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來源微泡的生物學特征及其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研究
本文選題:間充質干細胞 切入點:微泡 出處:《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摘要】:第一部分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來源微泡的生物學特征目的:研究骨髓來源MSC-MV的形態(tài)、大小和免疫表型等基本生物學特征以及其內包含的miRNA的表達情況,為今后研究MSC-MV的生物學效應和臨床應用潛能奠定基礎。方法:培養(yǎng)大鼠骨髓來源MSC并對其進行鑒定:收集MSC條件培養(yǎng)上清,采用梯度離心方法分離提取MSC-MV;掃描電鏡及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MSC-MV的形態(tài)及大。和ㄟ^流式細胞術檢測MSC-MV膜表面是否表達MSC特征性表面標志;采用蛋白定量方法比較MSC在應激條件下釋放MV的量;miRNA芯片檢測MSC-MV內miRNA總體表達水平,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了解MSC-MV內miRNA主要參與的生物學過程。結果:我們通過全骨髓貼壁法培養(yǎng)的大鼠骨髓來源MSC表面表達MSC的經(jīng)典表面標志,并在體外具有成骨、成脂和成軟骨分化能力。通過梯度離心方法,我們分離提取了MSC條件培養(yǎng)上清中的MV,掃描電鏡和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檢測提示MSC-MV為類球形,直徑在100-1000 nm范圍之間,并且流式細胞術檢測發(fā)現(xiàn)MSC-MV表面表達MSC的經(jīng)典表面標志,說明其能反映母體細胞的膜表面特征。此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MSC在無血清應激條件下釋放的MV的量高于正常培養(yǎng)條件下所釋放的量,進一步說明細胞在應激條件下釋放的MV會增多。最后,我們采用miRNA芯片方法檢測MSC-MV內miRNA的表達情況,發(fā)現(xiàn)MSC-MV內包含274種已知的大鼠miRNA,并且這些miRNA參與了多種生物學進程的調控,例如轉錄調控、細胞內信號級聯(lián)等等。同時,我們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MSC-MV內包含許多miRNA參與調控干細胞分化、血管新生、造血功能、免疫反應等。結論:骨髓來源MSC在體外培養(yǎng)過程中能產(chǎn)生大量MV,這些MSC-MV大小在100-1000 nm之間,表達其母體細胞的特征性標志,并包含多種miRNA,參與調控多種生物學進程。第二部分: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來源微泡的體外生物學效應目的:骨組織工程應用中,種子細胞在植入體內后常常由于無法及時建立血供易發(fā)生凋亡,基于以往文獻報道過的其他種屬及組織來源MSC-MV的生物學效應,本部分研究擬從血管新生、抗凋亡以及成骨分化三個方面研究大鼠骨髓來源MSC-MV的體外生物學效應。方法:我們以大鼠骨髓來源MSC-MV為研究對象,在體外將MSC-MV與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共同孵育,通過CCK-8檢測、劃痕實驗和matrigel成管實驗等方法研究MSC-MV對HUVEC增殖、遷移和成血管能力的影響。此外,我們在體外通過無血清、低氧培養(yǎng)條件模擬種子細胞植入體內后所處的缺血缺氧環(huán)境,將MSC-MV與低氧無血清誘導凋亡的MSC共同孵育,通過TUNEL和qRT-PCR方法檢測MSC-MV對誘導凋亡的MSC是否具有抗凋亡效應。同時,我們在體外將MSC-MV分別與成骨誘導和未誘導的MSC共同孵育,通過茜素紅半定量和qRT-PCR方法檢測MSC-MV對MSC自身成骨分化能力的影響。結果:MSC-MV在體外能促進]HUVEC的增殖、遷移和matrigrl成管能力,并且該效應隨MSC-MV濃度上升而增強。此外,我們證明低氧無血清培養(yǎng)能誘導MSC凋亡,而MSC-MV不能減少低氧無血清培養(yǎng)狀態(tài)下的MSC凋亡細胞數(shù),且對MSC凋亡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無顯著影響。同時,我們還證明MSC-MV不能增強MSC自身的成骨分化能力,并且對MSC成骨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無明顯影響。結論:大鼠骨髓來源MSC-MV在體外對內皮細胞具有促血管新生效應,對低氧無血清誘導凋亡的MSC無抗凋亡效應,且對MSC自身成骨分化能力無顯著影響,為進一步研究MSC-MV在骨組織工程領域的應用潛能奠定基礎。第三部分: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來源微泡在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潛能目的:我們推測MSC-MV能通過促進血管新而提高組織工程骨移植物的骨再生能力。種子細胞、構建方式和生物材料是骨組織工程技術的三個重要因素,我們擬從構建方式和生物材料兩方面研究探討骨髓MSC-MV在骨組織工程應用中的潛能。方法:從構建方式出發(fā),從我們利用藻酸鈉凝膠包裹MSC-MV以及成骨誘導后的MSC接種于聚己內酯(PCL)支架材料上,構建了一種細胞+MV+生物材料復合物。從生物材料角度出發(fā),我們利用MSC-MV包被生物材料脫鈣骨基質(DBM),制備MV復合生物材料。我們在體外通過相差顯微鏡、掃描電鏡和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研究細胞+MV+生物材料復合物和MV復合生物材料的生物學特征。并分別將制備好的細胞+MV+物材料復合物和接種了種子細胞的MV復合生物材料以及相應對照組植入裸鼠皮下異位成骨模型中,通過小動物CT、蘇木素-伊紅染色和CD31免疫組化染色等方法研究MSC-MV在體內是否能促進血管新生及骨組織再生。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藻酸鈉凝膠包裹的方式能使種子細胞均勻的分布于細胞+MV+生物材料復合物中,并且我們所制備的MV復合生物材料上,MV能均勻分布于生物材料上且保持膜結構完整。我們進一步將細胞+MV+生物材料復合物及MV復合生物材料植入裸鼠皮下異位成骨模型,結果顯示MSC-MV在體內能促進血管新生及骨組織再生。結論:我們首次利用MSC-MV構建了細胞+MV+生物材料復合物,并制備了MSC-MV復合生物材料。我們還通過體內實驗證明,以上兩種方式能將MSC-MV成功應用于骨組織工程技術,并且MSC-MV在體內能促進骨再生和血管化。我們的研究提示,MSC-MV在骨組織工程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能。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MSC - MV on MSC - MV b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 and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MSC - MV on MSC - MV . In vitro , MSC - MV was incubated with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 HUVEC )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MSC - MV on proliferation , migration and angiogenesis in vitro .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68;R318.0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建原,鄧先模;復合生物材料的研究進展[J];高分子通報;2002年05期
