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跟腱重建與聚乙烯對苯二酸酯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在骨隧道內愈合情況的比較
本文選題:PET + 移植物骨愈合; 參考:《廣東醫(yī)學》2017年18期
【摘要】:目的對比自體跟腱重建前交叉韌帶(ACL)與聚乙烯對苯二酸酯(PET)人工韌帶重建ACL在骨隧道內愈合情況。方法選取36只6周齡新西蘭大白兔,模仿臨床上ACL重建方法,將自體跟腱(自體組)和PET人工韌帶(PET組)植入新西蘭大白兔右側膝關節(jié)內。術后4、8及16周處死動物,獲得股骨-移植物-脛骨復合物。對此復合物進行生物力學、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mRNA測定,Western blot)測試。結果組織學檢測上,與自體組比較,PET組移植物內部有較多的膠原纖維生成,沒有發(fā)現(xiàn)新生的軟骨組織。在實驗設定的觀察時間內(術后16周),兩組在移植物內部均未發(fā)現(xiàn)骨組織新生。PET組移植物的拉出力在8周和16周時低于自體組(P=0.05)。兩組在韌帶內部mRNA檢測發(fā)現(xiàn)自體組的骨鈣素(OCN)、RUNX2、X型膠原蛋白的mRNA水平,在4周時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5,P=0.30和P=0.12),余各時間點各項檢測mRNA,自體組均較PET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P=0.01和P=0.01)。骨隧道周圍骨組織的Western blot檢測中,自體組在各個時間點,OCN和X型膠原蛋白含量,自體組均高于PET組(P=0.02,P=0.03)。結論 PET韌帶與自體跟腱移植物比較,在骨隧道內的愈合過程機制不同。PET韌帶以膠原纖維長入為主,自體跟腱則發(fā)生了軟骨組織的替代轉化,并有進一步骨化的趨勢。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healing of autogenous Achilles tend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an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artificial ligament (PET) artificial ligament (ACL) in bone tunnel. Methods 36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ged 6 weeks old were selected to imitate the clinical AC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autologous tendon (autologous group) and PET artificial ligament (group PET)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right knee joint of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4,8 and 16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and the femur graft tibial complex was obtained. Biomechanics, path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mRNA measurement, Western blot) test. Results th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compared with the autologous group, there were more collagen fibers in the group of the PET grafts and no new cartilaginous tissue was found. Within the observed time of observation (16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found in the new.PET group of the bone tissue in the two groups at 8 and 16 weeks. The two groups found the Osteocalcin (OCN) and the mRNA level of the RUNX2, X type collagen in the internal ligaments,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at 4 weeks. Meaning (P=0.15, P=0.30 and P=0.12), each time point detected mRNA, the autologou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PET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3, P=0.01 and P=0.01). In the Western blot detection of bone tissue around the bone tunnel, the autologous group was at every time point, OCN and X type collagen egg white content. Compared with autologous Achilles tendon graft, the mechanism of the healing process in the bone tunnel is different from the.PET ligaments in the collagen fibers, and the autogenous Achilles are replaced by cartilage tissue, and there is a trend of further ossification.
