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tài)交叉模板與方向濾波融合的掌紋褶皺檢測方法
本文關鍵詞:動態(tài)交叉模板與方向濾波融合的掌紋褶皺檢測方法
更多相關文章: 動態(tài)交叉模板方法 方向濾波器 褶皺檢測
【摘要】:現(xiàn)有掌紋識別系統(tǒng)的識別精度極大的依賴于掌紋的質量。掌紋圖像中存在很多的褶皺區(qū)域。這些褶皺區(qū)域將脊線和谷線割斷開來,褶皺是灰度值較高的條狀與谷線不同的區(qū)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模式。檢測掌紋褶皺在掌紋識別過程中非常重要,具體意義如下:第一,掌紋褶皺區(qū)域會嚴重影響掌紋增強的效果,導致產生很多的偽細節(jié)點,會大大影響識別精度;第二,掌紋褶皺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模式來輔助識別。 本文提出了基于動態(tài)交叉模板方法與方向濾波方法融合的掌紋褶皺檢測方法。該方法是基于褶皺的特殊模式提出的新方法。本文主要工作有三點:1)根據(jù)褶皺的特殊模式,提出了動態(tài)交叉模板方法,給出了褶皺交叉點模板和增強模板的構造方法;2)改進了二階高斯濾波方法,根據(jù)方向一致性指標來得到潛在褶皺方向,利用潛在方向來進行方向濾波;3)融合了動態(tài)交叉模板方法與方向濾波方法,根據(jù)方向一致性指標和潛在方向個數(shù),,分別對不同的圖像塊進行不同的處理,最后得到褶皺檢測結果。為了驗證算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了THU High ResolutionPalmprint Database進行實驗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對于高分辨率掌紋圖像褶皺檢測取得一定的效果。 本文在研究掌紋褶皺基本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適合高分辨率掌紋圖像褶皺檢測的方法。該方法融合了動態(tài)交叉模板和方向濾波兩種方法,解決了傳統(tǒng)掌紋褶皺檢測的一些缺點,為掌紋褶皺檢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動態(tài)交叉模板方法 方向濾波器 褶皺檢測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TP391.4;R318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緒論7-13
- 1.1 掌紋識別簡介7-8
- 1.2 掌紋識別現(xiàn)有工作8-9
- 1.3 高分辨率掌紋的特征9-11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11-13
- 1.4.1 褶皺檢測的主要算法11
- 1.4.2 本文主要工作11-13
- 第二章 常用褶皺檢測方法13-21
- 2.1 現(xiàn)有褶皺檢測方法14
- 2.2 基于二階高斯濾波的褶皺檢測算法14-18
- 2.2.1 利用理想濾波器來進行褶皺檢測15-16
- 2.2.2 褶皺檢測濾波器的構造16-17
- 2.2.3 二階高斯濾波器的褶皺檢測步驟17-18
- 2.3 實驗結果分析18-20
- 2.3.1 實驗結果顯示18-19
- 2.3.2 實驗結果分析19-20
- 2.4 本章小結20-21
- 第三章 掌紋圖像塊脊線方向場估計21-31
- 3.1 常用方向場估計算法21
- 3.2 高分辨率掌紋方向場估計21-28
- 3.2.1 正弦波表示法22-25
- 3.2.2 種子選取25
- 3.2.3 區(qū)域生長25-28
- 3.2.4 區(qū)域合并28
- 3.3 本章小結28-31
- 第四章 基于動態(tài)交叉模板褶皺檢測方法31-51
- 4.1 褶皺交叉點模板的構造31-35
- 4.1.1 褶皺交叉點的概念31-32
- 4.1.2 劃線概念的解釋32-34
- 4.1.3 褶皺交叉點模板構造步驟34-35
- 4.2 增強模板的構造35-38
- 4.3 圖像塊內潛在方向分析38-40
- 4.4 方向濾波方法40-41
- 4.5 動態(tài)交叉模板與方向濾波融合算法的步驟41-48
- 4.6 本章小結48-51
-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51-53
- 5.1 總結51
- 5.2 展望51-53
- 致謝53-55
- 參考文獻55-59
- 研究成果59-60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嘉偉;孫明;;基于圖像處理的掌紋識別技術研究[A];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電氣信息與自動化專業(yè)委員會、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農村電氣化分會科技與教育專委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C];2010年
2 馬德新;楊帆;侯景忠;高金喬;;基于灰度共生矩陣的掌紋識別技術研究[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2)[C];2008年
3 明泉水;孫季豐;;一種新的掌紋定位方法[A];2009年中國高校通信類院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周浩;張學杰;余鵬飛;;基于Gabor濾波器的掌紋圖像特征提取[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3)[C];2008年
5 張淑清;蘇利利;劉松巖;孫凌云;;基于實值Gabor變換與信息熵結合的掌紋識別[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1)[C];2008年
6 魏驍勇;徐丹;袁國武;;基于組合特征的掌紋識別技術[A];第十二屆全國圖象圖形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吳釋培;沈琳琳;鄭松浩;何金文;;達·芬奇TMS320DM6446 DMSoC平臺雙核通信的研究與實現(xiàn)[A];第十五屆計算機工程與工藝年會暨第一屆微處理器技術論壇論文集(A輯)[C];2011年
8 張真;竺樂慶;王鴻斌;孔祥波;張培毅;;人工智能技術在森林保護中的應用[A];第三屆中國森林保護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光明邋記者 劉傳書;我研制成功世界首套高精度自動掌紋識別系統(tǒng)[N];科技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馬愛平;科海搏擊 鑄就金鷹[N];科技日報;2011年
3 溫憲;“未來之家”議節(jié)制[N];人民日報;2010年
4 姜楠 記林;除霧掌指紋采集儀研制成功[N];吉林日報;2010年
5 祝閱武;民企助推公安信息化建設[N];經濟參考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曹玫;微軟如何將“人材”變?yōu)椤叭瞬拧盵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7 方正科技移動業(yè)務部 胡玉福;以人臉做通行證[N];中國計算機報;2006年
8 記者 李永平;新一代身份認證技術落戶太原高新區(qū)[N];山西日報;2008年
9 記者 劉朝霞;參展商打造“哈洽速度”[N];國際商報;2004年
10 編譯 杜龍德;扔掉你的密碼[N];電腦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森;非理想條件下掌紋識別方法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3年
2 郭秀梅;掌紋識別算法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3 郭金玉;基于子空間法的掌紋識別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09年
4 張環(huán);掌紋掌脈及其融合識別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5 鄭蘋;掌紋識別理論與算法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冷璐;可撤除掌紋識別與認證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7 胡戎翔;基于掌紋和手形的生物特征識別方法[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8 岳峰;面向身份識別的掌紋特征提取和匹配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周斌;多生物特征融合理論的研究與實驗[D];清華大學;2007年
10 吳丹陽;掌紋識別算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宗廣豪;嵌入式活體掌紋識別系統(tǒng)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朱丹風;基于子空間的掌紋識別方法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魏明月;全手掌掌紋主線提取算法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3年
4 李子良;掌紋識別算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0年
5 劉s
本文編號:10133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101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