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椎間融合器高度對頸椎生物力學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8-03-14 03:13

  本文選題:椎間融合器 切入點:椎間高度 出處:《醫(yī)用生物力學》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中椎間融合器高度對頸椎生物力學影響,為融合器選擇提供參考。方法建立正常頸椎C2~7節(jié)段有限元模型并驗證,在C5~6節(jié)段分別植入高度為5、6、7、8 mm的融合器,施加1.5 N·m力矩使頸椎產生前屈、后伸、側彎和軸向旋轉運動,并探究融合器高度變化對頸椎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小關節(jié)應力、椎間壓強等的影響。結果融合器高度每增加1 mm,手術節(jié)段的角度值平均增加0.68°。植入融合器后C5~6 ROM范圍小于0.44°。融合器高度差異對C4~5的ROM影響大于C6~7,對非融合節(jié)段ROM的影響小于7.3%。融合器高度差異對非手術節(jié)段ROM、小關節(jié)應力、相鄰節(jié)段椎間壓強的影響較小。關節(jié)囊韌帶、融合器和釘板系統(tǒng)應力均隨融合器高度增加而明顯增加,6、7、8 mm融合器模型的關節(jié)囊韌帶、融合器和釘板系統(tǒng)應力均遠高于5 mm融合器模型。結論對于需要植入融合器的患者,建議植入物高度比原椎間隙高0~1 mm。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rbody cage height on cervical biomechanics in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The cervical vertebrae were subjected to anterior flexion, extension, lateral bending and axial rotation with 1.5 N 路m torque. The effect of the height of the fusion cage on the range of motion of cervical spine and the stress of facet joint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for each 1 mm increase in the height of the fusion cage, the angle value of the operative segment increased by 0.68 擄. The range of C5 / 6 ROM was less than 0.44 擄. The difference of the height of the fusion cage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ROM of C4P5 than that of the C67, and on the non-fused segment of ROM. The effect of the fusion cage height difference on the non-operative segment rock, facet joint stress, The stress of the articular capsule ligament, fusion cage and nail plate syste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height of the fusion cage. The stress of fusion cage and nail plate system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5 mm fusion cage model. Conclusion the height of implants should be 0 ~ 1 mm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intervertebral space for the patients who need to implant the fusion cage.
【作者單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yī)學工程學院生物力學與力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骨科;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120101001,11572029,11421202,11322223,11272273)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2013110213004) 111引智項目(B13003) 國家科技重點研發(fā)計劃(2016YFB1101101)
【分類號】:R318.01;R68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建華;夏虹;尹慶水;吳增暉;李樹林;王善琛;;可注射人工骨融合器的研制及其在微創(chuàng)融合手術中的初步應用[J];臨床骨科雜志;2011年04期

2 李繼友;李開南;;生物降解可吸收椎體間融合器的研究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年02期

3 齊保闖;唐輝;范新宇;張美超;朱躍良;李川;徐永清;;四角融合器改良前、后有限元分析對比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2年04期

4 莊蘇陽,吳小濤,茅祖斌,洪鑫,王以進;頸椎前路椎體間微創(chuàng)融合器的生物力學實驗研究[J];醫(yī)用生物力學;2005年03期

5 張亞峰;楊惠林;唐天駟;史勇;;后路椎體間融合術后融合器脫出的原因及其翻修術[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6年12期

6 張樺;葉曉健;王長峰;胡玉華;李家順;;單側關節(jié)突關節(jié)切除對腰椎間融合器長期融合效果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年13期

7 陳劍;王賞利;何登偉;;青壯年患者腰椎融合器植入術后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年21期

8 張亞峰,楊惠林,唐天駟,史勇;表面鈦涂層融合器應用于腰椎不穩(wěn)癥的初步報告[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4期

9 崔志明;張金波;保國鋒;崔道然;李衛(wèi)東;徐冠華;孫郁雨;王玲玲;朱樂銀;崔穎;;腰椎關節(jié)突關節(jié)融合器的研究與設計[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09年01期

10 馬金梁;汪洋;黃帆;鄧忠良;;部分可吸收椎間融合器的設計及有限元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磊;范順武;;與融合器相關的腰椎翻修術[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學術會議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趙鳳東;楊偉;范順武;;腰椎TLIF術后融合器移位及其危險因素分析[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黃永玲;;TC4鈦合金脊柱融合器的應用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上)——2000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黃陽亮;劉少喻;梁春祥;李浩淼;于濱生;龍厚清;韓國偉;張旭華;魏富鑫;;Solis融合器治療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附17例報告[A];第三屆全國脊髓損傷治療與康復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5 張志武;李玢;許文根;;應用ROI-C融合器治療頸椎病[A];2013中國工程院科技論壇暨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6 楊立利;顧一飛;高瑞;袁文;;新型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治療多節(jié)段頸椎病早期療效研究[A];第十九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7 施培華;方向前;俞杭平;;頸椎鋼板融合器一體化系統(tǒng)(PCB)的臨床應用[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8 何永清;張蒲;李華;謝幼專;;PEEK椎體間融合器在頸椎融合中的應用(臨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李曉林;朱丹杰;金永明;楊迪;陳錦平;;一體化鋼板融合器PCB在頸椎前路的臨床應用[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張明;;n-HA/PA66復合材料融合器在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中的應用研究[A];2013中國工程院科技論壇暨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曾理;腰椎間微創(chuàng)切口植入傘狀融合器[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修文;利用融合器進行骶髂關節(jié)融合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李軼;PCL-TCP頸椎椎間融合器設計制備及動物體內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4年

3 劉恩志;撐開型融合器治療腰椎疾患長期隨訪及療效評價[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4 劉楓;綿羊腰椎植入PA66/n-HA融合器后的初始穩(wěn)定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友華;生物降解腰椎小關節(jié)融合器的設計特征及生物力學實驗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5年

2 張書豪;椎體終板形狀對融合器表面的數學要求[D];鄭州大學;2015年

3 汪濤;成骨化羊ADSCs復合表面改性融合器構建組織工程化骨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鄧乾興;經椎間孔單節(jié)段腰椎椎間融合術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險因素及療效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洪鑫;后路腰椎椎體間微創(chuàng)融合器的研制及動物實驗研究[D];東南大學;2004年

6 何海軍;三種腰椎椎間融合器后路應用的比較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7 張山;可生物降解腰椎橫突間融合器降解過程中生物力學和影像學的初步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1年

8 李鵬;可生物降解腰椎橫突間融合器山羊體內降解的實驗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2年

9 張曄;計算機輔助設計腰椎椎間融合器的生物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7年

10 劉成偉;后路鏡下單個融合器椎間固定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長期隨訪研究[D];廣州醫(yī)科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160934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160934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5f8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