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翻修腰椎融合術后椎間隙感染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vi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space infection after lumbar fusion by interbody forametry technique. [methods] Ten patients with intervertebral space infection after lumbar fusion were treated with intervertebral foramen technique. Visual analogue scores were performed at 1 day,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C-reactive protein (CRP) (CRP) and leukocyte count (WBC) were measured. At the last follow-up, 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rovement of lumbar function, and modified Mac Nab criter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VAS scor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leukocyte count, neutrophil count,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and CR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operation (P0.05), and ODI index in the last follow-up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P0.05). In the last follow-up,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the modified Mac Nab criteria was 90.00%.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trofitt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space infection after revision of lumbar fusion by percutaneous interbody foramentoscopy is definite and worth popularizing.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江西高安市人民醫(yī)院;
【分類號】:R68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宇;腰椎融合術[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年10期
2 姜曉幸,陳統(tǒng)一,張光健;腹腔鏡下腰椎融合術[J];中華骨科雜志;2002年02期
3 郭炯炯,唐天駟;微創(chuàng)腰椎融合術[J];國外醫(yī)學.骨科學分冊;2003年06期
4 譚俊銘;葉曉健;賈連順;李家順;;腰椎融合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6年05期
5 彭寶淦;;腰椎融合術治療椎間盤源性下腰痛[J];頸腰痛雜志;2006年06期
6 鄭召民;李佛保;;對微創(chuàng)腰椎融合術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年05期
7 劉彥斌;賀石生;李明;;微創(chuàng)腰椎融合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年05期
8 秦彥超;馬迅;;腰椎融合術及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年01期
9 王璐璐;陳曉亮;;腰椎融合術的研究進展[J];齊魯醫(yī)學雜志;2011年06期
10 曾昭榮;;腰椎狹窄綜合癥機理的探討[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198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宏琳;周躍;;微創(chuàng)腰椎融合術的研究與進展[A];第八屆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2 白劍強;夏群;徐寶山;張繼東;苗軍;楊強;;腰椎融合術后融合率的評價[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3 范順武;方向前;黃悅;趙鳳東;;下腰椎融合術的相關問題[A];2005年浙江省骨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4 邢丹;馬劍雄;王杰;徐桂軍;馬信龍;宋東輝;;后外側腰椎融合術應用成骨蛋白-1與同種自體骨的系統(tǒng)評價[A];第17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5 邢丹;馬信龍;宋東輝;馬劍雄;王杰;徐桂軍;;后外側腰椎融合術中應用成骨蛋白-1與同種自體骨的系統(tǒng)評價[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陳劍;范順武;;關節(jié)突關節(jié)螺釘在腰椎融合術中的應用進展[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7 陸軍;宋東輝;曾憲帆;楊杰;張蔚然;邢丹;;后外側腰椎融合術應用成骨蛋白-1與同種自體骨的系統(tǒng)評價[A];第二十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分會骨傷科學術年會、第十九屆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8 任忠明;張遠;吳宏飛;;雙側小切口椎旁肌間隙入路在下腰椎融合術中應用[A];浙江省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30年慶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任忠明;吳宏飛;張遠;張玉良;張銀華;;雙側小切口椎旁肌間隙入路在下腰椎融合術中應用[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10 蔣國強;陸繼業(yè);盧斌;羅科鋒;岳兵;樂增年;王如林;韓成鋼;;Dynesys內(nèi)固定術與腰椎融合術的臨床對照研究[A];浙江省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30年慶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通訊員 張獻懷;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治療椎間盤腰痛初顯療效[N];大眾科技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志鋼;羊腰椎后路全椎板減壓椎弓根釘內(nèi)固定與否的力學性質(zhì)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青山;兩種椎間植骨融合方式治療腰椎滑脫的臨床療效的分析[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郜獻雷;改良微創(chuàng)小切口經(jīng)椎間孔入路腰椎融合術的臨床療效[D];山東大學;2016年
3 唐杰;LLIF與TLIF在臨床及影像學上的對比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4 陶曉銳;仿蛙泳泳姿的鍛煉法在腰椎融合術后康復的運用[D];山東大學;2013年
5 林新源;管道下腰椎融合術治療伴退變失穩(wěn)的腰椎間盤突出癥[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6 趙椰楓;腰椎融合術后骶髂關節(jié)源性下腰痛的診斷和治療[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7 鄭慶豐;Mast Quadrant系統(tǒng)下微創(chuàng)腰椎融合術治療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臨床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8 吳寒;后路單節(jié)段腰椎融合術中不同沖洗策略對患者圍手術期預后影響的評估[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周珂;PEEK棒在腰椎融合術中的近期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10 徐輝;成人腰椎峽部裂腰骶髂指數(shù)X線測量及臨床意義[D];山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318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243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