【作者單位】: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康復科;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編號:31300898)
【分類號】:R318.08;R68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關國平;關紅濤;王璐;;韌帶損傷及人工韌帶應用與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進展;2013年04期
2 陳百成;孫然;紹德成;王曉峰;陳競清;;人工韌帶在膝關節(jié)外科領域的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2007年02期
3 高凱;陳世益;;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1年07期
4 沈根標,王萬明,阮狄克;編織碳纖維人工韌帶的研制及臨床應用[J];陜西醫(yī)學雜志;1991年11期
5 黃兆松;侯巍;宋揚;張振宇;韓一生;;人工韌帶重建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的研究進展[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18期
6 呂輝照;肖飛鵬;陳陽;趙楓;;LARS人工韌帶重建術治療膝關節(jié)完全性脫位[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1年06期
7 沈惠良;王亦璁;;膝關節(jié)前交叉人工韌帶現(xiàn)狀[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1993年01期
8 何國礎,劉宏,楊慶銘,錢不凡;新型合成材料人工韌帶的研制和動物實驗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1997年10期
9 饒?zhí)旖?金躍輝;慕小瑜;李敏;馮運;;重建韌帶的新材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復合氈型人工韌帶研究[J];上海醫(yī)學;2006年07期
10 袁擁軍;何國礎;岑建平;張振慶;孫長惠;;先進人工韌帶加強系統(tǒng)人工韌帶與自體骨-髕腱-骨重建膝前交叉韌帶的早期臨床療效比較[J];上海醫(yī)學;2009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惠芳;崔芳;王予彬;;關節(jié)鏡下人工韌帶重建術后康復[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韓增斌;郭秀程;徐棟;王偉;劉慶鵬;陳光;賈慶衛(wèi);;人工韌帶與骨界面結合的實驗研究[A];第21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暨第二屆“泰山杯”全國骨科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摘要[C];2012年
3 楊緒峰;劉慶鵬;韓增斌;賈慶衛(wèi);張輝;;蠶絲人工韌帶復合骨髓基質干細胞的實驗研究[A];第21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暨第二屆“泰山杯”全國骨科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摘要[C];2012年
4 王立德;;人工韌帶在中國[A];2009年全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新技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修復與再造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5 潘孝云;溫宏;張宇;胡月正;陳成旺;張瑞峰;;骨-腱-骨自體移植物與LARS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比較研究[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王謙;康一凡;汪滋民;林志金;;關節(jié)鏡下應用LARS人工韌帶重建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75例報道[A];第十七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OS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7 劉毅;吳術紅;;LARS人工韌帶關節(jié)鏡下重建后交叉韌帶11例[A];2009第一屆貴州骨科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8 陳世益;洪國威;陳疾忤;華英;李云霞;翟偉韜;;LARS人工韌帶與自體~N蠅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早期臨床療效比較[A];第十七屆中國內鏡醫(yī)師大會論文集[C];2007年
9 王淑平;;關節(jié)鏡下LARS人工韌帶重建前后交叉韌帶損傷的康復護理[A];全國第10屆骨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10 楊柳;郭林;陳昊;黃洪波;陳光興;段小軍;鄭璐;;80例LARS韌帶重建ACL臨床療效分享[A];第二十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分會骨傷科學術年會、第十九屆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楊建軍;羥丙基纖維素表面修飾對促進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與骨組織愈合的研宄[D];復旦大學;2014年
2 李宏;新型表面修飾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人工韌帶的研制[D];復旦大學;2012年
3 李利南;LARS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學實驗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4 葉俊星;LARS人工韌帶重建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的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5 吳惠英;再生絲素纖維的制備及其在人工韌帶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15年
6 高凱;PET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臨床、力學及相關基礎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7 黃建明;GRGDSPC多肽表面修飾PET人工韌帶促進腱骨愈合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國志;LARS人工韌帶與自體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最少隨訪時間7年療效比較[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李利南;LARS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中期隨訪結果及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孫永進;LARS人工韌帶重建膝前交叉韌帶后5年系列隨訪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4 韓增斌;LARS人工韌帶與骨界面結合的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09年
5 黃兆松;人工韌帶PET編織纖維的表面生物化及其相關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1年
6 張兵;LARS人工韌帶與自體乆繩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早期臨床療效比較[D];遵義醫(yī)學院;2009年
7 門宏亮;應用LARS人工韌帶關節(jié)鏡下重建膝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療效觀察[D];延邊大學;2012年
8 侯巍;RhoA/ROCK通路在PET編織材料介導小鼠BMSC遷移中的作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9 范繼峰;關節(jié)鏡下LARS人工韌帶和四股自體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療效比較[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7年
10 劉慶鵬;BMP加強型蠶絲人工韌帶重建兔ACL的實驗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18153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81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