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乳對中心靜脈導管表面混合生物膜形成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脂肪乳對中心靜脈導管表面混合生物膜形成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 脂肪乳注射液 混合生物膜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生物膜形成相關基因
【摘要】:[目的]:探索脂肪乳對中心靜脈導管表面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混合生物膜(Mixed-Species Biofilm,MSB F)形成的影響。[方法]:1.構建中心靜脈導管表面白色念珠菌-大腸桿菌混合生物膜體外膜型:通過XTT、結晶紫、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掃描電鏡技術動態(tài)監(jiān)測生物膜的形成過程;2.在1%、5%、10%、15%、20%脂肪乳濃度下對白色念珠菌-大腸桿菌混合生物膜進行培養(yǎng),使用XTT測定病原菌生長動力;結晶紫半定量測定生物膜形成厚度;活死菌染色后采用CLSM觀察生物膜內活、死菌分布情況;熒光原位雜交技術觀察生物膜內部兩種病原菌的分布、結構;掃描電鏡觀察生物膜表面病原菌的分布、結構。3.采用qRT-PCR方法檢測10%脂肪乳濃度對混合生物膜中大腸桿菌基因(flhDC、iha)白色念珠菌基因(HTA1、hwp1)的表達情況的影響。[結果]:1、XTT、結晶紫檢測發(fā)現陽性混合組生物膜生長動力及形成能力高于陰性混合組,均高于單菌種組。2、掃描電鏡結果顯示,隨著培養(yǎng)時間增加,PVC材料表面生物結構越加復雜,混合培養(yǎng)組表面形成團塊狀、層疊狀混合生物膜,可見大腸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的孢子、菌絲呈重疊、混雜生長,白色念珠菌周圍(孢子、假菌絲、菌絲)粘附大量大腸桿菌,形成復雜網狀結構。與陰性混合組相比,陽性混合組生物膜結構更為復雜,病原菌相互關系更加密切。3、脂肪乳組混合生物膜生長動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均高于對照組,10%脂肪乳濃度下混合生物膜形成情況最佳。脂肪乳濃度在5%及以上組掃描電鏡檢查發(fā)現,PVC材料表面,Ca孢子、假菌絲、菌絲、E.coil及脂肪乳成分相互重疊形成結構致密的生物膜。熒光原位雜交后行CLSM觀察發(fā)現,生物膜內部兩種病原菌也是相互重疊,混雜生長。4、培養(yǎng)24h生物膜熒光定量PCR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脂肪乳組flhDC、iha、HTA1、hwp1基因明顯上調,分別為6.0567倍、22.1474倍、2.3914倍、1.7218倍。培養(yǎng)72h生物膜熒光定量PCR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脂肪乳組flhDC、 iha、HTA1、hwp1基因均下調,分別為0.0633倍、0.0813倍、0.7911倍、0.0706倍。[結論]:1、大腸桿菌MC1000和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在菌液濃度為1×106CFU/mL共培養(yǎng)24h能在PVC材料表面形成E.Coil-Ca復雜混合生物膜。2、大腸桿菌粘附于白色念珠菌假菌絲、菌絲孢子表面,相互交叉、重疊形成結構復雜的E.Coil-Ca混合生物膜,其生物膜較單菌株生物膜結構復雜,厚度增加。3、脂肪乳可以促進E.coil-Ca混合生物膜形成,10%脂肪乳濃度效果最佳。脂肪乳成分同時也參與細菌生物膜的組成,使E.coil-Ca混合生物膜結構更加復雜,生物膜內部大腸桿菌粘附于白色念珠菌假菌絲、菌絲孢子表面,相互交叉、重疊混合生長。4、脂肪乳早期可能通過上調大腸桿菌flhDC、iha,白色念珠菌HTA1、hwp1表達而促進E.coil-Ca混合生物膜的形成。
【關鍵詞】: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 脂肪乳注射液 混合生物膜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生物膜形成相關基因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0.5;R318.08
【目錄】:
- 主要中英文縮略詞表6-7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引言12-14
- 第一部分:構建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苗體外生物膜模型14-35
- 材料與方法14-32
- 一、實驗材料14-16
- 二、實驗方法16-19
- 三、實驗結果19-32
- 討論32-34
- 結論34-35
- 第二部分:不同濃度脂肪乳對E. coi l-Ca生物膜形成的影響35-67
- —、實驗材料35-37
- 二、實驗方法37-44
- 三、統(tǒng)計學處理44-45
- 四、實驗結果45-64
- 討論64-67
- 結論67
- 本課題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67
- 本課題進一步的研究問題67-68
- 參考文獻68-72
- 文獻綜述72-82
- 參考文獻77-82
- 在讀期間參與科研項目情況82
- 在讀期間發(fā)表文章情況82-83
- 致謝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有國;一次成功的生物膜學術研討會——第八次全國暨2003海內外生物膜學術研討會[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3年03期
2 李學如,賈文祥,楊春;細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相關感染與防治[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3年01期
3 周廷沖;;生物膜在醫(yī)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J];生理科學進展;1978年02期
4 謝暉;生物膜簡介[J];醫(yī)院藥學雜志;1981年02期
5 張志鴻;;生物膜在日本的研究概況[J];國外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1982年04期
6 李鳴宇,劉正,朱彩蓮;掃描同聚焦顯微鏡觀察血鏈菌和粘性放線菌生物膜的形成[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1年05期
7 徐蓉蓉,岳松齡,胡濤;生物膜中細菌的代謝特點及影響因素[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2004年01期
8 馬瑞,朱敏,劉正;十二烷基硫酸鈉對血鏈菌生物膜的作用[J];上?谇会t(yī)學;2005年05期
9 黃世杰;;生物膜和抗生素治療:新釋藥系統(tǒng)對細菌耐藥的抗衡[J];國外醫(yī)學.藥學分冊;2006年01期
10 綦成;張春燕;亓慶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定量分析和形態(tài)學觀察[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6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波;;生物膜研究進展[A];第8屆全國抗菌藥物臨床藥理學術會議暨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論文集[C];2010年
