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CT引導下寰樞椎復位、固定
本文選題:寰樞關節(jié) + 寰樞關節(jié)不穩(wěn)定; 參考:《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年03期
【摘要】:目的:探討術中CT引導下寰樞椎復位、固定手術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5年1月至8月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骨科行術中CT引導下寰樞椎復位、固定術的16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9例,年齡26~68歲,平均49.9歲。16例中12例為陳舊性寰樞關節(jié)不穩(wěn)定或脫位,4例為C2齒突新鮮骨折、脫位。16例中14例進行了寰樞椎植骨融合術,2例僅寰樞椎固定、未進行植骨。術中CT使用時機:(1)在術中置釘前CT掃描評估寰樞椎復位情況;(2)術中寰樞椎椎弓根穿刺過程中,CT掃描引導穿刺方向(其中2例患者聯(lián)合使用3D打印個體化導板和術中CT引導寰樞椎置釘);(3)置釘完成后應用多平面CT重建圖像評估螺釘位置及寰樞關節(jié)復位情況。計算術中CT掃描的次數(shù),將同期實施徒手寰樞椎內(nèi)固定的19例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種術式的置釘準確性。結(jié)果:本組11例術中CT掃描1次、4例2次、1例3次,平均1.4次。16例中CT掃描發(fā)現(xiàn)2例寰椎螺釘位置不佳,在術中進行了修正,未出現(xiàn)神經(jīng)、血管損傷及傷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獲得隨訪,隨訪時間3~10個月,平均6.7個月。16例術后寰樞關節(jié)均獲得解剖復位。術后3個月復查CT見寰樞融合良好(14例),齒突骨折骨性愈合(2例)。11例術前合并脊髓病患者脊髓功能改善,平均JOA評分由12.1分提高至14.4分。至最后一次隨訪均未發(fā)現(xiàn)斷釘、斷棒、內(nèi)固定松動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置釘準確性比較,發(fā)現(xiàn)16例CT組所有寰樞椎螺釘位置均滿意,而徒手置釘組19例中有2例4枚的螺釘位置不佳(10.5%)。結(jié)論:應用術中CT引導下寰樞椎復位、固定術提高了寰樞椎置釘?shù)臏蚀_性,判斷寰樞關節(jié)復位程度更加精確,術中即刻了解螺釘位置,一定程度上避免返修,顯示該術式臨床效果良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T-guided atlantoaxial reduction and fixa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August 2015, 16 cases of atlantoaxial reduction and fix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T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cluding 7 males and 9 females, aged 2668 years,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ird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Of the 16 cases, 12 cases were old atlantoaxial joint instability or dislocation, 4 cases were C2 odontoid fresh fracture, 14 cases of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atlantoaxial fusion and 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atlantoaxial fixation without bone graft. Evaluation of Atlantoaxial reduction by CT scan before Intraoperative Nail insertion. (2) CT scan guided puncture direction during atlantoaxial pedicle puncture (2 cases used 3D printing individualized guide plate and operation) The position of screw and the reduction of atlantoaxial joint were evaluated by multiplanar CT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insertion of atlantoaxial screw was completed. The number of CT scans during operation was calculated and 19 cases of atlantoaxial internal fixation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the two methods. Results: in 11 cases, CT scans were performed once, 4 cases twice and 1 case 3 times, the average time was 1.4 times. Ct scan found that 2 cases had poor position of atlas screw, and no nerve, vascular injury and wound infection were found during the operation.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 10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6.7 months. 16 cases of atlantoaxial joint were anatomically reduced. Ct examination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good atlantoaxial fusion in 14 cases, bony union of odontoid fracture in 2 cases and improvement of spinal cord function in 11 cases with myelopathy before operation. The average JOA score was increased from 12. 1 to 14. 4. To the last follow-up,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broken nail, broken rod and loosening of internal fixation. Compared with the accuracy of nail placement, 16 cases of CT group were found to be satisfactory in all atlantoaxial screw positions, while 2 cases of 19 cases in the bare hand nail group were found to have a poor position of 4 screws (10.5%). Conclusion: using CT to guide atlantoaxial reduction and fixation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tlantoaxial screw insertion, judge the degree of atlantoaxial joint reduction more accurately, know the position of screw immediately during operation, and avoid repairing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is operation is good.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骨科;
【基金】:首都衛(wèi)生發(fā)展科研專項青年項目資助(首發(fā)2014-4-4097)~~
【分類號】:R68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亞偉,楊衛(wèi)山,王琳;不同類型寰樞椎失穩(wěn)的治療[J];河北醫(yī)學;2001年10期
2 李臨齊,呂龍,劉劍峰,武瑞星,黎明,劉江;外傷性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4年04期
3 楊友剛,權(quán)正學;寰樞椎不穩(wěn)和脫位的診治進展[J];頸腰痛雜志;2005年03期
