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脊柱矢狀面失平衡
發(fā)布時間:2018-04-25 14:54
本文選題:脊柱 + 矢狀面失平衡; 參考:《山東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研究背景目前脊柱冠矢狀面平衡是國內外的研究重點,越來越多的學者對脊柱骨盆復合矢狀面進行研究,認為脊柱矢狀面平衡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脊柱矢狀面失平衡的原因眾多,主要包括脊柱畸形(各種類型的脊柱側凸及脊柱后凸),脊柱骨折(外傷性及病理性骨折),脊柱炎癥(脊柱結核、布氏桿菌病脊柱炎),脊柱退行性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癥,腰椎管狹窄癥)等,部分患者失平衡原因不明。然而,脊柱矢狀面失平衡產生的具體機制仍在研究之中。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發(fā)病機制,可以將脊柱矢狀面失平衡分為結構性失平衡和非結構性失平衡。確定失平衡的類型及機制,對于糾正失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為了進一步研究不同疾病導致的脊柱矢狀面失平衡的發(fā)生機制,本文以腰椎間盤突出癥為研究模型,闡明該類患者脊柱矢狀面失平衡的發(fā)生機制及主要特點。目的通過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矢狀面失平衡患者脊柱骨盆矢狀面相關參數(shù)及椎旁肌表面肌電圖數(shù)據(jù)分析,描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脊柱矢狀面序列的主要特點,探討該類患者脊柱矢狀面失平衡的發(fā)生機制,評估椎旁肌在維持脊柱矢狀面平衡中的作用及評價經皮側路椎間孔鏡減壓手術的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至2013年山東省立醫(yī)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以脊柱矢狀面失平衡為主要首診表現(xiàn)的2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病例,均于我科行經皮側路椎間孔鏡下間盤切除術。所有患者隨訪超過1年。對術前術后影像學矢狀面脊柱-骨盆參數(shù)進行比較分析,參數(shù)包括:C7鉛垂線(C7PL)至S1后上角水平距離(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傾斜角(PT),骶骨傾斜角(S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估術前腰痛情況及術后改善情況。術前術后對脊柱矢狀面3個重要位置,T7/8水平,T12/L1水平及間盤突出節(jié)段水平兩側椎旁肌行表面肌電圖檢查,大力收縮募集電位值評估患者椎旁肌肌力。比較分析術前術后各參數(shù)變化,統(tǒng)計學方法為配對t檢驗,P0.05時認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果所有患者術后均恢復脊柱矢狀面平衡。影像學脊柱骨盆參數(shù)中,術后SVA,TK,PT較術前明顯減小,SVA由術前11.6±6.6cm降至-0.5±2.6cm,TK由術前24.7°±11.3°降至術后22.0°±9.8°,PT由術前20.7°±7.8°降至術后15.8°±5.5°LL及SS較術前明顯增大,LL由術前25.3°±14.0°增至術后42.4°±10.2°,SS由術前25.6°±9.5°增至術后30.4°±8.7°,PO.05,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表面肌電圖檢查方面,T7/8水平,T12/L1水平及間盤突出節(jié)段水平兩側椎旁肌大力收縮募集電位值術后均較術前明顯增加,分別為由(0.43+0.24mv,0.46+0.21mv,0.32+0.17mv)增至(0.76+0.34mv,0.73+0.17mv,0.95+0.31mv),P0.05,差值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前ODI指數(shù)平均為77.8%,術后末次隨訪平均為4.2%。結論通過對比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矢狀面失平衡患者術前術后脊柱骨盆矢狀面相關參數(shù)及矢狀面3個重要位置兩側椎旁肌大力募集電位值可知,患者術前出現(xiàn)脊柱矢狀面失平衡主要是通過減少腰椎前凸,增加胸椎后凸,減少骨盆前傾實現(xiàn)的,術后矢狀面平衡獲得較好的恢復。該組患者脊柱矢狀面失平衡是由腰椎間盤突出導致的,椎旁肌在維持脊柱矢狀面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說明動力性因素在維持脊柱矢狀面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非結構性失平衡,早期行減壓手術解除神經壓迫,矢狀面平衡可自發(fā)恢復。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mechanism of sagittal plane loss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 the mechanism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agittal plane loss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analyz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gittal plane loss balance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as 77 . 8 % , and the mean postoperative follow - up was 4.2 % .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8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敏;桂斌捷;;腰椎滑脫患者脊柱矢狀面及骨盆排列變化[J];安徽醫(yī)藥;2013年05期
2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殷剛;邱勇;劉臻;王斌;朱澤章;錢邦平;朱鋒;馬薇薇;;不同上肢體位對脊柱矢狀面形態(tài)的影響[A];第八屆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2 李海波;陳其昕;;退行性腰椎側凸患者脊柱矢狀位形態(tài)與骨盆形態(tài)相關性研究[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梁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脊柱矢狀面失平衡[D];山東大學;2015年
2 張相偉;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脊柱矢狀面失平衡的原因分析[D];山東大學;2014年
3 吳清濤;腰椎內固定對脊柱矢狀面平衡及臨床療效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2年
4 邢潤麟;基于中醫(yī)整體觀對骨質疏松椎體骨折強化術療效與脊柱矢狀面平衡關系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5 劉敏;腰椎滑脫患者脊柱矢狀面及骨盆排列變化[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018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8018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