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jié)的重要解剖結構,主要作用為維持膝關節(jié)的前向穩(wěn)定性,前交叉韌帶完全斷裂可造成膝關節(jié)不穩(wěn)并容易發(fā)展為骨性關節(jié)炎,提倡在關節(jié)鏡下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近年來,重建術中前交叉韌帶斷裂殘端的去留問題飽受爭議。提倡前交叉韌帶殘端保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殘端有促進移植韌帶血管化及本體感覺的恢復的作用。前交叉韌帶殘端內發(fā)現(xiàn)了促血管化的纖維細胞(CD34+)和星狀膠質細胞,有自身的獨立性、特性的間充質干細胞,有助于自身韌帶再生,前交叉韌帶內含有數量可觀的機械感受器,而的它們的數量與術后患者本體感覺的形成有正相關聯(lián)系。但也有人認為前交叉韌帶殘端保留會引起一些術后并發(fā)癥,如發(fā)生Cyclops綜合征而引起伸膝關節(jié)活動受限,并且兩者在術后生物力學及生物學方面并沒有差異,保留殘端組也并沒有更好的滑膜覆蓋率。本研究主要是通過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來比較保留或不保留前交叉韌帶殘端重建術的臨床療效。[方法]主要通過對中文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萬方、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外文數據庫:Pubmed、Embase、Ovid、Cochrane等國內外數據庫進行檢索,收集關節(jié)鏡下保留殘端和不保留殘端重建前交叉韌帶對比有關的隨機對照試驗、半隨機對照試驗、前瞻性研究,并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篩選,最終入選12篇文章(5篇英文,7篇中文)。對納入的研究進行質量評估,提取9項結局測量指標(Lysholm評分,IKDC評分,KT-2000值,被動角度再生試驗,軸移試驗,Lachman試驗,獨眼綜合征Cyclops,關節(jié)活動度ROM,移植物磁共振信號系數SNQ)。使用Rstudio軟件分別對9項結局指標進行meta分析,然后對分析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使用漏斗圖及Egger' s檢驗對納入研究進行發(fā)表偏倚分析。最終綜合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結果]各項指標的Meta分析結果:1、Lysholm 評分術前共納入9項研究,576例病例,其中RP組309例,RS組367例,結果提示無差異(MD=0.35,95%CI(-0.55;1.24),p=0.45);術后 3 月共納入 3 項研究,共214例病例,其中RP組105例,RS組109例,結果提示無差異(MD=3.07,95%CI(-2.28;8.43),p=0.26);術后6月共納入4項研究,共284例病例,其中RP 組 140 例,RS 組 144 例;結果提示無差異(MD=3.84,95%CI(-0.45;8.12),p=0.08);術后9月納入3項研究,共214例病例,其中RP組105例,RS組109例;結果提示無差異(MD=2.53,95%CI(-1.04;6.11),p=0.17);術后 12 月納入5項研究,共324例病例,其中RP組160例,RS組164例;結果提示有差異(MD=1.93,95%CI(0.14;3.72),p=0.03);術后末次納入 5 項研究,共 302例病例,其中RP組174例,RS組128例,結果提示有差異(MD=2.01,95%CI(0.38;2.64),p=0.01)。2、IKDC評分術前納入5項研究,共266例病例,其中RP組136例,RS組130例,結果提示無差異(MD=0.38,95%CI(-0.47;1.24),p=0.38);術后 6 月納入 2 項研究,共120例病例,其中RP組60例,RS組60例,結果提示有差異(MD=7.23,95%CI(5.79;8.67),p0.01);術后12月共納入3項研究,共160例病例,其中RP 組 80 例,RS 組 80 例,結果提示無差異(MD=5.52,95%CI(-0.06;11.09),p=0.05);術后末次隨訪納入4項研究,205例病例,其中RP組105例,RS組100 例,結果提示有差異(MD=1.80,95%CI(1.29;2.32),p0.01)。3、KT-2000 值術前共納入3項研究,共290例病例,其中RP組148例,RS組142例,結果提示無差異(MD=-0.19,95%CI(-0.51;0.14),p=0.27);術后 6 月納入 2 項研究,共120例病例,其中RP組60例,RS組60例,結果提示有差異(MD=-O.08,95%CI(-0.13;-0.03),p0.01)。術后12月,共納入2項研究,共120例病例,其中RP組60例,RS組60例,結果提示有差異(MD=-O.22,95%CI(-0.28;-0.16),p0.01);術后末次隨訪納入4項研究,340例病例,其中RP組173例,RS組 167 例,結果提示有差異(MD=-0.19,95%CI(-0.27;-0.12),p0.01)。4、膝關節(jié)彎曲角度被動角度再生試驗平均值術后3月、6月、9月、12月患者的JPS平均值共納入2項研究,共154例病例,其中RP組80例,RS組74例,術后3月結果提示無差異(MD=-0.45,95%CI(-1.78;0.87),p=0.50);術后 6 月結果提示無差異(MD=0.05,95%CI(-1.01;1.11),p=0.93);術后 9 月結果提示無差異(MD=0.27,95%CI(-0.53;1.08),p=0.50);術后 12 月結果提示無差異(MD=0.16,95%CI(-0.45;0.77),p=0.60)。