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膜促進干細胞遷移對移植骨血管化及成骨的影響和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23 18:15
背景由感染、創(chuàng)傷、腫瘤導致的大段骨缺損一直是創(chuàng)傷外科領域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骨科醫(yī)師面臨的棘手問題。自2000年Masquelet首先報道膜誘導技術后,引起學者的日益重視,并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研究。近年的研究表明,誘導膜是在骨水泥周圍形成的血運豐富的纖維樣結構,具有減少移植骨吸收、促進血管生成和松質骨皮質化的作用,膜誘導技術治療大段骨缺損,臨床效果穩(wěn)定可靠。膜誘導技術二期取出骨水泥,需要在骨缺損處植骨重建,選擇自體骨移植是治療骨缺損的金標準,但對于成人的大段骨缺損,自體松質骨數(shù)量往往難以滿足要求,因此,自體骨源有限是制約膜誘導技術修復大段骨缺損的主要瓶頸,并且存在供區(qū)疼痛、成骨能力不足、疤痕、感染、失血等并發(fā)癥。部分學者尋求使用或增加自體骨替代物用量,來彌補自體骨源的不足。目前認為,自體松質骨移植可以部分的被同種異體松質骨替代,但不應超過總量的1/3,因為移植物內不包含干細胞和生長因子。因此,能否增加骨替代物的使用比例,以及如何通過干細胞遷移,來促進誘導膜技術中骨替代物的成骨和血管化,將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首先通過構建大鼠誘導膜骨缺損模型,結合人工材料植入,研究誘導膜對植入材...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yī)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11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構建誘導膜模型
陸軍軍醫(y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30—圖2-1構建誘導膜模型2.2.2誘導膜-材料修復模型外觀結果誘導膜大鼠模型制作6周后,再次麻醉大鼠,沿原切口切開皮膚,顯露并細心保護誘導膜,于誘導膜一側股骨中段鉆孔后,分別植入BCP、OSA-SA、OSA-SA-HA材料。6周后脫頸法處死大鼠,取大鼠股骨標本,大體標本見材料已與股骨缺損處良好生長,表面基本平滑(圖2-2)。圖2-2誘導膜-材料修復模型構建2.2.3MicroCT檢測為了了解人工合成材料對骨缺損的重建效果,我們在誘導膜內材料植入后6周,
陸軍軍醫(y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31—對不同組大鼠股骨標本進行了Micro-CT掃描檢查,觀察骨重建情況,可見對照組骨缺損區(qū)少量骨重建,但骨密度較低,其余各材料組密度均高于對照組,其中BCP組骨密度最高,OSA-SA組和OSA-SA-HA組均見不同程度新骨形成(圖2-3A,B)。圖2-3A材料植入6周時Micro-CT掃描a對照組,bBCP組,cOSA-SA組,dOSA-SA-HA組,B各組骨密度分析(*P<0.05,**P<0.01,***P<0.001)2.2.4成骨相關基因表達RT-PCR檢測結果顯示,在1周時,所有誘導膜組的成骨轉錄因子Runx2和BMP-2均有較高表達,說明誘導膜在骨再生早期起到了促進成骨的作用。其中,BCP組在第1周的Runx2表達量提高方面,優(yōu)于OSA-SA組和OSA-SA-HA組,而第1周時BMP-2的最高表達量在OSA-SA-HA組中可以觀察到(圖2-4)。圖2-4材料植入1周時,RT-PCR檢測Runx2和BMP-2的表達量(*P<0.05,**P<0.0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對骨感染控制瓶頸問題的思考[J]. 謝肇.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09)
[2]膜誘導技術結合鎖定加壓鋼板外置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J]. 傅景曙,汪小華,吳宏日,沈杰,黃科,喻勝鵬,謝肇.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09)
本文編號:3514410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yī)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11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構建誘導膜模型
陸軍軍醫(y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30—圖2-1構建誘導膜模型2.2.2誘導膜-材料修復模型外觀結果誘導膜大鼠模型制作6周后,再次麻醉大鼠,沿原切口切開皮膚,顯露并細心保護誘導膜,于誘導膜一側股骨中段鉆孔后,分別植入BCP、OSA-SA、OSA-SA-HA材料。6周后脫頸法處死大鼠,取大鼠股骨標本,大體標本見材料已與股骨缺損處良好生長,表面基本平滑(圖2-2)。圖2-2誘導膜-材料修復模型構建2.2.3MicroCT檢測為了了解人工合成材料對骨缺損的重建效果,我們在誘導膜內材料植入后6周,
陸軍軍醫(y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31—對不同組大鼠股骨標本進行了Micro-CT掃描檢查,觀察骨重建情況,可見對照組骨缺損區(qū)少量骨重建,但骨密度較低,其余各材料組密度均高于對照組,其中BCP組骨密度最高,OSA-SA組和OSA-SA-HA組均見不同程度新骨形成(圖2-3A,B)。圖2-3A材料植入6周時Micro-CT掃描a對照組,bBCP組,cOSA-SA組,dOSA-SA-HA組,B各組骨密度分析(*P<0.05,**P<0.01,***P<0.001)2.2.4成骨相關基因表達RT-PCR檢測結果顯示,在1周時,所有誘導膜組的成骨轉錄因子Runx2和BMP-2均有較高表達,說明誘導膜在骨再生早期起到了促進成骨的作用。其中,BCP組在第1周的Runx2表達量提高方面,優(yōu)于OSA-SA組和OSA-SA-HA組,而第1周時BMP-2的最高表達量在OSA-SA-HA組中可以觀察到(圖2-4)。圖2-4材料植入1周時,RT-PCR檢測Runx2和BMP-2的表達量(*P<0.05,**P<0.0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對骨感染控制瓶頸問題的思考[J]. 謝肇.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09)
[2]膜誘導技術結合鎖定加壓鋼板外置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J]. 傅景曙,汪小華,吳宏日,沈杰,黃科,喻勝鵬,謝肇.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09)
本文編號:35144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35144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