2 楊春蓉;;高分子復合生物材料的研究進展[J];膠體與聚合物;2009年02期
3 曹川,陳艷清;羥基磷灰石及其復合生物材料的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4年02期
4 張守松;一種新型復合生物材料研究[J];上海生物醫(yī)學工程;1997年01期
5 任杰,周新宇;羥基磷灰石/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復合生物材料[J];上海生物醫(yī)學工程;2004年01期
6 宮蘋;;人工種植體界面吸附層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88年04期
7 郭萬厚;殼聚糖復合生物材料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0年02期
8 曹陽;劉曉榮;汝玲;陳蕾;黃毅萍;沈玉華;;納米羥基磷灰石/聚合物復合生物材料的制備方法研究進展[J];化工時刊;2007年02期
9 劉曉榮;曹陽;陳蕾;陳廣美;黃毅萍;沈玉華;;納米HA-PCL復合生物材料的結晶行為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11期
10 鄒蕊;石福喬;牛林;白樂康;;Ⅰ型膠原在絲素蛋白-羥基磷灰石類骨質復合生物材料修復兔股骨缺損中的表達[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竇源東;林開利;常江;;微結構可控的有機/無機復合生物材料的制備及力學性能調控[A];2011年第十一屆上海地區(qū)醫(yī)用生物材料研討會——生物材料與再生醫(yī)學進展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2 陳潤良;田衛(wèi)東;陳希哲;;骨髓基質細胞誘導培養(yǎng)及復合生物材料的異位成骨實驗[A];第三屆全國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暨修復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3 宋躍明;張凌漢;劉立岷;龔全;劉浩;曾建成;李濤;孔清泉;裴福興;屠重棋;段宏;修鵬;李定越;楊筠;龍波;;結核分枝桿菌對n-HA/PA66復合生物材料粘附能力的體外實驗研究[A];第六屆西部骨科論壇暨貴州省骨科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李志宏;武繼民;許媛媛;汪鵬飛;;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蛋白-殼聚糖復合生物材料[A];第六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5)[C];2007年
5 王輝;楊幫成;虞奇峰;楊小東;吳大怡;張興棟;;納米二氧化鈦陶瓷/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復合生物材料的研究[A];2004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C];2004年
6 李沁華;王峗;;膠原-殼聚糖/粘多糖復合生物材料性能測定及研究[A];第九屆全國生物材料學術會議(CBMS-9)論文集[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鄧霞;新型骨組織工程類細胞外基質復合生物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2 于龍;可注射生物玻璃—磷酸鈣骨水泥復合生物材料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3 王學江;納米羥基磷灰石仿生復合生物材料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牛林;仿生合成絲素蛋白/羥基磷灰石類骨質復合生物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王志強;HA-玻璃-α-Al_2O_3梯度復合生物材料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6 嚴永剛;納米HA與PA-6和p-PPS-m-PPSA高分子復合生物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曉榮;羥基磷灰石接枝聚己內酯復合生物材料的制備與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2 汪勁松;有機/無機復合生物材料的制備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3 唐煒;鎂基金屬復合生物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4 詹東妮;蛋白質在PEU/LCP復合生物材料上的吸附行為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5 王鵬;魷魚皮膠原/川芎多糖復合生物材料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2年
6 盧建樹;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復合納米級羥基磷灰石/玉米醇溶蛋白復合生物材料修復兔顱骨缺損[D];吉林大學;2013年
7 王楊;TGF-β1復合生物材料對成骨細胞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9年
8 孫昌;HAP/Ni_3A1復合生物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04年
9 張睿;碳纖維增強HA/β-TCP復合生物材料的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260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172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