術后12月被動角度再生試驗,共納入2項研究,共110例病例,其中RP組55例,RS 組 55 例。0~35° 組結果提示無差異(MD=-0.69,95%CI(-1.68;0.30),p=0.17);36~65° 組結果提示有差異(MD=-0.48,95%CI(-0.90;-0.07),p=0.02);66~100。組結果提示無差異(MD=-0.39,95%CI(-0.84;0.06),p=0.09)。5、術后末次隨訪患者的關節(jié)彎曲活動度共納入2項研究,154例病例,其中RP組90例,RS組64例,結果提示無差異(MD=1.83,95%CI(-3.57;-7.24),p=0.51)。6、移植物磁共振信號系數術后2-4月,納入2項研究,共147例病例,其中RP組80例,RS組67例。近端組結果提示無差異(MD=3.02,95%CI(-2.33;8.36),p=0.27);中間段組結果提示無差異(MD=3.53,95%CI(-0.04;7.11),p=0.05);遠端組結果提示有差異(MD=1.71,95%CI(0.89;2.53),p0.01)。術后6-9月患者,共納入2項研究共147例病例,其中RP組80例,RS組67例。近端組結果提示有差異(MD=-1.21,95%CI(-1.81;-0.62),p0.01);中間段組結果提示有差異(MD=-2.18,95%CI(-2.80;-1.56),p0.01);遠端組結果提示有差異(MD=-0.69,95%CI(-1.29;-0.10),p=0.02)。術后12-18月患者,共納入2項研究,共147例病例,其中RP組80例,PS組67 例。近端組結果提示有差異(MD=-1.58,95%CI(-1.98;-1.17),p0.01);中間段組結果提示有差異(MD=-1.50,95%CI(-1.97;-1.03),p0.01);遠端組結果提示無差異(MD=0.49,95%CI(0.15;1.60),p=0.24)。7.軸移試驗Meta分析共納入5項研究,共331例病例,其中RP組182例,RS組149例。術前結果提示無差異(MD=0.97,95%CI(0.93;1.02),p=0.27);術后結果提示有差異(MD=1.06,95%CI(1.01;1.12),p=0.02)。8.Lachman 試驗 Meta 分析共納入4項研究,共265例病例,其中RP組146例,RS組119例。術前結果提示無差異(MD=1.00,95%CI(0.97;1.03),p=0.90);術后結果提示無差異(MD=1.02,95%CI(0.96;1.09),p=0.48),。9.Cyclops綜合征Meta分析共納入2項研究,共115例病例,其中RP組60例,RS組55例。結果提示無差異(MD=0.59,95%CI(0.08;4.52),p=0.61)。[結論]1、保殘組比不保殘組在術后Lysholm評分、IKDC評分、KT2000值、軸移試驗及韌帶血管再生情況等方面有更好的臨床效果;2、兩者對比在患者的本體感覺、關節(jié)活動度、Cyclops綜合征和Lachman試驗等結果中沒有明顯差異,與現(xiàn)有臨床研究結果不同,可能是因為納入研究少,樣本量不足,后續(xù)的臨床研究中還需要根據這些設計更強的RTC。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68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其亮;趙蕾;滕學仁;;保留殘端前交叉韌帶重建對膝關節(jié)本體感覺恢復的影響臨床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5年08期
2 胡培興;李瑾;鄭慷;丁少華;;關節(jié)鏡下ACL重建術保留殘端纖維對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5年07期
3 姚楚亮;陳少文;楊焱鑫;王華仁;曾輝;陳杰;廖臻;楊炎彬;;關節(jié)鏡下清除和保留斷裂前交叉韌帶殘端重建術后療效對比[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年04期
4 王偉;彭昊;;紅外線計算機導航輔助關節(jié)鏡下前十字韌帶重建中骨隧道定位的準確性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5年01期
5 尹東;黃宇;孫可;莫冰峰;黃曉;;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保留殘端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4年09期
6 馬利平;朱本珂;賀業(yè)騰;張明;閆新峰;白正武;;保留或非保留ACL殘跡對自體乆肌腱重建ACL術后脛骨骨道影響的對比研究[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7 何川;李彥林;李曉剛;王國梁;王建偉;曹樹海;王慧建;趙灃凱;;前交叉韌帶保留殘端重建術對膝關節(jié)本體感覺功能恢復的療效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4年04期
8 劉海瑞;伍勰;吳瑛;;疲勞因素影響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的非接觸性損傷生物力學[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年07期
9 張抒;陳晨;張軍;王文;周振宇;;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保留殘端韌帶的方法及意義[J];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2013年09期
10 黃長明;董輝詳;范華強;付仰攀;;乆繩肌腱移植單隧道雙束保殘重建前交叉韌帶的療效[J];中國骨傷;2013年05期
,
本文編號:
232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