2 Michael Gittins;;生物膜及其清除[A];中華護理學會第7屆消毒供應中心發(fā)展論壇大會資料[C];2011年
3 于樹云;宋詩鐸;;萬古霉素聯(lián)合鹽酸氨溴索對表葡菌生物膜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屆全國呼吸道感染學術大會暨第一屆多學科抗感染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隋森芳;;從分子到細胞——生物膜研究發(fā)展的動力[A];第七屆全國生物膜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9年
5 陳Oz;;生物膜與后基因組時代[A];后基因組時代的基因功能研究——青年科學家論壇第八十次活動論文集[C];2003年
6 吳駿逸;陸維昌;陳邦林;;新型懸浮材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氮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于樹云;宋詩鐸;;萬古霉素聯(lián)合鹽酸氨溴索對表葡菌生物膜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1(第十二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8 唐夢丹;鄭建鋒;趙敬軍;;曲霉生物膜研究進展[A];2012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9 李劍鋒;張紅東;邱楓;楊玉良;;離散變分原則在生物膜形變模擬中的應用[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B:高分子理論、計算與模擬[C];2013年
10 葉樹集;馬素蘭;李紅春;;生物膜上膽固醇傳輸動力學的非線性光譜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1分會:表面界面與納米結構材料[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孫琪;頂級專家聚蓉 研討防治“生物膜”[N];四川日報;2011年
2 記者 盛利;細菌生物膜研究將有效破解細菌抗藥性[N];科技日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常麗君;掌控細胞悄悄話 攻破細菌生物膜[N];科技日報;2012年
4 常麗君;新系統(tǒng)能將生物膜改造成生物材料工廠[N];科技日報;2014年
5 實習生 操秀英;科學家發(fā)明細菌膜檢測新設備[N];科技日報;2007年
6 田建軍;生物膜為污水處理提供新模式[N];經濟參考報;2004年
7 遼君;生物膜讓“老慢支”久治不愈[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李穎;生物膜+微孔曝氣 凈化水體初戰(zhàn)告捷[N];中國花卉報;2006年
9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水工廠化養(yǎng)殖循環(huán)水凈化系統(tǒng)中生物膜快速構建方法[N];中國漁業(yè)報;2013年
10 唐偉;生物膜研究領域的新收獲[N];科技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靜;表面附著、休眠對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滯留菌形成的影響及滯留菌相關基因的初步篩選[D];山東大學;2015年
2 李培謙;黃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ifimViiiw)生物膜的形成及相關基因功能分析[D];廣西大學;2015年
3 陳穎;肺癌生物材料植入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與宿主免疫功能的關系[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史惠卿;亞-MIC頭孢他啶、頭孢哌酮對大腸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3年
5 王小燕;氣管導管材料表面細菌與真菌混合生物膜形成及真菌密度感應分子對混合生物膜的作用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王培培;生防枯草芽胞桿菌NCD-2ko株豐產素合成和生物膜形成相關基因的功能分析[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7 陸笑;LuxS/AI-2密度感應信號影響草綠色鏈球菌生物膜致病力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祝澤兵;供水管網中的耐氯菌群及其耐氯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徐志輝;解淀粉芽孢桿菌SQR9生物膜形成和根際定殖分子機理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年
10 何洪靜;表皮葡萄球菌耐藥特征及其PIA上游調控子與亞-MIC紅霉素影響其生物膜形成的關系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閆穎娟;基于生物膜形成的乳酸菌連續(xù)接種工藝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楊安逸;沼氣攪拌式固定床的工藝及其生物膜特性[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5年
3 王娟;抗生素鎖技術治療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的實驗室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4 浦明珠;椰果表面乳酸菌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凍干保護效果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年
5 吳芳芳;發(fā)電廠循環(huán)水濃縮倍率對不銹鋼表面SRB生物膜腐蝕的影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6 王賢豐;生物膜處理系統(tǒng)在對蝦養(yǎng)殖排放水處理中應用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7 楊志強;環(huán)境因子對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系統(tǒng)中生物膜凈化效率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8 宋麗;石榴皮提取物鞣質對鮑曼不動桿菌生物膜的影響[D];遵義醫(yī)學院;2016年
9 謝婷婷;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放線菌篩選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塔里木大學;2016年
10 朱雯雯;納米TiO_2光淬滅群體感應信號分子AI-2調控Escherichia coli K12生物膜發(fā)育的研究[D];江蘇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0551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105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