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該研究是為了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cervical totaldisc replacement, CTDR)后,異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的發(fā)生是否會對患者的臨床結局產生負向的影響;(2) CTDR后,對HO進行研究時,,是否應該將患者分為發(fā)生HO組和未發(fā)生HO組;(3)是否更加合理的分類方法。 方法:檢索了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數據庫,檢索詞為“heterotopic ossification”,“total discreplacement*”“arthroplast*”和“artificial”等,利用文獻管理軟件EndNote X7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去重復篩選。本系統(tǒng)評價采用JBJS雜志制定的預后研究的質量評級標準,經修改以評價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主要結局指標為頸痛VAS評分,次要結局指標為上肢痛VAS評分,NDI評分,ROM。頸痛VAS評分,上肢痛VAS評分,NDI評分,ROM均為連續(xù)型變量,選擇均數差(mean difference, MD, or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或標準化均數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原始研究根據HO的McAfee分型標準將患者分組,分組方法有三種。本系統(tǒng)評價將分別在三種分組方法中對結局指標進行分析。此外,研究還進行了亞組分析,分組依據為人工頸椎間盤的類型,即限制型和半限制型。提取的數據包括:第一作者姓名,發(fā)表時間,樣本數量,男女比例,平均年齡,研究設計,隨訪時間,頸痛VAS評分,上肢痛VAS評分,NDI評分,ROM,HO分類標準,各程度HO發(fā)生率,人工間盤類型。納入的研究若缺乏有效數據,則通過電子郵件向原作者索要原始數據。得不到原始數據的研究,對數據進行計算及測量。異質性檢驗方法為Q檢驗和I2檢驗兩種方法。以I250%或者Q檢驗p0.1表示存在明顯異質性。I250%或者Q檢驗P0.1時,選取隨機效應模型,I250%且Q檢驗P0.1時,選取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包括逐一排除單個研究,改變效應模型,改變合并效應量,從而判斷異質性來源并檢驗結論的穩(wěn)定性。通過Begg和Egger檢驗分析發(fā)表偏倚。對樣本量、隨訪時間、發(fā)表時間、各程度骨化發(fā)生率、人工頸椎間盤類型等因素進行回歸分析。所使用的統(tǒng)計分析軟件為stata軟件,作圖軟件為Photoshop軟件。 結果:檢索出原始研究185篇,其中Medline數據庫包含82篇,CENTRAL數據庫包含5篇,EMBASE數據庫包含98篇,最終符合納入標準的原始研究為9篇。9篇原始研究中,有5篇屬于前瞻性的隊列研究,有4篇屬于回顧性的隊列研究;2篇原始研究的證據質量等級為I級,6篇證據質量等級為II級,1篇證據質量等級為III級。樣本數量最少21,最多158,總共包括了444名患者;隨訪時間最短研究對象的年齡分布于18歲至80歲之間;6篇使用了非限制型人工頸椎間盤裝置,3篇使用了半限制型人工頸椎間盤裝置;8篇采用了MCAfee的標準對HO進行分級,1篇采用Mehren標準,經對比,兩種分級標準的內容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在第三種分組方法中,高度HO組與輕度HO組相比,頸部疼痛程度顯著降低,WMD為-1.08,95%CI為(-2.06,-0.10)。上肢疼痛程度顯著降低,WMD為-1.38,95%CI為(-2.46,0.30)。三種分組方法中,兩組之間頸椎椎體活動度均存在顯著差異。除此之外,其他結局指標未見顯著差異。對第一種分組方法中的上肢痛VAS評分的Egger檢驗結果顯示,P=0.045,存在發(fā)表偏倚。其余結局指標效應量均未見發(fā)表偏倚。在亞組分析針對第一分組方法中的頸痛VAS評分、上肢頸痛VAS評分和NDI評分三項結局指標進行,結果顯示非限制型人工頸椎間盤組和半限制型人工頸椎間盤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在敏感性分析中,當兩個原始研究分別被排除時,第一分組方法中的上肢痛VAS評分的結論發(fā)生改變。其他結局指標結論未見不穩(wěn)定。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隨訪時間、樣本量大小、發(fā)表時間、HO發(fā)生率、人工頸椎間盤類型以及證據質量等級等因素均不是造成上述結局指標異質性的來源。而原始研究間的異質性是上述異質性的主要來源。 結論:HO的發(fā)生與人工間盤置換術后臨床結局之間并無相關性。然而HO的嚴重程度卻負向影響臨床結局,這一結論需要今后更多的相關研究來探明,但可見單純將患者根據是否發(fā)生骨化而分組是不合適的。今后關于新的分組方法(影響ROM的HO組與保留ROM的HO組,高度HO和輕度HO組)和CTDR后頸椎穩(wěn)定性還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8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亦凡;陸長富;龔斐;林戈;盧光t;;卵母細胞體外培養(yǎng)時間對單精子胞漿內注射臨床結局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0年22期
2 陶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30例臨床結局[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年11期
3 詹文華;;免疫調理營養(yǎng)對術后患者臨床結局的影響——當前證據和指南解讀[J];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2009年01期
4 王麗娜;李蓉;喬杰;甄秀梅;劉平;;胚胎解凍移植周期移植日和移植后3天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對臨床結局的影響[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0年03期
5 惠建萍;沈舒文;劉力;;基于胃癌前病變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的研究與思考[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年09期
6 劉為民;何麗云;劉保延;訾明杰;;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在癌癥研究中的應用[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0年02期
7 萬崇華;黃新萍;常巍;林岳卿;;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研究述評[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04期
8 雷永紅;劉新華;;呼吸機肺炎的影響因素與臨床結局的關系[J];河北醫(yī)學;2014年02期
9 劉衍波;顏崇超;忻珍樺;譚文福;;臨床試驗數據收集的方法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年04期
10 劉志偉;唐征;徐茵;沈月華;;極低出生體質量兒圍生期高危因素及臨床結局[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年1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為民;劉保延;何麗云;訾明杰;;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在癌癥研究中的應用[A];全國第四次中醫(yī)科研方法學暨花生枝葉治療失眠癥研究成果匯報學術研討會專家講課和學術論文集[C];2009年
2 陸秀娥;高惠娟;黃荷鳳;朱依敏;;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宮內外同時活胎妊娠7例臨床結局分析[A];第四屆長三角婦產科學術論壇暨浙江省2009年婦產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陽曉;;腹膜高通適性對腹適患者臨床結局的影響及其干預策略[A];2008年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腎臟病南京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4 趙霞;張R挽
本文編號:25311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253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