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鏡在玫瑰痤瘡和面部脂溢性皮炎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發(fā)布時間:2021-05-28 08:58
目的:通過對玫瑰痤瘡和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膚鏡下表現(xiàn)進行分析研究,總結(jié)這兩種面部炎癥性皮膚病在皮膚鏡下的特征,探討皮膚鏡在玫瑰痤瘡和面部脂溢性皮炎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實用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到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并診斷為玫瑰痤瘡或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患者,分別為44例和40例。收集患者完整的臨床資料(姓名、性別、年齡、初發(fā)年齡、病程、皮疹部位、臨床癥狀),并進行大體圖像采集和皮膚鏡下圖像采集(面部皮損分布部位、背景顏色、血管分布、血管形態(tài)、毛囊周圍改變等),記錄患者皮膚鏡下特征,并將所有獲得的病歷數(shù)據(jù)錄入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結(jié)果:1.44例玫瑰痤瘡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6例,男女之比為0.69:1。平均年齡為37.73歲,最小年齡16歲,最大年齡68歲。平均發(fā)病年齡為33.20歲,最小發(fā)病年齡12歲,最大發(fā)病年齡58歲。皮膚鏡下常見特征為紅色或深紅色背景(29,65.91%)下可見多角形血管網(wǎng)(39,86.64%)、毛囊角栓(28,63.64%),無鱗屑(33,75.00%)。對于玫瑰痤瘡的診斷,紅色或深紅色背景、多角形血管網(wǎng)、無...
【文章來源】:川北醫(yī)學院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jié)果
討論
結(jié)論
附圖
附表
參考文獻
綜述:玫瑰痤瘡臨床研究進展及皮膚鏡在玫瑰痤瘡診斷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皮膚鏡比肉眼看的更多[J]. 宋子賢,徐峰. 皮膚科學通報. 2018(02)
[2]玫瑰痤瘡發(fā)病的免疫機制研究進展[J]. 李明鳳,蔣娟.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7(11)
[3]玫瑰痤瘡的病因及流行病學[J]. 李健,袁超. 皮膚病與性病. 2017(02)
[4]2016年玫瑰痤瘡臨床研究進展[J]. 郝飛,宋志強. 皮膚病與性病. 2017(01)
[5]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方略——皮膚鏡在中國[J]. 崔勇,林艷,于瑞星,王磊,冉玉平,劉潔,孫秋寧,李航,孟如松,鄒先彪,鄭亞杰,徐峰,章星琪,謝鳳英.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7(02)
[6]玫瑰痤瘡發(fā)病機制和治療的最新進展[J]. 杜丹,楊笛,郝丹,蔣獻.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6(06)
[7]皮膚鏡在面部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 陳典,徐晨琛,李佳凝,盧潔,劉潔,孫秋寧.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5(10)
[8]皮膚鏡臨床應用新進展[J]. 夏金玉,邵麗,張斌,韓秀娟.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2015(04)
[9]微生物在玫瑰痤瘡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 袁超,王學民.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5(05)
[10]皮膚鏡技術(shù)的基礎(chǔ)與臨床應用[J]. 吳劍波,鄭家潤. 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 2005(05)
碩士論文
[1]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和接觸性皮炎的皮膚鏡下特征分析[D]. 金可.天津醫(yī)科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207960
【文章來源】:川北醫(yī)學院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jié)果
討論
結(jié)論
附圖
附表
參考文獻
綜述:玫瑰痤瘡臨床研究進展及皮膚鏡在玫瑰痤瘡診斷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皮膚鏡比肉眼看的更多[J]. 宋子賢,徐峰. 皮膚科學通報. 2018(02)
[2]玫瑰痤瘡發(fā)病的免疫機制研究進展[J]. 李明鳳,蔣娟.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7(11)
[3]玫瑰痤瘡的病因及流行病學[J]. 李健,袁超. 皮膚病與性病. 2017(02)
[4]2016年玫瑰痤瘡臨床研究進展[J]. 郝飛,宋志強. 皮膚病與性病. 2017(01)
[5]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方略——皮膚鏡在中國[J]. 崔勇,林艷,于瑞星,王磊,冉玉平,劉潔,孫秋寧,李航,孟如松,鄒先彪,鄭亞杰,徐峰,章星琪,謝鳳英.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7(02)
[6]玫瑰痤瘡發(fā)病機制和治療的最新進展[J]. 杜丹,楊笛,郝丹,蔣獻.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6(06)
[7]皮膚鏡在面部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 陳典,徐晨琛,李佳凝,盧潔,劉潔,孫秋寧.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5(10)
[8]皮膚鏡臨床應用新進展[J]. 夏金玉,邵麗,張斌,韓秀娟.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2015(04)
[9]微生物在玫瑰痤瘡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 袁超,王學民.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5(05)
[10]皮膚鏡技術(shù)的基礎(chǔ)與臨床應用[J]. 吳劍波,鄭家潤. 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 2005(05)
碩士論文
[1]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和接觸性皮炎的皮膚鏡下特征分析[D]. 金可.天津醫(yī)科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2079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320796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