋懿,呂海麗,嚴波,張秋航,. 顱底術后骨質缺損的鈦網重建[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5).
6、劉海生,劉輝,張秋航,陳業(yè)濤,王東,王世杰,田中磊,王云朋,. 內鏡經鼻顱底手術中骨性解剖標志的臨床意義.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7,(11).
7、劉海生,張秋航,徐洪君. 經鼻內鏡顱底病變的外科手術.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5,(5).
8、張慶豐,劉海生,楊占泉. 鼻內鏡下擴大的經鼻腔蝶竇入路治療鞍周病變的解剖研究和臨床應用. 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5,(11).
9、張秋航,劉海生,孔鋒. 經鼻內鏡巖斜坡及顳下窩腫瘤的外科治療.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7).
10、劉海生,張慶豐,孫宇新,楊占泉. 先天性蝶竇腦膜腦膨出一例.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3).
11、劉海生,曲秋懿,倪志立,劉勇剛,嚴波,姚慧穎,張秋航. 擴大經鼻蝶入路海綿竇的內鏡解剖研究.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4,(12).
本文關鍵詞:經鼻內鏡巖斜坡及顳下窩腫瘤的外科治療,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17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8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