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磷酸三鈣復合抗結核微球的體外、體內釋藥研究
本文關鍵詞:β磷酸三鈣復合抗結核微球的體外、體內釋藥研究
【摘要】:目的:1.研制出可以在骨結核病灶區(qū)內持續(xù)緩釋的大粒徑(234mm)負載兩聯抗結核藥物的微球。2.摸索高效液相儀分別檢測異煙肼(INH Isoniazid)和利福平(RFP Rifampicin)藥物濃度的良好方法。3.以微球質量和包封率為標準篩選得到INH/RFP/PLGA(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的最佳配比組合,并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法檢測各時間點的藥物體外釋放濃度,總結PLGA-INH-RFP微球體外釋放特性。4.制備出β磷酸三鈣(βTCP)復合PLGA-INH-RFP微球支架,觀察支架表征,并研究與微球的黏附性。5.將復合支架植入實驗動物體內,檢測靜脈血漿中的血藥濃度及其成骨情況。方法:1.通過復乳化溶劑揮發(fā)法(W/O/W)制備載藥微球并考察微球表征。2.檢測方法:色譜柱為Hanbon C18制備型色譜柱(4.6mm×250mm,5μm);流動相為:甲醇-0.04mol·L-1,磷酸氫二鈉(75:25,用磷酸調節(jié)至PH值為4.5),流速為1ml·min--1,檢測波長為264nm,進樣量為10μL。3.研究微球的特性,測定載藥量、包封率及體外藥物緩釋實驗。4.分別以微球質量的30%、40%、50%的比例與βTCP復合,使用凍干法,制備出載藥支架,測定材料的孔隙率、抗壓強度,在電鏡下觀察其外觀形貌。5.體內藥物代謝研究,將載藥人工骨支架,植入健康新西蘭大白兔的雙側股骨髁中,分別于術后1周、4周、8周、12周、測量靜脈血漿中的藥物濃度。研究βTCP-PLGA載藥微球支架在體內代謝情況和藥物最低抑菌濃度(MIC)維持時間。在骨密度儀、影像學、組織學切片下觀察骨修復情況。結果:1.自主研制出負載PLGA-INH-RFP的微球,其表面光整、飽滿,顯橙紅色且色澤均一,90%的微球直徑為234mm,較均勻。2.用高效液相儀分別檢測出INH和RFP的含量,準確建立標準曲線與回歸方程,兩種抗結核藥物的保留時間分別是INH:1.6分鐘,RFP:3.6分鐘,內標物甲基睪丸素:7分鐘。以INH、RFP與內標物的峰面積比為X軸、藥物的濃度為Y軸,建立標準曲線,進行線性分析:INH線性回歸方程y=0.6062x+0.2696 R2=0.9993;RPF線性回歸方程y=0.5574x+0.4678 R2=0.9994。3.以INH:RFP:PLGA質量比為20:15:60為最佳配比組合,測得INH載藥量(%)為7.8±0.13,包封率(%)為13.71±0.89;RFP載藥量(%)為9.87±0.23,包封率(%)為31.7±0.71。體外釋藥實驗顯示微球釋藥過程相對平穩(wěn),突釋期微球中INH的釋放度為10.31%,到24天累積釋放度可達91.84%;突釋期微球中RFP的釋放度為7.13%,到24天累積釋放度可達78.35%。4.測得微球質量為30%、40%、50%的復合支架孔隙率分別是41.3%±1.01;42.6%±0.87;44.5%±1.22;抗壓強度分別為1.23±0.03MPa;0.96±0.04MPa;0.58±0.02MPa。電鏡下觀察載藥微球鑲嵌在βTCP中,粒徑分布在150-200um之間,呈現出球體或是類球體。5.在實驗動物體內置入βTCP/PLGA-INH-RFP復合支架,經過連續(xù)12周的測量,靜脈血中藥物抑菌濃度可以維持12周。影像學觀察:實驗組術后8周股骨髁缺損處見骨密度增高影,12周時骨缺損內骨質完全生成。結論:大粒徑的PLGAF負載INH-RFP的微球表面光滑,外形均一。體外釋藥過程中釋藥平穩(wěn),無突釋且抑菌藥物濃度維持時間為24天。體內釋藥過程中βTCP-PLGA載藥微球支架在骨缺損內緩慢釋放,維持了有效的血藥濃度。同時隨著βTCP-PLGA載藥微球支架的降解,在骨缺損處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從而對進一步研究骨關節(jié)結核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學位授予單位】: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原名:甘肅中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318.0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王韻晴;盧婷利;趙雯;惠倩倩;孔丹鳳;陳濤;;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1年03期
2 忻娜;Fatemeh ZABIHI;賈競夫;姜麗萍;趙亞平;;響應面法優(yōu)化超臨界抗溶劑法制備姜黃素-PLGA復合顆粒[J];食品科學;2014年18期
3 蔣朝軍;楊清敏;胡筱菲;王麗靜;王晶翼;;新型利培酮PLGA微球的制備及體外釋放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1年02期
4 林滔;洪清;黃麗萍;程淑鋒;袁曦;;內水相添加氯化鈉對W/O/W型復乳性質的影響[J];中國藥業(yè);2013年12期
5 張夢;潘林梅;朱華旭;郭立瑋;潘永蘭;魯明明;;SPG膜乳化法制備丹參酮Ⅱ_A聚乳酸-羥基乙酸微球的工藝優(yōu)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年05期
6 黃琳惠;麥煜穎;陸建志;張?zhí)?廖紅兵;;靜電紡絲聚乳酸-羥基乙酸納米纖維膜與磷酸鈣骨水泥復合物力學性能的研究[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年03期
7 趙佩;石磊;劉志龍;高進賢;葛斌;焦海勝;;利福平緩釋微球的制備及體外釋放特性[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4年2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楊桔;PLGA微球/P(NIPAAm-co-AAm)水凝膠復合體系的構建及藥物緩釋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2 徐奕昊;3D打印技術輔助精細化構建組織工程鼻翼軟骨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本文編號:12399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123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