4 權(quán)正學,歐云生,蔣電明,安洪;寰樞椎不穩(wěn)及脫位的外科治療[J];實用骨科雜志;2005年01期
5 劉景發(fā);寰樞椎手術現(xiàn)狀[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5年04期
6 陳學明;張雪梅;李響;于振山;汪新華;劉亮;王德成;關驊;;寰樞椎骨折的非手術治療[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6年08期
7 王軍;賈東林;李水清;;經(jīng)皮擴張氣管造口術在寰樞椎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2006年20期
8 韓華;姜永宏;馬曉文;;螺旋CT在寰樞椎病變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年03期
9 徐世康;閔維陽;楊娜;趙志勇;;多層螺旋CT對寰樞椎骨折診斷價值評價[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11年01期
10 林崗;葉文欽;謝品超;文康彥;李活乾;陳錦垣;盧爾海;;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診斷寰樞椎損傷中的應用[J];河北醫(yī)學;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喬廣宇;張遠征;余新光;;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附20例報告)[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高輝;賴笑雨;;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A];第三屆中西醫(yī)結(jié)合脊柱及相關疾病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梁國鈞;董永強;何鑫東;袁波;;經(jīng)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池永龍;王向陽;;寰樞椎創(chuàng)傷的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相關問題探討[A];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脊柱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高向東;;X線數(shù)字融合體層攝影在寰樞椎病變診斷的臨床應用[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董謝平;沈錄峰;袁中平;周立義;熊龍;;創(chuàng)傷性寰樞椎不穩(wěn)的后路內(nèi)固定治療[A];“2008災害創(chuàng)傷與急救新進展”學術交流會學術論文集[C];2008年
7 高輝;賴笑雨;;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A];第十九屆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8 王雷;趙慶華;柳超;劉鋮yN;夏天;董雙海;田紀偉;;寰樞椎復合骨折的臨床治療方法選擇[A];第21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暨第二屆“泰山杯”全國骨科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摘要[C];2012年
9 田紀偉;趙慶華;王雷;董雙海;夏天;;經(jīng)寰樞椎椎弓根系統(tǒng)固定融合治療創(chuàng)傷性寰樞椎不穩(wěn)[A];第20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11年
10 李方才;陳其昕;陳維善;徐侃;吳瓊?cè)A;;成人寰樞椎旋轉(zhuǎn)固定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聞多;脖子疼可能寰樞椎有問題[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年
2 于紅邋張獻懷;治兒童寰樞椎半脫位先復位[N];健康報;2007年
3 張獻懷;兒童頸部外傷易引發(fā)寰樞椎半脫位[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4 張獻懷;警惕兒童外傷引起寰樞椎半脫位[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5 張獻懷;警惕兒童頸部外傷引起寰樞椎半脫位[N];科技日報;2007年
6 姚永玲;北醫(yī)三院: 實施國內(nèi)首例寰樞椎區(qū)域腫瘤切除術[N];人民日報;2005年
7 本報通訊員 張獻懷;警惕兒童頸部外傷引起的寰樞椎半脫位[N];大眾科技報;2007年
8 保健時報特約記者 張獻懷;警惕兒童頸部外傷引起寰樞椎半脫位[N];保健時報;2007年
9 曾理;寰樞椎關節(jié)脫位 有了經(jīng)口糾正法[N];健康報;2003年
10 殷浩;兒童感冒可引起急性斜頸[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琦;寰樞椎融合術后下頸椎曲度異常的基礎和臨床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6年
2 蔣偉宇;新型寰樞椎后路動態(tài)固定系統(tǒng)的研制與實驗研究[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3 吳廣森;“V”型記憶合金寰樞椎內(nèi)固定器的設計與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4 管華鵬;寰樞椎后路非對稱內(nèi)固定的生物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年
5 舒小秋;新型形態(tài)記憶合金頸椎夾鉤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的基礎與臨床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6 楊健;三種后路寰樞椎混雜內(nèi)固定技術的三維有限元分析及臨床評價[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7 周風金;后路寰樞椎限制性非融合內(nèi)固定裝置的設計及其可行性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8 陳前芬;寰樞椎椎弓根螺釘技術的解剖與生物力學研究及三維CT應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李松凱;寰樞椎側(cè)塊關節(jié)融合器的研制及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10 徐峰;改良后路經(jīng)關節(jié)螺釘內(nèi)固定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的基礎與初步臨床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建華;徒手寰樞椎椎弓根螺釘置入技術的安全性研究[D];延安大學;2015年
2 黃克敏;寰椎新型環(huán)抱鉤棒系統(tǒng)與釘棒系統(tǒng)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的臨床療效比較[D];南華大學;2015年
3 鄧淼;寰樞椎椎弓根螺釘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及脫位的臨床效果[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馬龍祥;基于3D打印模型輔助后路內(nèi)固定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定[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6年
5 繆鋅;醫(yī)學三維重建結(jié)合3D打印技術在寰樞椎椎弓根螺釘個體化置入的應用基礎研究[D];南昌大學;2016年
6 翟連文;寰樞椎腹側(cè)結(jié)構(gòu)測量與前路寰樞椎復位器械的設計及初步臨床應用[D];山東大學;2008年
7 董小通;手術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定[D];鄭州大學;2011年
8 劉瑞端;寰樞椎不穩(wěn)圍手術期危險因素分析及治療策略[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9 金聰;創(chuàng)傷性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D];浙江大學;2012年
10 張功恒;寰樞椎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115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91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